144.用人忌一時一事取人
由於人的複雜性,從外貌形象上來判斷人物的心性才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會犯“以貌取人”的錯誤。除了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天生悟性之外,別無其他行徑。而且特別應注意的是,隨著時間和境遇的變遷,人的外表形象會發生若幹變化,這也給從外表上品鑒人物帶來困難。因此,如果隻憑外表形象來識別人物,往往會犯錯誤。
唐代的開國元勳李劫,雖然他小時候是個無賴,就像他自己所說:“我十二三歲時,是個無賴的賊人,見人就殺;十四五歲時為難當賊,有不稱心的就殺死他;十七八歲時為好賊,臨陣乃殺人;20歲時為大將,用兵救人。”這裏就可以看出他的血氣,他的真情,他的肝膽。所以他在做大將時,善斷有計謀,從善如流水。戰勝了就歸功於屬下,所得的財物,全都散給他的將士,所以他的部下都願效死力,所向披靡,無可能敵。等到老年官至仆射,仍然沒有一絲官味,當他的姐姐病了,還要親自為她煮粥。有一回,火燒著了他的胡須,姐姐勸他說:“我作為你的姐姐就很幸運了,我也老了,你想長年地為姐姐煮粥,能做得到嗎?”
因此,一般在考察人物時,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外,萬萬不可妄然以外表印象來看人,而不察實質。而且人物往往各有所長,如果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用人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再施以恰當的教育和培訓,他的才能必有長進。
可見用人是一種最高的藝術,用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則是極難做到的。對於所用人的品性、學識、修養、德行、勇怯、長短等問題,都必須麵麵俱到。觀察細微,毫無所失,才能說是善用。曆史上任何偉大人物的成就,沒有其他的方法,隻是擅長知人、用人而已;能得到天下第一流的人才而任用,隻是量材而用,並彌補他短缺之弊,使他發揮出博大而獨特的長處而已。
145.用人者不能重用的十八種人
一粒老鼠屎,攪壞一鍋粥。無論什麼地方都會有害群之馬的出現,他們破壞性強,影響力大,使人們防不勝防。對這種人,一定要敬而遠之:
其一,好高騖遠者。精深的事不會做,而粗淺的事又不願做的人。那麼一生就無所事事,這就注定了其人生的失敗。
其二,自憐自欺者。自己既沒有用人的才幹,而又不願被別人所用的人不能用。
其三,孤獨自處者。不能與好人接近,又不能與壞人疏遠的人,那必是會被好人遠離,壞人同化,其結果是很危險的。
其四,濫交無友者。雖然相交滿天下,卻沒有其真正的朋友,別人不批評他,他也無法批評別人,這樣會陷入困境,無所成就。
其五,自私自利者。講求個人利益,大事辦不好,小事又不願意做的人,注定要倒楣的。
其六,隨風而倒者。在修道立義方麵,被勢力大的人所嚇倒,而且一般百姓也不來附加,如此必定要滅亡。
其七,牢騷太盛者。有一段令人同情的經曆,看一切是灰色的,嫉妒得到好處和幸福的人。注意:傳染性很強。
其八,極其敏感者。心理承受能力極差,過於內向、憂鬱,會造成很多麻煩。他們幹出的事常會讓人目瞪口呆。
其九,反對社會者。破壞心理,仇恨一切,盼望毀滅性事件發生。可怕。
其十,極左極右者。常以追求真理的麵目出現,極端化。危險。
十一,挑撥離間者。東張西望、獵奇、好管閑事,對一切感興趣,常處於興奮中,惟恐天下不亂。有了他,企業永無寧日。
十二,吹牛說謊者。這種人陳詞濫調誇誇其談,好像這種論調正流行一時。
十三,大言欺人者。這種人是道理少而言辭繁多,聽起來似乎意義深遠。
十四,曲意逢迎者。這種人曲意迎合別人的意見,好像已經領悟。
十五。隨波逐流者。這種人跟在人後,人雲亦雲,好像是聽了別人的講述後才做的判斷。
十六,不懂裝懂者。這種人是回避疑難問題不去回答,好像知道很多,實際上一無所知。
十七,淺嚐輒止者。這種人是仰慕通曉道理的人,但隻學到別人的皮毛,看上去好像心領神會,其實並未理解。
十八,爭強好勝者。這種人爭強好勝而不顧常理,理屈詞窮了還自以為尚有妙語,以至於牽強附會,強詞奪理,看上去好像是自己有理而不願屈服。
146.用人用其才
無論是誰,可能都需要使用對自己百依百順,說奉承話的人。如果你是一個上司,那麼就要注意了,用人重要的是要用他的才能而不用他的讒媚。這一點就連北洋軍閥張作霖也十分清楚。他在用人問題上,有時也能認真聽取部下的意見。
當文人王永江當初投奔張作霖時,張作霖認為文人無用,“故斥之使去”。事後,張的“智囊”袁金鎧向他密陳:“永江天下才,幕下諸君無出其右者,將軍宜釋小嫌而就大業。”張作霖采納了袁金鎧的建議,啟用王永江。
最初,王永江因張作霖不重用他,曾以曆史上劉備慢待龐統的典故,作詩表示自己的不滿:士元意以酒糊塗,大耳如何慢鳳雛;才得荊遼寧滿誌,英雄通病是輕儒。
此詩後來傳人張作霖耳中,張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重視知識分子了。後來,王永江為張作霖稱霸東北出了很大力氣。
張作霖顯赫以後,部下都升了官,他的秘書長卻被撤了職。幾個朋友替他去說情:“大帥待人一向厚道,秘書長撤職後,未派其他差使,生活都成了問題。”
張作霖說:“我對他並沒有什麼,不過他做了8年秘書長,沒有給我提過一個意見或建議,難道8年之中,我都沒有做錯一件事嗎?隻是奉承我,這樣的秘書長,又有何益?”眾人隻得作罷。
張作霖評定人才優劣,忠誠固然是第一標準,但也不是以善於逢迎為標準,而是以誰肯為其賣命,誰出力大為衡量人的標準。
正是張作霖大力招攬人才,才使奉係隊伍迅速壯大,並增強了戰鬥力。善於理財的主永江又為張作霖聚財打下經濟基礎,奉軍才能三度人關,兩度控製北京政府,稱霸北中國,使張作霖成為“東北王”。這正是“用人得唯賢,土匪也有道”。
147.用人宜處處留心
一個高僧對入佛門的徒弟曾經這樣說道:“心中有佛,則出得門去處處皆有佛;心中有鬼,則三更半夜處處皆是鬼。”用人也是如此,隻要時刻留心人才,就不愁沒有人才出現。
北閥戰爭前後,羽翼漸豐的蔣介石十分重視網羅社會名流,他讚成劉備三顧茅廬得到孔明,並效法了劉備的做法。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的親信黃郛向蔣推薦了楊永泰,黃對蔣介石說:“海內有奇才楊暢卿先生,胸羅經綸,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我還不及,國家大計,望公商之。”
蔣介石立即約見楊永泰,二人縱論國內外形勢,分析統一的謀略。楊永泰洋洋萬言,深得蔣的讚許,蔣則以為遇到了天才奇才,心中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