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請楊作為自己的智囊,楊再三推辭,蔣效法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楊永泰。
楊永泰出任幕僚長,蔣以賓師之禮待之,事無巨細,都與楊相商,言聽計從,二人常常徹夜長談,如魚得水。楊永泰得蔣知遇之恩,對蔣十分感激,死心塌地為蔣出謀劃策。
一般說來,蔣介石用人唯親,他用人一看是不是黃埔係,二看是不是浙江人。楊永泰既不是黃埔係,又不是浙江人,並且在蔣介石打天下時未立下任何功勞,竟也被重用,這說明蔣在用人方麵也是十分有心的。
蔣介石提拔將官,往往要親自考察一番,以眼見為準。他也常常從細微處判斷一個人的品質、能力,給以提拔重用。
例如蔣鼎文是蔣介石手下的一員大將,他的提升得益於一次操練。1924年秋的一天,蔣介石在俄國顧問加倫將軍的陪同下,觀看軍事演習。加倫當場向一位指揮官提問戰鬥上的幾個動作要領,這個指揮官一一對答如流,加倫頗為滿意,向蔣介石說:“此人可重用。”
後來,蔣介石得知這個年輕軍官是黃埔第一期學生中尉區隊長、教官蔣鼎文,又是蔣的浙江同鄉,而且蔣鼎文和蔣介石一樣都有早起的習慣,早晨鍛煉時經常碰到蔣介石,給蔣留下了“勤奮”的印象,再加上加倫顧問的讚揚,蔣介石對蔣鼎文印象更深了。不久,軍校成立教導團,蔣鼎文被提升為少校副營長,兼第二連連長。
以後蔣鼎文因作戰勇敢,多次負傷,一直升官,直升到陝西省主席,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148.宜使用稱職的人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劉伯溫指出,做官的責任一是推行正確的政令,使國家得以強盛,二是糾正政令的錯誤,使百姓免受謬誤遭受損害,所以,兩者是為官者的責任,失其一者都屬於不稱職的表現。
《說苑·臣術》中記載,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將他攆走。左右勸諫說:“高繚在您手下做事3年,竟然沒有爵位,反而還要逐走他,這符合道理嗎?”晏子答道:“我是一個平庸淺陋的人,要靠眾人的幫助才能做好事情。可現在這位高繚先生,在我這裏3年了,卻從來不曾糾正過我的過錯,所以要攆走他。”
晏子自謂是個平庸淺陋的人,但從這個記載上看,晏子不愧是個明白的人。高繚先生3年不曾糾正過一件事,仔細分析有3種原因都可造成這個結果:第一,知錯而不說,故意對晏子阿諛奉承;第二,知錯而不敢說,隻想明哲保身;第三,見識過於淺薄,根本分辨不出對與錯。不管高繚先生是哪種原因,都屬於晏子看來是那種毫無用處的人。
今天,世界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晏子的用人之道還是可以借鑒的。第一種人不可用,他們一切出於私利,以趨炎附勢為能事,緊要關頭定會出賣整體利益。第二種人不可用,他們唯唯諾諾以自保,毫無開拓奮進的精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時間長了事業會毀在此輩之手。第三種人不可用,他們不學無術,一無所長,對事業無任何建樹,隻能帶來負效應。
149.用人七宜
老板的水平除表現在經營方麵之外,用人的藝術也占據了半壁江山。事實證明,不善長用人的老板,即使其經營水平確有過人之處。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而許多卓有成就的企業家,敗就敗在用人上麵。在用人方麵,老板有下列七宜,必須遵守:
第一宜,應學會關心人。公司最重視的是人,關心人與公司必須賺錢這二者並不矛盾。好的老板懂得賺錢並不是高於一切的欲望。它還意味著關心與愛。這種關心和愛,不單單是表現在對員工生活上的、工作上的、相互交往上的,更表現在員工自身方麵。
第二宜,應就事論事,明確表示態度。經理必須表明對某事不滿意。但是,批評的目的是指出錯在哪裏,而不是指出錯者是誰!
如果有人做了錯事時,經理不表明自己的看法,那麼,這種經理也確實過於“厚道”了。不過,經理在提出批評時,一定講究策略,否則就有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
第三宜,應及時與下屬溝通。經理應創造出一種易於交換意見的氣氛。要越過有形屏障辦公桌,創造這種氣氛則易如反掌。讓他人在比較輕鬆的氣氛中研究工作。
第四宜,應與下級打成一片。與下屬下打交道,握手是最好的方式;但同另一種下屬打交道,拍拍背顯得很親熱,同某些人見麵,隻有熱烈擁抱才能表達出你們親密無間的情誼。這是人才管理學問中的一個絕招。
第五宜,應與下屬建立互動的關係。經理同自己的員工保持親密的關係是正確的,相反,如果經理同自己的員工總是保持一種客客氣氣的關係,總是保持雇主與雇員的關係,那則是反常的。這種氣氛無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
第六宜,經理必須強硬和直言不諱。假如某人的工作能令人滿意,你決不可繞開這個問題,而必須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不過在這樣做時要雙管齊下——既要關心,又要嚴格。
第七宜,應與下屬遠近適宜。好的經理同雇員的關係如同大哥哥大姐姐對小兄弟小姐妹的關係,既要表示愛與同情,又要使自己在必要時能夠采取嚴格的行動。
150.用人三忌
領導人最應記住的是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作為領導,應該以用人的本領來代替事必躬親;以親近有別來代替一團和氣;以善用人才來代替妒賢嫉能;三種才能缺一不可。
其一,忌事必躬親,匹夫之勇
人的才能有多種,但作為統帥來說,識人用人乃為最大的才能。在漢初,項羽勇猛無比,力大能拔山,而用兵打仗戰無不勝,而劉邦則不然,然而最終得天下者,不是項羽,而是劉邦,何也,劉邦用人識人之才大於項羽,是其重要的原因。
統帥不能靠匹夫之勇,更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做武將之能事,統帥最應具備熟讀兵書、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謀善斷、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審時度勢,出奇製勝等等才能,自古的天下乃韜略爭勝的天下,手中有一批將才,並能使他們充分發揮,這才是統帥的氣魄。
統帥一靠自己的以德服人,二靠對部將的從容駕馭,網羅人才是天才最大的儲蓄,使用人才是天才最大的投資,有了部下那些傑出的軍事人才,即使他一介文弱書生,也可以武功名世位極人臣。作為用人高手,手下的那些能人,絕大部分是他或識之於風塵,或拔之於微末,或破格委之以重任,用之任之,不猜不疑,才能成功。可見人世間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才能,識人用人是一切才能中的最大才能,運用得自如,的確是一樁幸事。
其二,忌上下無別,上下同道
(1)領導重在平淡無為,最重要的是能用人、聽言、賞罰,不以自任、能言、能行見長,不因一才而失去多才,要學會聚眾才而領導有方。
(2)下屬重在當任有為,以自任、能言、能行作為自己能力的標準,上下而異,則可安邦治國,上下無別,上下同道,則無所作為。
其三,忌嫉賢妒能,壓抑人才
識才用人,西方人有著與東方人之氣不同的觀念,許多人嫉賢妒能,壓抑人才,而這樣善用人才者不多見。而造就一代巨人非綜合選用賢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