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飲食和營養
健康是生命之源。失去了健康,生命會變得黑暗與悲慘,會使你對一切都失去興趣與熱誠。能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種健全的精神,並且能在兩者之間保持美滿的平衡,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不良的健康狀況對於個人、對於世界所產生的禍害到底有多大,有誰能夠計算得出呢?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有作為、有知識、有天賦的人往往被不良的健康狀況所羈絆,以至於終身壯誌未酬。許多人都過著一種不快樂的生活,因為他們自己意識到,在事業上,他們隻能拿出一小部分的真實力量,而大部分的力量卻因為身體不佳而力不從心。由此,他們對於自己、對於世界就產生了消極思想。
天下最大的失望,莫過於理想不能實現。他們感覺到自己有很大的精神能力,但是卻沒有充分的體力作為後盾。自己感覺雖有淩雲壯誌,卻沒有充分的力量去實現,這是人世間最悲慘的一件事情!
許多人之所以飽嚐著“壯誌未酬”的痛苦,就因為他們不懂得常常去維持身心的健康。經常保持身心健康,是事業成功的保障,是保障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
而正確的飲食之道是與旺盛的生命活力緊密相關的。
依據現代科學指出,抗衡都市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營養,而營養主要是從飲食中直接得來的。我們隻有從飲食中攝取了養料,就可有應付壓力的資本。所以正確的飲食觀相當重要,這樣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壓力的能力。
當人們在生活中注意了飲食方法以及飲食宜忌的規律後,並且依據自身的需要來選擇適當的、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食物進行補養,這樣便能有效地發揮並維持生命的活力,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具體一點說,飲食,正確的飲食具有補充營養、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
人的飲食要節製,切忌暴飲暴食,不能隨心所欲,講究科學的飲食方法至關重要,所以說,人們的健康是從飲食中獲得的。如果在短時間內,飲食過量,使大量食物進入食道,必然會加重胃腸的負擔,超出腸胃承受範圍之外,食物滯留於腸胃,不能被及時消化,這樣,很明顯就會影響到營養的吸收和輸送。久而久之,脾胃因不堪重負,其功能當然會受到損傷,所以“食量大的人是不會健康的”。
現代的許多有關醫學方麵的實驗都證明,減少食物的攝取量是延長壽命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針對這一點,德州大學的馬沙洛博士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他的實驗是圍繞一群實驗鼠進行的,他把一群實驗鼠分為三組,他任由第一組的實驗鼠隨便進食;把第二組的食量減了四成;第三組的實驗鼠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取量減少一半,然後便任由它們吃。兩年半以後,實驗結果為:第一組老鼠成活率為33%,第二組的成活率為97%,第三組存活率僅50%。
該實驗表明了什麼呢?溫血動物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唯一有效途徑就是減少營養,這是他迄今為止所知的溫血動物的生理特征之一,並且指出該論點同樣適用於人類,所以,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關保健、長壽的規律,即要盡可能地限製食量,因為這樣可以大大延緩生理上的衰老和免疫係統的失效,用一句話概括:吃得少,活得久。當然,這裏的“少”不單純指的是食物的量少,而且也暗含著食物的營養要合理,飲食要均衡。
其實,對於人類來說,要維持生命健康與長壽,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平衡膳食,合理營養”。
所謂合理營養是指膳食營養在滿足機體需要方麵能合乎要求,也就是說由膳食提供給人體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能保證機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合理的營養能促進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改善機體的健康狀況,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達到合理營養要求的膳食一般稱為平衡膳食,基本要求是:
(1)膳食中熱量和各種營養素必須能滿足人體生理和勞動的需要。即膳食中必須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水和膳食纖維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且保持各營養素之間的數量平衡,避免有的缺乏、有的過剩。因此,食物應多樣化。因為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必需的一切營養素,所以多樣化的食物是保證膳食平衡的必要條件。
(2)合理的飲食製度。如餐次安排得當,可采取早晨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的原則。
(3)適當的烹調方法。要以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且有良好的食品感官性狀,能刺激食欲為原則。
(4)食品必須衛生且無毒。
當然由於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健康狀況等也千差萬別,對營養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實際生活中隻有根據合理營養的基本要求,按照每個人的性別、年齡、勞動狀況、健康情況等方麵綜合考慮,安排好每日膳食,才能真正達到合理膳食的要求。
隨著科學家對人體愈來愈了解,關於食物營養方麵的資訊也愈來愈豐富。你應該隨時注意有關膳食的信息,以下是幾點可幫助你達到平衡膳食的方法:
(1)新鮮水果和蔬菜應該占所吃食物中的最大比例,它們含有相當豐富的維他命和高效物質,而人體最容易吸收這些物質。
(2)你應多食的第二種食物就是碳水化合物,諸如麵包,穀物和馬鈴薯等。
(3)蛋白質(諸如瘦肉、魚和乳酪)是非常重要的食品,但不宜吃得太多,每天取用少量即可。
(4)避免油性食物,限製牛油和食用油的食用量,並且拒絕油炸食物,同時也應避免吃糖,像糖果和可樂之類。
此外你還應攝取不同的食物,以供應身體不同的需要,不要偏食,應該拒絕不當的飲食方法。
另外也有不少的科學家指出素食有益人類的健康,肉食則易致病。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政府任命全國素食組織的領袖負責指導國家的定量配給計劃,以至於戰時的丹麥人都以穀物、蔬菜、水果、乳製品為主要食物。計劃實施才一年,丹麥人的死亡率就下降了17%。戰後丹麥人又恢複了肉食,結果死亡率和心髒病的發病率很快又上升到了戰前的水平。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一些僅以穀物、蔬菜、水果等素食為食物的民族或部落幾乎很少患病,並且可以長命百歲。在北印度及巴基斯坦生活的哈紮斯人(Hunzas),超過百歲的人比比皆是,而且一生中都沒有什麼疾病,這主要得益於他們以新鮮水果、蔬菜、山羊奶及五穀雜糧等素食為食物的飲食習慣。相反,吃肉越多的民族,身體越不健康,壽命也越短。以肉食為主的愛斯基摩人,一生平均隻能活27歲半。腸癌也多出現在以肉食為主的地區。為此,我們要在生活中養成多吃五穀、水果和蔬菜,盡量少吃或不吃肉食的習慣,相信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會有益處的。
切勿在生氣、受到驚嚇或擔心時吃東西。因為當你在備戰狀態時,你的身體便無法充分吸收所吃食物的營養,尤其不可養成一緊張就想吃東西的習慣,因為這樣隻會使你變胖而已。
適當地調整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如果飲食過量的話,你的身體會出現過多的負荷,而且沉溺飲食會使你延誤一些應該立即處理的問題。如果你無法控製自己的飲食,不妨請教專家協助你。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德國哲學家康德活了80歲,在19世紀初算是長壽老人了。某醫生對康德作了極好的評述“他的全部生活都按照最精確的天文鍾作了估量、計算和比擬。他晚上10點上床,早上5點起床。接連30年,他一次也沒有錯過點。他7點整外出散步。哥尼斯堡的居民都按他來對鍾表。”據說康德生下來時身體虛弱,青少年時經常得病。後來他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按時起床、就餐、鍛煉、寫作、午睡、喝水、大便,形成了“動力定勢”,身體從弱變強。生理學家也認為,每天按時起居、作業,能使人精力充沛;每天定時進餐,屆時消化腺會自動分泌消化液;每天定時大便,能防治便秘;甚至每天定時洗漱、洗澡等都可形成“動力定勢”,從而使生物鍾“準時”。誰若違背了這個生物鍾,誰就要受到懲罰。
某著名養生專家認為: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是起伏波動的,有高潮也有低潮。人體內有一個“預定時刻表”在支配著這些起伏波動,養生專家們稱之為“生物鍾”。人體血壓、體溫,脈搏、心跳,神經的興奮抑製,激素的分泌等100多種生理活動,是生物鍾的指針,反映了生物鍾的活動狀態。人體各器官的機能是按“生物鍾”來運轉的。“生物鍾”準點是健康的根本保證,若“錯點”則是柔弱、疾病、早衰、夭折的禍根。
因此,我們不讚同年輕人通宵看電影,通宵泡吧,因為通宵熬夜會使你的生物鍾“錯點”,表麵上看沒什麼變化,但導致身體激素分泌紊亂,體力變化極大。如此日積月累,“錯點”便會在身上產生反應,患病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如果你的“生物鍾”的運轉和大自然的節律合拍融洽,就能“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目前,醫學專家公認“生物鍾”是自然界的最高境界,因為自古至今,健康長壽者的“養生之道”雖然千差萬別,但生活有規律這一條卻是共同的,為此,我們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越早奠定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養成健康的習慣,以後獲益就越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避免中年體衰,而且到老都能身體健康。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良好的飲食、運動和放鬆的習慣。我們越多向青少年灌輸有關健康生活的知識,國人的體質將會越健康,可以減少對昂貴的醫療服務的依賴。要記住:導致過早死亡和喪失工作能力並浪費大量保健經費的許多疾病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盡早在年輕時采取預防措施,這些病完全可以避免。
1.戒除不良的嗜好
如酗酒、嗜煙(大量吸煙)、嗜賭(賭徒)。有人說得好,在危害健康的諸因素中,最嚴重的莫過於不良嗜好所起的作用持久而普遍。
2.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如本人的衛生習慣差,病從口入,易得胃腸傳染病或寄生蟲病。暴飲暴食者易患胃病、消化不良以及易於致命的急性胰腺炎。愛吃高脂及高鹽食者,最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一旦不良習慣養成,對健康的危害作用就會經常或反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