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生會話能力的提高,此時可向自創對話過渡。這裏說的自創對話,主要是指:①課前三分鍾,內容是當天的天氣,有趣的一件事;②每學完一篇課文,模仿課文編成對話。老師先動手編寫一些印成材料發給學生嚐試,對話盡量生動有趣,使學生對自編對話產生興趣,投入積極創作的熱情,如課文便是學生自創對話極好的語言材料。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指導課外學習,這也是異步教學中的一個學習係統,即課內外相結合係統。英語課外活動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和課堂教學是緊密相連的。第二課堂的內容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我的重點是訓練學生的英語繞口令。因為這種句子多半是由許多語音容易混淆的單詞組成的,而且要求快速地讀出來。這樣,既可以練習發音,又可以提高學習語音的興趣。如:開展異步教學實驗,我還處於起步、探索階段。我把以上幾種做法和體會介紹出來,無非是拋磚引玉,以引起同行們的共同探討。

異步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

西麗中學是深圳特區內偏僻山區的一所新辦中學。這裏文化較為落後,學生基礎差,厭學情緒較為嚴重,差生麵大。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師生背上沉重的教學包揪。1991年春季開學後,我在初二物理教學中開始運用異步教學法,一學期的試驗,就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試驗前1991年元月期末學校考試,實驗班平均分比對比班高出5.36分,及格率比對比班高出21.7%,試驗一學期後1991年6月參加全區統考,實驗班平均分高出對比班22.91分,及格率比對比班高出38.755%,進步是顯著的。

在異步教學試驗中,我特別重視師生異步教學習慣的養成,學生自學提綱的設計和放開讓學生自學。

1異步教學習慣的養成是貫穿異步教學過程的生命線。良好的習慣能造就良好的素質。異步教學的目的就是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才能,即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素質。具體地說就是教師要養成“提出問題、啟發思維、研討學習、強化學習”的四步指導習慣,並且引導學生養成“自學、啟發、複習、作業、改錯、小結”的六步學習習慣。

由此得出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傳統的同步教學往往是老師做演示實驗,通過演示實驗的數據,推出這一功的原理。教學局限於課堂上老師做實驗,學生在下麵看(後麵座位的學生還往往看不清實驗的細節父老師講、學生聽。既沒有學生的動手機會,也無須動什麼腦筋思考。由於結論是老師做的,甚至看都沒看清楚,所以課講完了,有的學生對此結論甚至懷疑。

我在這節書的教學中,課堂不放在教室裏,而是在實驗室裏。兩人一組,一組一個實驗台,實驗台上放置杠杆、鉤碼、輪軸、滑輪等實驗必要的實物。

學習開始,我隻向學生提一個問題:使用某些簡單機械可以省力,那麼使用簡單機械能不能省功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利用自己實驗台上的設備得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學生們通過看書自學(有許多學生已預習過課文)、親手設計、完成實驗,得到了結論:使用機械比直接用手做的功基本相等偏大。為什麼稍微偏大呢?大部分學生也都經過思考找出了原因:克服機械本身的摩擦所致。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嚴格按照異步教學法的“提出問題、啟發思維、研討學習、強化學習”四步指導學生學習,並引導學生嚴格按照異步教學法的“自學、啟發、複習、作業、改錯、小結”六步進行學習。每一章、每一單元、第一節以至每個問題都按六步學習解決,師生的異步教學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經過多次的重複強化逐漸養成,同步教學習慣逐漸消除,師生的教學素質也就逐步得以提高。

2學生自學提綱的設計能力是學生駕馭教材能力的標

黎世法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要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才能的任務擺在學校教學活動的首要地位。”自學提綱的設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駕馭教材的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自學能力。而培養學生設計自學提綱的能力也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難點,因為設計自學提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綜合。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一個比一個好的自學提綱,其自學能力就一次次地向前躍進。

自學提綱一定是產生於課文通覽之後。否則課文內容都不知道是什麼,如何談得上學習提綱。我不太讚成上堂老師就把自己編寫的提綱展示給學生,其因有二。首先,學生還未看課文,意義不大;其次,異步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種能力內最重要的是學習得法,這種學習方法必須由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親自悟出來才能受益終身,老師是包辦代替不了的。

基於上述思想,在實驗過程中,我從來不給學生寫自學提綱,自學提綱由學生自己去寫。老師隻對學生予以指導。

在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抓住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它自身截到重力的關係:沉到容器底,並且這時物體受到的浮力十容器底對物體的支持力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另外,從物體和液體的密度分析(實際上仍可歸結為浮力和重力的關係液體的密度)物體的密度,物體就上浮;

液體的密度(物體的密度,物體就下沉;

液體的密度二物體的密度,物體就能停留在液體任何深度的地方。

繼續看、兩種情況:

液體的密度)物體的密度,物體就上浮,上浮到何時為止呢?漂浮在液麵上,並且這時物體受到的浮力恰好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液體的密度(物體的密度,物體就下沉,下沉到何時為止呢?下沉到容器底,並且這時物體受到的浮力)容器底對物體的支持力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最後,再向下分析情況2,物體密度)液體的密度時,如果把物體做成空心的盒子,排開水的體積變大即受的浮力變大而其物體受的重力沒變,物體就會漂浮在液麵上。

學這節書,隻要抓住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受到的重力的關係這條線索,自然眉目清晰,極易學明白。這就是學習方法,這條線索,自成提綱。

我指導學生寫(或不寫成文字)就是采取與學生交談的方法來達到糾正學生學習思路從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的目的,即指導學生擬就自學提綱。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都在不同層次上掌握了基本的自學方法。

3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才能學會自學。

現代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才能,這一點基本上已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才能呢?毛澤東同誌指出,在戰爭中學會戰爭,在遊泳中學會遊泳。黎世法先生在洋洋十萬言的論著“異步教學論”中,字裏行間裏貫串著一個基本思想:在學生的自學中學會自學。老師應當放手讓學生自學,不能搞形式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老師不要去過多地去幹擾。

在學習《滑輪》這節書後,學生最怕這類題。如,下圖中利用滑輪組提起1000牛頓重的貨物,人拉繩子要用多大的拉力?(滑輪自身的重量不計)

這類題學生的錯誤率相當高,學生也很怕這類題。學生愈怕,我愈多搞這類題擺在學生麵前。並且又加一題,滑輪下吊著1000牛頓重的貨物,四個人每人持上方一股繩頭,每個人要用多大的拉力才能提起貨物?(滑輪自身重不計)

我提醒學生把前三個圖與圖四比較考慮,從中尋找這類題的解題方法,學生很快悟出了這類題的正確解法(這實際上是到高中才講的隔離法並且明白了以前的錯誤原因:隻從表麵上看幾股原來繩子的負重隻與直接支持貨物的那些繩的股數有關。學生還由此明白了學習要抓住實質性的東西,不能隻看表麵現象。

放手讓學生自學,經過一路跌碰,學生才能學會自學。

總之,在異步教學試驗中我立足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並通過一學期的試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課堂一言堂、滿堂灌的沉寂局麵,開始活躍了課堂,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在一定範圍內得以初步調動,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拓展了師生的教學時空。好的教學似如一幅好的國畫,老師不要潑墨整個畫麵,留下一片空白給學生以遐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