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自學的本領是用之不竭的能。”異步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自學能力的發展,必須以良好的自學習慣為基礎。一種好的自學習慣,一種好的學習風氣,又是取得大麵積提高學科成績的保證。在實驗前,大部分學生連預習都不會,更談不上自學。我就采用示範帶動的方法,在課堂上花時間教學生怎樣預習,統一運用自學符號,指導學生預習時在課本上勾勾、畫畫、圈圈、點點。特別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老師重點在“導”,並由“導”到“放”,逐漸放手讓學生學習,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很多學生都認為通過自己的預習和結合課堂老師的啟發與指導,所學的知識明白和牢固多了。以後學生都能自覺養成預習的好習慣,並逐步形成自學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一環。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盡管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是數學課本語言精練、嚴謹,具有自身特點。單靠提高語文水平來提高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是不夠的。實驗開始時,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學生不會讀數學課本,更沒有讀數學課本的正確習慣,在“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抓不住中心,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一些學生讀得馬虎,走馬觀花,急於做習題,個別學生還偷懶,根本不願讀。這時老師就耐心檢查和指導,並教給他們讀數學課本的方法,這就是“三讀”粗讀、細讀、精讀。
“粗讀”,就是先通讀全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不急於思考和解答習題,把一些公式、概念、定律標出來,並在不懂的地方打上記號。
“細讀”就是具體、細致地逐句閱讀。結合老師提供的參考提綱,弄清提綱中的各個問題並作解答。難懂的地方結合課文的內容,結合舊知識仔細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達到真正掌握知識,並體會知識內在聯係。
“精讀”,就是要求學生弄清各個問題的基礎上,係統小結得出一般的解題方法、規律。這種小結可以在書上作記號,在書旁空白處批上自己的體會,還可以做筆記。
四、培養優等生,提高中下生
異步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一個“異”字,“異”是指不同的指導方式,不同的指導內容,不同的作業題;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學習程序,確定不同的學習起點和不同的學習速度。這就要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照顧尖子生和中下生。在實驗過程中,我按照“異步教學法”的要求進行教學。
其一,在上課時,成績好的學生在完成自學提綱的問題時,教師隻在巡視中作檢查即可,大都可比較放心。在巡視過程中主要是對中下生,尤其是差生作重點指導。這種指導視具體情況而定,可以是個別指導,也可以是分類指導或全班指導,這樣使好、中、差的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要求。在這個自學過程中,成績好的學生完成的速度較快,他們可以自行小結或在書上空白處寫學習體會,也可以幫助別的同學,一般是鄰近的同學、還可以預習下節課的內容。
其二,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設計幾種類型的題:一類是中下生要完成的過渡題,一類是全班同學必做的鞏固題,一類是尖子生選做的提高題。這樣,尖子生不會因為“吃不飽”而浪費時間,久而久之還能開發他們的智力;中下生也不會因為老是遇到難題而喪失學習的信心,也充分體現了老師對他們的合理評價。
其三,把好、中、差的學生比較均勻地搭配成一個學習小組。他們可以在一起學習討論,成績好的學生當“小老師”,他們的心理有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幫助了別人,提高了自己。成績差的學生也不會因為不好意思請教老師或沒有機會請教老師而苦惱。況且十幾個小老師成了老師的得力助手,他們的勞動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提高了指導差生的效率。比如,班上的朱路和李立組成一對互學小組。朱路聰明、勤快、樂意幫助人,他常在學校教李立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有時還特意去他家裏幫助他。李立在他的幫助下,一個學期後從原來的53分提高到74分,他的父母打心底裏感謝朱路這個“小老師”。又如,陳亮也是班上的“小老師”,他深有體會地說:“每當通過我的幫助能使另一個同學進步時,心裏非常高興,而且下決心以後要多幫助同學的學習”。他通過這種鍛煉,打下了紮實的數學基礎,並在去年的廣東省“育苗杯”數學比賽中榮獲鼓勵獎。當他得知自己獲獎時,高興地說:“我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有一半功勞屬於我的學生,正因為對他們的幫助才提高了我自己。”
五、幾點體會
1異步教學法始終從學情出發,提高了教學的計對性,使教師能有效地進行因材施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2異步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自學時間多,動手、動口、動腦機會多,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3異步教學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可以從繁重的批改作業中解放出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鑽研教材和編寫自學提綱上。
4通過實驗提高了教師的教改意識,增強了教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