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扁鵲見蔡桓公》《狼》《短文兩則兩小兒辯日、樂羊子妻》)《古詩五首(歸園田居、過故人莊、錢塘湖春行、書湖陰奐生壁、遊山西村》
【閱讀方法】
一、誦讀一一閱讀文言文的好方法
誦讀就是聲音響亮而且帶有感情地去讀。文言文誦讀的幾個最基本的要求是:
(一)讀準字音
總的原則:讀音要以現代的普通話標音為準。文言文讀準字音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常見的字,要認準字形,了解字義,讀準字音。文言文裏有一些現在不常見的字,要認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可含糊放過,也不可臆測。不辨不查而臆測,就會誤讀。例如“人不知而不華”的“卑”正確讀音是沖而不能讀成倆!1。“手尾”的“尻”要讀“0:不能誤讀為泊。
2一字多音的字,要根據語境,上下文的意思,確定義項,再選定正確讀音。例如“識”是個有兩個讀音的字。在“知識”這個詞語中,它讀作3化,在“默而識之”這個短語中,它就應該讀作吐;了,是“記”的意思。“默而識之”就是:口裏不說而心裏記住它。
3熟知字義解釋不通的字。誦讀文言文中,有時還會遇到自己很熟悉,但在語境中就是解釋不通的字,就要查字典,來選用恰當的字義,確定字音了。例如“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的“女”,當跟“男”相對的“女性”講,在這個句子中顯然解釋不通;一查字典才知道:女在古代是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的意思,讀音是說。後來到了列子時這個字就字作“汝”,見《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讀準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借音或者近的字來代替。用來代替本字的字,叫“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本字”。讀音的原則是:通假字的讀音跟本字讀音不同的,讀本字的音。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乎”,這裏的“說”通“悅”,讀音該是本字悅7品。
(二)掌握好句中停頓
課本中的文言文是加好標點的,但在句子裏,哪個詞應該與哪個詞連在一起讀,不該與哪個詞連在一起讀,這就決定了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停頓恰當,既指能讀好標點停頓(這與現代文閱讀時的標點停頓是一致的),也指能讀好句中的停頓。例如“學而不思則罔,而不學則殆”一句話,恰當的句中停頓應該是“學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弄清句子大意,才能讀好句中停頓。遇到長句讀不好停頓時,可以借助注釋,來把握句中停頓。例如:“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改之。”。
二、背誦方法
背誦是熟記教材,提高語文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古今中外,長期以來摸索、總結出來的學習語文的傳統的有效方法。實踐證明,背誦可以使同學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利於語文知識的積累、鞏固和運用。古人曾說過:文體特點與規律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知,耷筆而生,如泉之湧,滔滔不絕。“由此可見,背誦對於閱讀及寫作能力的培訓養和提高,有著不可低估重要作用。
背誦的方法很多。每個同學對於不同的文章都可能找出適合自己的背誦方法。隻要能背得迅速、準確,記得牢固,都可以說是好方法。應指出的是:語文要求背誦的詩文或片斷,材料本身都有著內在的密切的聯係。因此再好的背誦方法,其使用的前提應是較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記憶的基本規律之一是必須依賴理解。理解是記憶的基礎。背誦詩文,不僅要透徹地理解它的字、詞、語句,而且要理解它的思想內容,篇章結構,才能背得快、記得牢。
《(論語)十則》適宜的背誦方法有:1老師(或一同學)譯述大意,學生背誦原文。2把每一則用幾個字概括要點,再背誦全文。例如:把第三則概括為“溫故知新”、第四則概括為“學與思”等。3讀背結合法。先讀再背;一則一則地背。
“抄讀”背誦法。一邊讀,一邊動手抄錄。實踐證明,動筆抄錄的東西要比光看光讀的東西,記得更牢固,更準確。
三、抓敘事線索,記住故查內容(一)按時間順序寫故事
作者記敘事情,為了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往往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順敘寫法;讀者為了記住事情內容就可以抓敘事順序,了解事情內容。
《扁鵲見蔡桓公》按時間先後順序,記敘了整個故查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閱讀時要緊緊抓住文中表示時聞的詞語:“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鶺複見”,“居十日,……扁鶺複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短短35天,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諱疾忌醫的桓公便一命嗚呼了。時間線索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