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凱恩教授的這本書公開出版後,在美國引起了社會各界人事和學術界權威的強烈反響,一場關於“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大辯論就此在美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
肯定騙局論
一、“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偽造
根據“阿波羅”11號飛船宇航員在月麵所拍攝照片上的陰影計算的太陽入射角和NASA所公布的宇航員在月麵活動時間、坐標點與月相周期比較發現有明顯不符之處。二、“阿波羅”登月的錄像帶在地球上攝製
對“阿波羅”登月的錄像分析,哈姆雷特認為:“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1/6。即使全副武裝起來的宇航員也不過隻有60英磅重。應該能輕易地跳得比地球上6倍高或6倍遠.從錄像上看宇航員充其量跳離地麵不到1米遠。這不是很有問題嗎?有人把這些鏡頭放快了2.5倍的速度重放,一切就都正常了,像是在地球上穿上那套裝備跳躍應該有的速度、高度、距離和節奏。如果鏡頭速度放慢到1/2,加速度就變成了1/4。可惜這樣處理的結果,宇航員的力氣也同時變成1/6了。真登月的話,宇航員在月亮上,他的大腿應該和地球上一樣有力。”
三、月麵根本沒有安裝激光反射器
騙局論者指出激光反射器是“阿波羅”登月造假的另外一個有力證據。“激光束照到月球上時,發散成一個直徑達7千米的大光束,再反射回到地球上時,光束直徑達到20千米。根據我看到的那個反射鏡在月球上的照片估計,頂多不過1/5平方米大小。好,現在請你計算,按照最優條件,即鏡子完全垂直於光束,反射率達到百分之百。原始光束有百分之多少可以被鏡子截收並反射回來?這個反射回來的光束到地球後有20千米大小的粗細。假設你的接收裝置的截麵是1平方米,原始光線有多少最後能被接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你會很快得知,其實,真正的激光反射器是月亮本身,因月地之間的距離遙遠,月球本身完全可以實現鏡麵反射。
四、“阿波羅”計劃工程進展速度可疑
騙局論者認為登月用的“土星”5號火箭,功率巨大無比,遠超過現代的任何火箭和現代航天飛機,為什麼現在棄而不用了?據說連圖紙都沒有保存下來,這怎麼可能。其實,美國從來就沒有搞出過什麼地球空間站,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運載工具把一個空間站送上地球軌道,現代航天飛機也隻不過一次把不超過20噸的零碎有效載荷送入地球低軌道。“土星”5號火箭是20世紀60年代搞出來的,據說能輕而易舉把100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用來發射空間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圖紙還在的話,應該很容易用現代電腦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改進,造出更加有效強大的火箭,為什麼不用?NASA辯解說“土星”5號成本太高,騙小孩還可以。美國從1967年到1972年,一口氣造出了17枚“土星”5號,從“阿波羅”1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17枚“土星”5號火箭的發射據說都無一失敗。這樣的高可靠性的火箭,能一氣造出17個說明它並不貴,為什麼突然棄而不用了?
再者,登月艙也很成問題,把一個物體射到月球上還容易一些,可再要從月球上發射出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有沒有足夠燃料使其達到月球軌道速度,即速度達到每秒1.7千米以上,登月時火箭持續燃燒了兩次,一次是30秒,減速脫離月球軌道並下降,另一次長達12分鍾,以抗衡月球重力(是地球的1/6!),直到實現軟著陸。可登月艙還能有足夠燃料再從月球上發射升空嗎?“土星”5號火箭的初級燃料是煤油和液氧,而二級、三級和登月飛船的燃料都用液氫和液氧。最初的“阿波羅”飛船從發射到月球再從月球上發射回來,時間長達5天。到以後幾次“阿波羅”飛船登月,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更長,從發射到回程的時間長達8天,在這段時間內如何使作為登月艙燃料的液氫始終保持在超冷狀態,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技術問題,可美國宇航局從來沒有講該怎麼解決這一難題!
另外,從“阿波羅”飛船研製到登月成功這段曆史來看最大的疑點是工程進展的神速,這以美國當時的國力來衡量,也是不可想象的。特別要注意的是,一直到1967年1月,第一枚“土星”5號火箭剛剛研製出來,才剛要做第一次發射試驗(即“阿波羅1”號),就不幸於當年的1月27日做登月艙充純氧試驗時,因電線碰擦引起大火,5分鍾之後營救人員才打開艙門,三個最優秀的宇航員都已被燃燒所產生的劇毒氣體熏死了。隨後進行事故調查,火箭的所有硬件線路重新設計,登月艙也做了許多重新的改進,僅此一項事故,登月計劃的實施就被迫延後18個月,怎麼可能到1969年7月,這麼短的時間,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早在1965年,美國宇航局就發現登月艙采用純氧方案有嚴重安全弊端,不宜采用,多次試驗證明,在純氧艙室裏,電器開關摩擦的火花極易引起大火,而且根本無法撲救。采用純氧可以減少登月艙壓強,並且設計簡單,可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采用氮氧二元氣的設計。這大大增加了設計難度,因為要采用同時控製兩種氣體的壓強和比率的設備,僅此登月艙就增加了1噸的重量。問題在於,為什麼到了1967年,還堅持做儀器帶電工作的純氧試驗,並且讓宇航員坐在裏麵,而非一般試驗人員?明知道這樣很危險,還要強行實驗,這就令人懷疑是宇航員不肯合作參與造假計劃而被謀殺了。
我們曾走上月球
另一方麵則認為:一個在全球實況轉播,有近億人親眼目睹的登月計劃有必要有能力做假嗎?另外,美國宇航員還從月球上帶回了一些實物,比如說岩石。再說,幾萬科技工程人員參與的大規模計劃,那麼容易做假嗎?
哈姆雷特聲稱用中學物理常識稍加思考就可以斷定“阿波羅”登月是騙局,這樣的說法根本不夠嚴謹。比如他說因為月球的重力隻有地球的1/6,所以在月球上一跳就要比地球上要跳得有6倍高、6倍遠,聽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在一本少年科普雜誌上曾經登過一篇文章,解釋為什麼這種算法是錯誤的,可見這是中學生也能理解的問題,哈姆雷特都是物理學教授了,居然連這個問題也想不明白,還作為一大證據提出來,看來他是走火入魔了。
一、美國政府不會拿信譽開玩笑
當年美國的宇航員第一次登上月球時,是通過衛星向全世界實況轉播的。如果是一次騙局,美國政府根本不需要冒這麼大的風險來實況轉播,而隻需事後發一些照片即可。
需知登月的實況轉播造假,幾乎是不可能的,萬一有個閃失,美國政府要承擔很大後果,而這個後果會導致美國整個國家名譽掃地而一蹶不振,美國沒有一個總統敢於這麼做,況且也沒有必要。美國在太空技術上和蘇聯爭奪霸權,有必要選擇假登月來冒險嗎?長達20多年,有幾萬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大規模計劃,竟無更多的當事者出來指認這一騙局,在有新聞自由的國度是難以想象的。
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的話,全體計劃參與者的人格都要玩完。而且,事後說出真相並不一定有風險,有時甚至是一本萬利的事。要讓幾萬人守著謊言幾十年,是難以做到的。
二、新聞輿論報道監督相當有力
美國是一個講究新聞報道自由的社會,新聞界有權利揭發任何醜聞。假如政府對公眾有行騙行為,美國各大電視台會馬上聘請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家來製作特別評論節目,以揭穿謊言。如果登月計劃被證實為騙局的話,相信美國這些電視台會有行動的。
三、揭露證據還不充分
從幾張照片和錄像來判斷登月計劃是騙局,和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類性質的問題。一般來說,美國宇航局的項目都有成千上萬的學術界和工程界的人士參與,並且都會保持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欺騙或脅迫他們做假?談何容易!
在熱烈的爭論中,時間已經來到了1999年7月20日,美國在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舉行儀式,紀念人類首次登月30周年。美國副總統戈爾向當年乘“阿波羅”11號在月球著陸的三名宇航員授予了“蘭利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們為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這多少表示了美國政府對此的態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絕參加任何記者招待會、簽名或合影,30年來他選擇了沉默。這又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團。
2003年,曾經作為“阿波羅”登月計劃項目管理辦公室主管,堪稱“中國通”的威爾斯博士來到了中國,並表示比爾·凱恩教授已經成為一個狂熱的偽科學主義者。他在《我們從未登上月球》一書中提出“‘阿波羅’計劃是一場騙局”的所謂證據,都是從偽科學的理論裏得來的!
威爾斯博士表示,很遺憾的是,有很多媒體都來炒作他的觀點。科學是說一不二的,應該有證據和邏輯來支撐,在美國,不少人都對他嗤之以鼻,他已經成為一個大笑話。這種事情其實早已屢見不鮮,但有些媒體的表現值得反思。最近,就連美國一家主流媒體也花了半個版,給另一名偽科學者作宣傳--他居然宣稱已推翻達爾文的進化論,說地球上的人種不是進化而來的,而是由外星人克隆的。結果,不少記者都去采訪,這種“新觀點”也的確為報紙賺取了不少讀者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威爾斯博士認為媒體應該反思的是:你是為了引導讀者還是僅僅為了搶“眼球”?
威爾斯博士說,作為這次登月計劃的項目管理辦公室主管,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政府沒有隱瞞“阿波羅”登月計劃這個項目。新聞工作者有揭露某種醜聞或報道事實真相的義務,這也是全世界媒體的共同責任。
我相信人類在不久的將來還將走上月球,去看看阿姆斯特朗和他的搭檔曾經留下的足跡。去看看那塊放在月球上的金屬板,還有那個據說不會飄蕩的國旗。讓事實證實英雄的壯舉。
後記
美國登月飛行的成功,是人類征服宇宙的漫長道路上的裏程碑。此後,美國宇航員又乘坐“阿波羅”12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飛船,先後5次登上月球,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工作。1972年,“阿波羅”17號凱旋歸來,宣告了曆時11年的“阿波羅”計劃圓滿完成。這些登月飛行,是美國科學工作者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曆史上的壯舉。
“阿波羅”計劃無疑是最有成效的月球探索決策。圓滿實現了“讓人類在月球著陸並使其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更加增強了人類以後對其他星球進行探索的勇氣和信心。科學界通過“阿波羅”的成功登月,對月球的如何形成有了新的認識;同時還從“阿波羅”遠征探險的係列活動中誕生了一門新興學科,人們將它定義為“行星野外地質學”。
“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功,大大加強了美國對科技事業的投資和管理,適應了科技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美國國力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帶動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科學研究領域多方麵的突破,特別是電子計算機3代機的出現與遙感技術的應用,構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
1962年肯尼迪促使國會通過衛星通訊法以後,私人資本進入這一領域,開始了衛星通訊的新時代。空間技術還被廣泛應用於地球資源探測、氣象觀察、環境保護、航海、捕魚、農業以及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之上,對美國科學技術的全麵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大事年表
1930年8月5日,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國的俄亥俄州。14歲即開始接受飛行訓練,16歲獲得飛行員證書。
1947年進入印第安那州拉斐特的普度大學,學習航空工程並成為海軍後備飛行軍官。
1950年在韓國進行了78次戰鬥任務飛行,被擊落1次,3次獲得空軍勳章。
1952年成為海軍中最年輕的飛行員。
1953年7月阿姆斯特朗服役期滿後進帕杜大學學習航空技術,畢業後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任試飛員。
1955年他加入太空總署,成為一名非軍職的高速試飛員。
1958年美國製定出太空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太空研究的計劃、方向和目標,並於當年的10月1日成立了新的機構--國家航空航天局。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總統在題為“國家緊急需要”的特別谘文中,提出“在10年內將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保證其安全返回……整個國家的威望在此一舉”。開啟登月計劃。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號開始發射升空並接近月球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