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最在意的就是嬰兒是否順利發育,嬰兒的發育又必須從身體的發育及運動功能、語言、社會性及智能發展等多方麵來看。以下是根據嬰兒各個年齡的發展為標準來分類,但每個孩子發育皆有差異,所以母親不得過度神經質,不妨以大而化之的態度來照顧嬰兒。
人類是以20年時間成長
正如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都是在海中發生的一般,嬰兒則是從一個細胞在子宮內開始長成為人體,而且在出生後1年左右,就得用雙腳站立,同時也才學會如何運用雙手。換言之,嬰兒是一步一步地順著人類曆史不斷成長。
其中又可分為身高、體重等身體方麵的增加,以及精神功能方麵的成熟,此兩者綜合起來就稱為發育。
以生物學來說,人類的發育期是指出生的20年中,理論上說此時期為小兒期。但實際上則是將出生到發育最顯著的學齡期稱為小兒期,不過醫學上則以體型隨著成長而改變
嬰兒在成長的同時身體會逐漸變大,而且身體的各部位也會變得很均衡,在發育最旺盛的幼兒期,是屬於頭大、身體很小的體型。
(身高與體重是發育的基準
在嬰幼兒時期,體重與身高也作為發育的指數,其中可作為參考的是百分比數值及卡普指數。不過小孩發育有個體差異,千萬不可局限於此數值。
另一種不同於百分比值的就是卡普指數,這是由身高與體重來計算,再判別營養狀態與體型的方法,也就是以指數的方式來計算。不過此指數會根據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
隻要數值是屬於正常值範圍以內,即使略大或略小仍表示正常。
運動功能是由上往下、由中心往末端發展
運動功能的發展與神經功能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其順序是由上往下,由中間往末端。換言之,是從頭部往手、背、腰、下肢,然後由肩、手臂、手肘、手指漸漸發展下去。
運動功能發育有很大的差異,但如果發展極為緩慢,就必須接受小兒科檢查,不過大部分的情形還不致造成問題。
由母親為孩子擴展社會性
嬰兒的社會性是從認識母親開始的,漸漸可以區別母親以外的人,然後又可區別特定新人與陌生人。
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周圍各種因素,當嬰兒到了1歲時就可說些簡單的語言,所以也懂得利用語言來表達社會性。
到了1-2歲時開始產生自我觀念,自我主張十分強烈,並趨向反抗性;但另一方麵,則是喜歡討父母喜歡而勝於滿足自己的欲望,於是人際關係會逐漸發展,慢慢地可接納他人。
同伴間的關係由1歲左右開始,開始時對同年齡的兒童或年紀相近的孩子感到興趣,2歲左右則可與其他孩子玩模仿遊戲,不過有的孩子還保持有以自己為主的想法,因此容易產生衝突與爭吵。嬰兒身體發育值嬰兒身體發育值出生時間年從3歲起才能相互協調玩遊戲,而且會開始積極地尋找朋友,到了四五歲時就會在團體中遵守規則。換言之,社會性已很發達。(語言發展是智能發展的基礎
語言除了可傳達自己的感情之外,也具有加深思考的能力,更能成為智能發展的基礎。在四五歲以前,孩子的言語能力大抵已完成,到了5歲左右可運用的語言數目達2000個以上。
語言是隨著人與人的相互溝通而逐漸發展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應借助各種具體狀況回答孩子的需求,並讓孩子了解大人話中所具有的含意。智能的發展需要外界的適度刺激
在智能的發展上必須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且隨著智能的發展,情緒及運動功能才能發展。
一般而言,嬰兒在四五個月左右才開始有智慧,受到逗鬧時會發笑,並且會表現喜、怒、哀、樂的情緒而且充滿好奇心。
到了六七個月左右開始會認人,這就表明嬰兒有了區分他人的能力。到了八九個月時是模仿最盛的時期,這種模仿活動在促進智能發展上是很重要的。此時記憶力也相當發達,例如這個時期的嬰兒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這就表示他還記得以前的事,並知道即將發生的事。
12個月左右的嬰兒大都可說兩三個簡單單字,記憶力也大為增強,似乎可記住1周或10天左右的事情,也開始了解物體及身體部位的名稱。
滿了1歲以後,自我觀念開始萌芽,凡事都想自己做,但動作卻不熟練,也開始麵對圖書而與書發生興趣,隻要從書上找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時就會一直盯著看。
2歲時可玩些簡單的積木、黏土等組合性遊戲,也漸漸喜歡模仿他人,另外還會畫直線、唱歌。
3歲是智能發展最明顯的時期,尤其會對身邊事物表示強烈的關心,喜歡向大人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等問題,而且在反複練習當中就會記住事物,並能正確唱出兒歌。
換言之,3歲兒童的記憶不僅在於具體而有經驗的事,甚至對於自己所談的、所聽的及無形狀的事物也能記住。
此外,3歲的兒童也懂得區分自己與別人的東西,更懂得物體的大小以及圓形、三角形、方形的差異,可大致了解前後、上下的區別。
到了四五歲時,求知欲越來越旺盛,對更多的事表示出興趣而且思考力、記憶力、探索力也逐漸加強,尤其是探求心最為旺盛,經常會提出問題。
這時開始會對文字與數字表示興趣,懂得自己的名字,而且在5歲左右就可認清數字。
這時的幻想能力也很發達,經常會表現在圖書與語言中,這種旺盛的想象力已能表示出是智能發展的證據。
感情與情緒的基礎在3歲就奠定
新生兒期的嬰兒心理問題尚未完全明確,而且皮膚感覺及眼、耳的功能也未成熟,但此時母親溫柔的關懷對嬰兒的感情發展卻是很重要的。
到了乳兒期就會開始產生感情,也就是將最原始的愉快與不偷快感情更為細分,從愉快中延伸出愛情、喜悅、高興等情緒,並從不愉快中延伸出憤怒、不滿、兩個月胎兒五個月胎兒恐懼、妒忌等情緒,而且不愉快的感情似乎比愉快的感情更容易出現。
3個月大的嬰兒一旦欲望不能滿足就會表現出大聲哭鬧與憤怒;到了五六個月時,嬰兒就會開始表現出感情,不過從此時期開始是由外來的刺激來塑造感情,如受到逗弄就會開懷大笑;過了7個月之後會產生警戒心並開始認人;從10個月開始,又會慢慢出現反抗的心理。
到了幼兒期已具備了大人所擁有的感情。過了1歲就會顯得哭鬧不定,例如剛剛才哭過一會兒又轉哭為笑了;2歲時仍以自己為中心,一旦自己的想法未受認可,就會哭鬧;到了3歲時就能抑製感情並培養出自立性。
總之,在3歲以前情緒是在不斷變化中逐漸發展並慢慢形成的,感情就是情緒的基礎。
所以在這段期間內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讓孩子處於愉快的狀態中,使孩子的身心能在健康的環境中順利發展。兒童係統保健,是對0-7歲的兒童按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等特點而進行的係統保健管理。兒童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為掌握、了解兒童各時期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時矯治缺點和疾病,糾正不良的喂養和教育方式,達到優育的目的,孩子在滿月時必須到指定的醫院建立兒童保健冊,進行生長發育監測,以便使保健係統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