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嬰幼兒保健(一)(3 / 3)

消化不良

小兒消化不良多為飲食過量、腹部受涼或吃了變質食物而引起,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增多,時有發熱、吐奶,如果高熱和大量嘔吐,會出現明顯的脫水症狀。防治法嬰兒輔食添加不宜太快,夏天不要斷奶,飲食器具應注意消毒並保持清潔衛生。輕者可給予流質飲食,口服助消化藥物和嬰兒素或多酶片。嚴重者應立即送往醫院。

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發病普遍,除消化不良性腹瀉外,多由病毒和細菌感染所致,常年皆有流行,對小兒的健康和生命威脅很大。主要症狀是大便呈水樣、黏液和血等,次數頻繁,發熱、嘔吐、腹痛、不同程度的失水征象,如前囟及眼眶下陷、皮膚(黏膜)幹燥失去彈性、小便次數及量減少,嚴重者呼吸深長,甚至出現昏迷和抽風。

防治方法加強母乳喂養,注意食物及食具消毒,積極控製感染,有失水症者可用口服補液糾正。嚴重者送往醫院搶救。

口服補液配製: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加溫開水1000亳升調勻而成。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鐵是組成血紅蛋白的重要物質,鐵的缺乏可致貧血的發生。其常見原因有:膳食種類搭配不合理,影響鐵的吸收;腸寄生蟲如鉤蟲、蟯蟲感染造成胃腸道隱性失血;早產或雙胎嬰兒體內貯存的鐵不足而生長發育又快,未能及時補充。貧血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6個月至3歲嬰幼兒多見。起病緩慢,輕度貧血常不引起家長的注意,但嚴重時表現為皮膚黏膜蒼白、不愛活動、易煩躁、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減退、肝脾腫大、異食癖(如吃泥土、茶葉等)、腹瀉等。

防治力法做好孕期保健,預防早產。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食,注意膳食的搭配,多攝入強化食品、動物血、黃豆等。在醫生指導下配合鐵劑治療。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異常,使骨骼鈣化不良,半歲到1歲的小兒多見。主要表現和體征有煩躁、易驚、多汗;頭部因在枕上摩擦出現的枕禿(脫帽圈)、頭骨軟化(乒乓感)、方顱、雞胸或漏鬥胸、肋緣外翻,下肢呈X形或0形,肌肉鬆弛無力,前囟閉合,坐、走及出牙均較正常小兒晚。

防治法提倡母乳喂養,加強“三浴”鍛煉(其中日光浴每天不得少幹2小時,多食富含鈣質和維生素的食物。若症狀、體征明顯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用維生素。

蛔蟲病

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它影響小兒的腸道功能和營養,重則妨礙生長發育,還可引起蛔蟲性闌尾炎或膽道蛔蟲,一般無明顯症狀,有時可出現不規則的臍周疼痛,腹部有條索狀感,夜間磨牙,胃口不好,有時從嘴裏吐出蛔蟲或大便會排出蛔蟲。

防治方法做好環境衛生,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生吃瓜果和蔬菜要洗淨,不喝生水,可口服驅蛔靈150毫克,每日分2-3次服,每日量不超過3克,連服2日。

蟯蟲病

此病多無明顯症狀,僅有雌蟲到肛門產卵時,才引起瘙癢,夜間為甚。往往導致小兒失眠、煩矂不安、夜驚和遺尿。感染重者由於蟯蟲對腸壁刺激,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有時出現尿頻、尿急等現象。

防治法注意環境衛生,在治療中患兒的內衣、內褲及被單應煮沸消毒。

水痘

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很強的呼吸道傳染病,多於春、冬兩季發病。一般患者感到全身不適,皮膚上有許多疹子。重者發熱可達39℃以上,並伴有頭痛、食欲不振,疹子在1-2日內變成綠豆大小的水泡,周圍皮膚發紅,發後變幹結痂,在同一時期疹子、瘡疹、結痂均可存在。本病一般不必服藥。

防治方法平時就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對患兒應實行隔離,多喝開水,吃容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發熱不退者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單純皰疹性口炎

本症也叫“感冒瘡”,是指鼻腔和口腔黏膜、鼻底及唇周圍皮膚或麵部其他部位出現的小水泡。水泡破潰後,有液體滲出,然後結痂、消失。它是由長期存在於某些成人或兒童的神經末梢內的病毒所引起的。感冒時抵抗力降低,或太陽曝曬使皮膚溫度升高,病毒因而被激活。嬰兒和兒童首次發病時,先出現的症狀,是很痛的口腔潰瘍。本病多在小兒身體虛弱時發生,後續的發展是形成小水

一旦水泡形成,注意清潔病兒雙手,囑其不可用力搔抓。水泡未破潰時可擦凡士林或其他潤滑劑,保持濕潤;水泡破潰後可塗龍膽紫溶液,幫助水泡收幹、結痂。

如單純痕疹可疑時,應就醫;若在眼睛附近出現水泡,要盡快看醫生。水泡周圍的皮膚如果愈來愈紅,出現膿性內含物,說明已合並細菌感染,要迅速看醫生。如反複發作,要請教醫生。

病兒要用自己的毛巾及麵巾。不要讓孩子親別的孩子,因為這樣會引起感染。如果小兒被太陽曬後容易引發此病,當他在戶外活動時,替他在鼻及口唇周圍塗防曬膏。

鵝口瘡

是由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正常情況下,這種真菌雖寄生在腸道內,但其生長受到胃腸道其他細菌的抑製,所以並不致病。病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因病而身體虛弱時,腸道菌之間平衡受到破壞,白色念珠菌乘機過度生長繁殖,而使身體致病。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出現白色點狀或片狀物,嬰幼兒常伴有低熱,流涎增多,拒絕吸晚,而後來才發現口腔黏膜的異常。如果發生在肛門,則肛門附近形成紅斑,其上有紅色點狀物,有時容易與嬰兒尿布疹相混淆。

鵝口瘡不是嚴重疾病,但一般自行處理效果不好,應該就醫。

能出現的症狀頰黏膜、舌、胯部、牙齦出現淡黃色或白色薄膜,質地較疏鬆,鬆落時少量出血。齶、肛門出現紅色丘疹。

如果病兒拒絕進食,要檢查其口腔黏膜有無白膜,如有的話,用幹淨手帕去擦拭;如不容易擦掉,或擦完露出紅色創麵或滲血,可能是鵝口瘡。

別給病兒吃過酸、過甜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食物宜不冷不熱、細膩柔軟。在看醫生之前,最好給他吃酸奶之類的食物。嬰兒要常換尿布,如白色念珠菌存在於大便中,可引起肛周的真菌感染。什麼情況齊肴醫生?如懷疑小兒患鵝口瘡,盡快看醫生。

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病情開些對症治療及增強抵杭力的藥物。醫生將開一種抗真菌的藥水,較大的病兒可以含漱;嬰幼兒可由家人幫助清潔口腔(做法是大人先剪去指甲,洗淨手指,以紗布或棉花,蘸些藥水,如病兒有肛周真菌感染,醫生將開抗真菌的藥膏,塗於患處。給病兒吃清淡而富營養的流質食品。

保持病兒雙手清潔,以免感染由肛周傳到口腔,或由口腔傳到肛周。如病兒肛周真菌感染,盡可能讓其臀部暴露於空氣中,因幹燥的空氣對真菌的生長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