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瑪雅農業(1 / 3)

據專家研究,《波波爾.布》一書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古代民族神話傳說相媲美。“在動物介入人類生活方麵,它可同《羅摩衍那》相比;在敘述英雄曆險故事方麵,它可同《奧德修斯》相比;在描寫天神卷入人間鬥爭方麵,它可同《伊利亞特》相比。”至於《奇蘭.巴蘭姆》,它包括16部手抄本,實際上是一套叢書,內容涉及瑪雅人的宗教、曆史、戰爭、醫藥、天文曆和文學。它是在16世紀中葉,由印第安人祭司根據瑪雅人的口頭傳說,用西班牙文字記載下來的,並一直被瑪雅人祭司秘密保存著,直到19世紀中葉被發現和公之於世。

此外,流行於危地馬拉基切族印第安人中的曆史劇《拉維納爾武士》,也是瑪雅人的文學成果之一。此劇早在殖民時代之前業已形成,劇情描寫的是基切部落與拉維納爾部落之間發生的一次戰爭,表演時有對話、有合唱、有舞蹈,並有木鼓等伴奏。話劇是在19世紀中葉由一名法國神甫卡洛斯.埃斯特萬.波拉索從印第安人中間搜集到的,通過印第安人的口述,他將此劇首先譯成了法文,得以流傳下來。

瑪雅農業:

農業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基礎,無論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一切古代文明都是以發達的農業生產為先決條件的。

考古材料證明,遠在公元前8000年,秘魯沿海一帶的居民就發展了最早的農業。到公元前3000年,美洲大部分地區都已程度不同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到歐洲殖民者到來,除了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仍以獰獵為生,火地島的居民以漁獵為生以外,美洲所有地區的居民都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生存手段了。盡管有些地區的居民依然要靠狩獵和捕魚作為補充,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印第安人培育出了許多農作物,這些作物不僅孕育了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而且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也具有重大影響。

在今日世界的糧食作物中,小麥、水稻和玉米是三大支柱。可是,在500年前,東半球還不存在玉米,它是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爾後在全世界傳播開的。據考古材料證明,在5000年以前,印第安人就已將野生玉米馴化為人工栽培作物了。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有20多個品種,生長期有長有短,短的隻要3個月左右就成熟了。自從16世紀初歐洲人把它帶到舊大陸以後,由於它適應性強、產量高、播種和收獲季節早,很快便在世界各地種植起來。特別是在高原、幹旱和陽光充足的地區,玉米是主產作物。目前,在世界各種糧食的總產量中,玉米的產量占1/4。玉米傳入我國的時間大約是16世紀中葉,1578年,李時珍已把它收入《本草綱目》一書之中。在我國一些地方,玉米又稱玉蜀黍、大蜀蜀、包穀、包蘆、包米、珍珠米。我國四川、河北、山東和東北等地是玉米的主要產區。玉米子粒除了可以供人類食用外,工業用途極廣,可製澱粉、酒精、塑料等。稈、葉、穗可作飼料,花柱、根、葉均可入藥。

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是一件了不起的農業試驗。植物學家們認為,把野生玉米植物培育成農作物,是農業史上最困難的實驗。目前,玉米的培育仍被列為植物遺傳學上最難的課題,而印第安人在5000年前就將它培育成功了。

馬鈴薯,又名土豆、地蛋、洋芋,也是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目前,馬鈴薯在世界農作物中仍占重要地位,它不僅可作主食,還可做成菜肴。

甘薯,又名紅薯、白薯、山芋、番薯,它的原產地也在美洲,在世界糧食作物中,它與馬鈴薯同為8種主要糧食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的塊根作物外,印第安人還培育出了木薯、山藥等多種薯芋類作物。

印第安人培育的豆類作物,對世界農業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有學者認為,除了中國大豆和歐洲蠶豆以外,其他的如綠豆、豌豆、豇豆、雲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等等所有食用豆類植物都是印第安人培育成功後傳到世界各地的。當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大,因為有些豆類原產於我國。不過,就至今所知的事實來說,大多數豆類確實原產於美洲。

說到這裏,我們應順便提一句:玉米是一種高禾植物,而豆類都是低禾和藤蔓植物,根據這一點,印第安人將玉米和豆類植物套種,首創了植物間作技術,這對充分合理使用土地,促進世界農業耕作技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花生米是人人喜食的一種食物,但它傳到東半球的曆史也隻有400多年,是印第安人貢獻給全世界的又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