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大自然裏的水晶(2 / 3)

水晶折射率:1.544-1.553,幾乎不超出此範圍。

折射率,是當光由空氣中透入寶石晶體,並產生折射現象,其入射角正弦與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水晶重折射率:0.009(最大),此值非常穩定。

水晶光性特征:一軸晶正光性。

水晶色散:0.013。

色散是說寶石的折射率隨照明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變化。例如鑽石對紅光折射為2.405;對綠光為2.427;紫光為2.449。

水晶熔點為1713攝氏度。其受熱易碎的特性,是在實驗時發現的。將水晶放在噴焰器的烈焰燃烤,除非有很好的保護,且慢慢冷卻,否則晶體容易碎裂。這一脾性,古人已摸透。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占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係(hexagonal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製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quartz,cultured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厘米左右,即30mm,需要約40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厘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製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淩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lines)。由於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麵。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稍後變成發晶)、火山泥灰(稍後變成幻影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

水晶產地:海南屯昌盛產水晶,除此之外江蘇的一些地方也是水晶的產地,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盛產水晶被譽為水晶之都。

一是買瓶新的礦泉水,再拿個玻璃杯,把水晶放進杯裏倒礦泉水浸泡3天。二是可以將晶石放在水龍頭下衝洗約二十分鍾,能平衡晶石的負性能量。一般在印度印巴文化來的水晶都是采用的清水消磁方法。

注意事項:但留意屬於黃鐵礦或藍銅礦等晶石,則不適宜使用此類清洗方法,原因是此等礦石類別含有鐵與銅的成份,不能被水衝洗。如綠鬆石、孔雀石、粉晶、青金石、紫水晶、黃玉、石榴石、金發晶、綠幽靈、兔毛晶、黑水晶、黑曜石、珊瑚、琥珀、茶水晶、虎睛石、鷹眼石等。

古時人類已發現水晶的聚焦功能,也可把光線折射,通過水晶這特點可造出凸透鏡、凹透鏡等。於強大、高度平行,精密者可運用於眼科手術,巨大者可運用在如《星戰計劃》中摧毀來襲的飛彈等等。

當有訊息通過水晶,這信息會被水晶記錄下來,計算機記憶體裏的芯片正是有此功能。到了近代所製造出的光譜儀的鏡片、棱鏡等。壓電上的水晶會帶正、負不同的電荷,這也是計算機二進製中的0與1一,沒錯,這就是計算機的基礎。一直發展到今天,這種儲存記憶的容量驚人,可以將大英百科全書全部資料輸入在比橡皮擦更小的體積內。

很多電器中的信息傳遞也要靠芯片,因為水晶振蕩的頻率穩定,用來傳遞記號誤差很少。由於水晶芯片的振蕩極精準,且極有規律,除了可用來作電子表的時間控製外,還可以執行計算機的精密計算更可用來作計算機間钜大訊息的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