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皇位:做太上皇
高祖李淵在位9年,因為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他的帝王生涯提早結束了。這年八月八日,他傳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為他的父親莊襄王追尊的稱號,所謂太上就是無上,也就是比皇帝還要尊貴的意思。曆史上有不到20歲就做了太上皇的,像北魏獻文帝;也有85歲做太上皇的,像清朝的乾隆皇帝。李淵退位時已經61歲,他做太上皇既不是高齡者,也不是年輕者。做太上皇倒也無妨,如果不把南宋的高宗看為開國者,以開國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曆史上李淵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淵自然也是大唐的第一任太上皇,在他的後世子孫中,做太上皇者還有不少。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不同於曆史上其他王朝皇帝的一大特點。
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五月70歲(《新唐書·高祖紀》記載為“七十一”)的時候死去的。從他退位到死,李淵又度過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與曆史上的太上皇的境遇不同,他做太上皇的9年當中,不僅個人生活平安無事,而且大唐王朝在他的繼承者手裏也迅速發展、蒸蒸日上。應該說,李淵做太上皇,盡管有不得已的因素,不是主動的行動,但是他能夠在麵臨突發事變時認清形勢,能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避免了在中央中樞政治當中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機,即使他的後繼者沒有創造出一個貞觀之治那樣的輝煌盛世,也足以給他一個應有的正確評價。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太宗舉行的一些酒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這裏。太宗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於今陝西麟遊)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貞觀八年(634)十月,太宗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於第二年五月李淵因病死於大安宮內的垂拱殿,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唐朝後期,這裏取代太極宮成為唐朝新的政治中樞所在。
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
李淵死後,群臣為他上諡號“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貞觀九年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後祔葬。
李淵臨終前,要求後事“務從儉約”,太宗表示要按照漢高祖劉邦長陵的製度為他營建陵園。由於事起倉促,工期緊張,在房玄齡的建議下,改為按照漢光武帝原陵的製度,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為六丈。獻陵堆土而成,與後來關中的唐帝陵因山而建在形製上明顯不同。不過,獻陵陵園中那樸實的華表,巨大的石犀、石虎等至今仍在,現在考古工作者也已經對李壽(李神通)和李鳳兩座獻陵陪葬墓進行了發掘,揭開了千餘年前塵封於地下的曆史記錄的一頁。通過這些,我們今天仍可依稀想像高祖李淵身後那被永遠定格了的一幕,仍可摹繪這位大唐近300年帝業開創者生前身後的曆史圖卷。
李淵個人小檔案
姓名:李淵出生:北周天和元年(566)
屬相:狗卒年:貞觀九年(635)
享年:70歲諡號:大武皇帝
廟號:高祖陵寢:獻陵
父親:李昞母親:獨孤氏
皇後:竇氏子女:22子,19女
繼位人:兒子太宗李世民最得意:改朝換代,開創大唐帝業
最失意:被迫交出皇位最不幸:竇氏早死
最痛心:目睹親生兒子互相殘殺最擅長:結交各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