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強大的男性始終將女性看作男權世界秩序的潛在敵人,害怕以****去對抗責任,以現時去反對未來,害怕為欲望所奴役並割斷與社會聯係,最終受製於對方,成為在折磨與快感之間被動地搖擺不定的肉體。這是潛意識裏對女性所懷有深深的恐懼,並且幾乎是隨時隨地地表現出來。
我為長孫氏感到慶幸,這種對立發生在她長眠之後,使她沒有象禮教禁錮下的許多女性一樣因為這種對立而成為悲劇的主角。但我又為長孫氏感到辛酸。她已經做得如此完美,完全符合男性世界對他的另一半的全部期望,和他們共同構建起一種近乎於完美的和諧,而這種和諧又完全是由男性來主導的,犧牲了女性生命的自在。就如波伏娃所指出,“理想的女人總是最確切地體現了‘別人’的人”,一旦剝掉由詩意、美和愛情編織的麵紗,女性受壓抑的性質就暴露出來了。可魏征還是將她和屬於她的一段感情看成了威脅。其實,隨著長孫氏的亡故,愛情因為主人公的離去而殘缺。再不會有真實而美好的肉體來誘惑曆史舞台上的男主人公,破壞他的正麵形象;精神也因為死亡而凝固在一個時間點上,再也不是那麼生氣勃勃了,而最沒有生氣的部分則物化為長孫氏親自編寫的十卷《女則》。時間會抽繹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感情,使之最後完成實在到抽象的轉變,從真切的感受變為空洞的念想。但這還是不能消解魏征們的疑慮。這種疑慮在長孫氏在世的時候,應該不曾有過。但這隻能歸功於長孫氏的妥協與退讓。是她的退讓和內斂維係著男性世界內心底裏的平和。事實上,男性所派給女性的角色,也隻有在女性做出長孫式的屈從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
但是,千年裏隻有一個長孫氏呀。
現在,長孫氏正安靜地長眠於昭陵的地下,再不能撫慰他們的心靈。但李世民對她的思念還在。他們害怕天子會沉湎於對一個女人的思念,他們害怕李世民樹立起一個重視女性、重視****的樣板,他們害怕……
立在高處極目遠眺,暮色蒼茫。重重雲煙淡化了長安的喧囂,掩住了終南山的翠色,也隔斷了遙遙相對的兩個人。隻有夕陽的最後光亮被上苑的雲煙演繹成桃花的顏色。那是轉瞬即逝的桃花呀,被晚風帶著滿天搖曳,帶走了曾和我們偶然邂逅的短暫春天。風裏巍然矗立的層觀,觀照出男性的虛弱和他們所憧憬的理想狀態的脆弱,於是它很快就被拆毀了。
昭陵祭壇
長孫皇後逝世後,被加諡號為“文德”,所以史書中稱為長孫文德皇後。到她的兒子高宗李治時,又為她加上了文德順聖皇後的尊號。去世的當年十一月,長孫氏被安葬在醴泉縣(今陝西省禮泉縣)內的九嵕山上,稱為昭陵。太宗為示悼念,親自寫了表文,記敘了修建山陵的始末,讓人刻石,立於昭陵,表彰皇後的克己奉公和嚴於律己。
有心的人也許能夠看到,自貞觀十年長孫皇後死後,太宗越來越不像從前那樣英姿勃勃,晚年的太宗不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開始餌食丹藥,還逐漸陷於驕傲自滿和個人陶醉之中,兼聽納諫的作風也已衝淡;發民力,興作役,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謹慎。這個時候,太宗怎麼不去重溫長孫皇後的臨終遺言呢!
李世民個人小檔案
姓名:李世民出生: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
出生地:陝西武功屬相:馬
卒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卒所:終南山翠微宮中
享年:52歲諡號:文皇帝
廟號:太宗陵寢:昭陵
父親:高祖李淵母親:太穆順聖皇後竇氏
皇後: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子女:14子,21女
繼位人:兒子高宗李治最得意:開創貞觀盛世
最失意:發動政變才取得皇位最不幸:誤食金丹而死
最痛心:長孫皇後之死最擅長:騎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