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唐高宗李治(1 / 3)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同時又是不幸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既而在他身後又是曆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又總是被武則天搶占了頭籌。

然而,曆史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差不多被曆史忽略的高宗,卻平穩地做了35年的皇帝,這在唐朝所有皇帝當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高宗從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後,在位期間,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後的武則天因為經常會在一年當中數次改元而有18個年號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擁有年號最多的一位。

太宗有14個兒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長孫後所生,小名“雉奴”。貞觀二年(628)六月出生在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封為晉高宗《矛江敘帖》

王,七年(633),遙授並州都督。在他前麵,不僅有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長。在古代皇位繼承製度的傳統當中,嫡長子具有特殊的優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夠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且能繼承大統,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聰明伶俐,太宗對他很是喜歡。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剛剛即位,便將年僅8歲的承乾立為太子。一開始,李承乾積極上進,能識大體,頗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評。但他生於深宮之中,自幼養尊處優,喜好聲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壞習慣,生活日益荒唐頹廢。太宗便動了廢立之心,開始屬意第四子,也即是長孫後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泰恃寵驕橫,久有奪嫡之心。他一方麵想方設法取代太子長兄,但是另一方麵又不知道收斂,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滿。而太子承乾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聯絡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隻是很快事機泄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廢為庶人。

這時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為太子,但大臣們提醒他,如果堅持就這樣立魏王泰,就必須先殺了晉王李治,否則,日後必有一場奪位大亂。

這期間,太宗還與李承乾有過一次麵談。承乾說:“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奪嫡之心,隻恐被他加害,才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一幫凶險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貞觀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兩儀殿的朝會結束後,單獨留下了長孫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世積和褚遂良等,旁邊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晉王李治。他說:“我三子(齊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漢王),所為如此,我心實在失望已極,百無聊賴。”說罷,竟然自往禦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長孫無忌等人無不大驚失色,爭著上前,一麵扶抱起太宗,一麵奪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將佩刀遞給站在一邊的晉王李治。長孫無忌似乎明白太宗此舉究竟為何,也不再繞彎子,請他將心事賜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我欲立晉王。”須知,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娘舅,他聞聽此言,正中下懷,馬上就毫不猶豫地說:“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對晉王說:“你的舅舅應許擁立你了,還不快快拜謝。”晉王於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對長孫無忌等人說:“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麵會有什麼議論?”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歸心久矣。乞望陛下試召問百官,必無異辭。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負陛下,罪當萬死。”太宗見狀,也就不再猶豫。於是聚百官於太極殿,詢問諸子之中誰最適合被立為嗣君,眾人異口同聲:“晉王仁孝,當為嗣!”太宗見晉王李治居然成為眾望所歸,也一時龍顏大悅。

大明宮麟德殿遺址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廢以後沒有選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後世子孫看到儲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謂經營而得。而李治能夠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又是因為他的“仁孝”與不爭。關於李治的“寬仁孝友”,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李治小時候剛一開始學習《孝經》,太宗就提問他有關書中的要義,李治這樣回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十分滿意,誇獎他說:“能夠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事實證明,太宗憑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這一決定,得到了長孫無忌等朝廷親信大臣的擁護和支持。選立李治以後,太宗在當月下詔降魏王泰為東萊郡王,後來又改降為順陽王,流放均州鄖鄉(今湖北均縣北),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