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從征伐高麗的戰果來說。太宗大軍親征徒勞無功,而後來高宗派大將蘇定方、李積(即李世積,太宗去世後,因避諱,改名積)和劉仁軌、薛仁貴經營遼東,最後兵圍平壤,凱旋班師,並在遼東設立九都督府。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顯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高宗遣歸方士(明《帝鑒圖說》)
再者,從他對於長生之術的冷靜態度和對醫學的信任來說,比起乃父太宗也勝出一籌。高宗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對於禦醫的治療他都能夠積極配合,即使是在他的頭上紮針流血也不介意。另外,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修訂了《唐本草》行世。而對於胡僧的長生藥從不迷信,他說:“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這與太宗服食丹藥而死形成了強烈對比。
也就是說,即使把他和太宗的個人風格做一比較,說他“昏懦”也很不客觀公平。
關於高宗委政武則天的問題,顯然具有強烈的男性社會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男性政治為主導的評價色彩。此事牽涉很廣,我們還會在“武則天”一節中談到。這裏我們隻是想說,高宗把政事委托給武則天,一是由於他的身體狀況不佳,晚年“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類似今天的高血壓、高度近視眼之類的疾病),處理國政不能不有所依靠;二是由於武則天自身素質高,與他在政事處理上有很多的共同點。武則天“處事皆稱旨”是她能夠得到高宗信任並委政於她的主要原因。而武則天做了皇後就是國之小君,可以“母儀天下”,也能夠得到很多的政治便利,皇後參與國家政務自然有其政治土壤,更何況唐朝世風開放,女性參政的障礙相對較弱,武則天參與朝政是出於高宗的意願,所以與曆史上評價武則天是“專作威福”並不相同。按照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說法,自從麟德元年(664)底高宗處置宰相上官儀以後,每逢上朝,武則天都“垂簾於後”。無論政事大小,高宗都會與她商議,中外謂之“二聖”。從高宗上元元年(674)起,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這樣一個帝後同尊、並稱“二聖”時代的開始,距高宗撒手人寰還約有十年。那麼,這樣的政治格局的確立,無疑是在高宗思維清晰之時。再者,高宗委托政事於武則天,雖然心甘情願,但也不是完全放任。更何況,他還常常會命令皇太子監國,代他處理國政,而不是完全地依賴武則天一個人。在高宗的帝王生涯中,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親自處理國政。他不僅在永徽年間勤勉國事,每日上朝,而且,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三月,即臨死前的幾個月,仍然關注朝廷宰相的任職狀況,並罷免了欺淩舅家的宰相李義琰。
再說,高宗在處置涉及皇帝權威和危及皇位穩固的事件中,也從來不見昏懦和縮手縮腳。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652)他處理宗室近屬的謀反案件。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高祖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對高宗即位心懷不滿,牢騷滿腹,他們勾結在一起,陰謀發動政變,共舉自稱有做皇帝征兆的荊王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以後,高宗立即命長孫無忌負責調查,房遺愛聲稱太宗三子吳王恪是主謀。高宗果斷下令: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斬首,荊王元景、吳王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自盡。同時,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貶嶺表,吳王恪之弟被廢為庶人、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株連很廣。其中,雖然有長孫無忌“竊弄威權”,畢竟也是假手皇帝。高宗如此處理事情的手段,如何會容忍武則天“專作威福”?這樣的作風如何能與“昏懦”掛鉤?!
李治個人小檔案
姓名:李治出生:貞觀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屬相:鼠卒年:弘道元年(683)
享年:56歲諡號:天皇大帝
廟號:高宗陵寢:乾陵
父親:太宗李世民母親:長孫皇後
皇後:先是王皇後,後為武則天子女:8子,3女(另外有一女被武則天扼死,無封號)
繼位人:兒子中宗李顯最得意:借皇後廢立,打擊顧命大臣
最失意:沒有活著從洛陽返回長安最不幸: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
最痛心:王皇後和蕭淑妃廢死最擅長: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