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與不盡魅力的名字,因為她是高宗李治的皇後,諡號則天順聖皇後,後世常稱之為武則天。或許出於對她的敬重,武曌的名諱並不怎麼被人提起,隻是史書上會講一句:“則天順聖皇後武氏,諱曌。”“曌”,本是日月當空之義,因為要避其名諱,人們常把它寫為“瞾”字,直到明末張自烈撰《正字通》,才明白地在《目部》中講:此字原從日月,非從二目。不過,日月當空之“曌”所蘊含的深意大概真的是日與月均可光照人間,這樣一個曾經自創過天、地、日、月等數十個新字的女性,用一個直白的名字來自稱,也不一定沒有可能。僅僅由名字就帶來許多話題的女性,其周身洋溢的魅力如何,應該是可以想像得出的。
後來的玄宗李隆基在祖母武則天稱帝後的天授年間,因為理直氣壯地對想要羞辱他的金吾將軍武懿宗大聲叱責“吾家朝堂,幹汝何事”,而得到武則天的特別寵異。她的兒子中宗曾說:則天於朕躬為慈母,於士庶則為名君。睿宗延和元年(712)時,還被一度追尊為“天後聖帝”。這說明武則天的李氏子孫並不把她的登基視為別樣皇統、外家朝堂。我國的正史《舊唐書》和《新唐書》,也給她按照帝王的武則天自創的文字
規格設立了“本紀”,不過都無例外地稱為“則天皇後本紀”。非常講究春秋筆法、重視君臣名分的司馬光,在他著名的編年體巨著《資治通鑒》中,自高宗身後的光宅元年(684)到中宗複辟的神龍元年(705)之間,也就是書中卷二〇三到卷三〇七(唐紀第十九到第二十三)的5卷中,也以“則天後”編年並且把這段曆史稱為“唐紀”。也就是說,司馬光也同樣沒有否認武則天作為“唐紀”君王的地位。“後”者,本身就是“君”稱。由於她不滿足於在後宮做一位謹守婦道的國母,也不局限於臨朝稱製,而是苦心孤詣,終以一個女子龍飛九五、君臨天下,實屬亙古未有。她身後,給史家政客、文士騷人留下了無窮的話題,褒貶譽詈,聚訟紛紜。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石獅而我們在評說唐朝皇帝的時候,自然也不能僅僅因為性別就將她從唐史的皇統中一筆抹去。媚娘之路:從太宗才人到高宗皇後武則天,原籍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她的父親武士彠,在隋朝末年是位家底殷實的木材商人,也是李淵太原起兵時最早的參與者之一。建唐後,武士彠因功被封為光祿大夫、太原郡公,後又屢遷為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夫人,出身於關隴地區的望族,係隋朝宰相楊達之女。楊氏是武士彠的續弦,她是在武士彠的原配相裏氏去世後,才由李淵作主、桂陽公主撮合,以近40歲的年齡嫁到武家的。當時,桂陽公主也已嫁給了楊氏的堂兄楊師道。
武則天是楊氏所生三個女兒中的老二,她出生時,已是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624年2月17日)。武則天的童年時代,因為父親武士彠外任各地的都督,便一直隨著父親到處遊曆。最長的一次是在父親利州都督任上,在利州(今四川廣元)一住就是五個多年頭。這一時期,家庭的生活是和美、幸福的。到貞觀九年(635),父親因高祖李淵的死,悲痛不已,竟在荊州都督任上嘔血而死。這時,她的兩個異母家兄武元慶、武元爽和堂兄弟武惟良、武懷運對她們母女甚是薄情,武則天也為此懷恨在心。她們母女勢單力薄,而性格剛強的武則天不堪忍受家兄的冷眼,少不得發生口角,這給她的內心蒙上了一層陰影。後來,武則天常常顯得寡情殘忍,大概與自幼遭受的這種家庭冷遇有很大關係。
媚娘入宮貞觀十一年(637),朝廷的一道詔書給武則天帶來了離開家庭的好機會。原來,太宗李世民在上一年時與他的賢後長孫氏永訣於大內立政殿。太宗畢竟是天子,雖然有放宮人出嫁民間的恩德,但是仍需要選美來充填宮掖。他聽說武士彠家中次女生得十分美貌,特命下詔召其入宮。在武則天看來,入宮不僅可以離開缺少溫馨的家庭,若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一旦有個出頭之日,遠勝於家兄的白眼,也算是福分不淺了。這種對深宮生活的無限憧憬,足以說明她與一般婦女的見識不同。
然而,武則天無限向往的深宮,並沒有給她帶來愜意舒心的生活。貞觀末年的一個偶發事件,險些使她陷於滅頂之災。貞觀末,太白星屢次在白晝出現,太史奏言這是“女主昌”的星象之兆;加上當時民間盛傳的“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有天下”的流言,使太宗對自己身後的政局產生了許多顧慮,他擔心自已的基業會因此垮掉,所以當太史令李淳風告知此人已在宮中時,不惜想以大開殺戒來防止禍變,但被李淳風以“天之所命,人不能違”為由勸止。這樣,武則天才幸免於難。但在貞觀二十二年(648)七月,早年跟隨太宗出生入死的大將李君羨卻因此被下詔處死,原因在於李君羨官拜左武衛將軍,爵封武連縣公,又掌宮城北門的玄武門宿衛,都有武字,偏巧他的小名又叫“五娘”,女子味十足。此事讓武則天親身領略到政治鬥爭的殘酷。武則天稱帝後,她曾將李君羨以禮改葬,這也算是對她早年驚魂的一點報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