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第一功臣智??(1 / 3)

智罃(?——前560年),姬姓,智氏,名罃,字子羽,諡號武。即智武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罃。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智氏的先祖。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荀庚堂弟。晉國霸業複興的最著功勳之臣,政治家、軍事統帥。

荀罃,荀首之子,春秋晉國執政卿、中軍元帥,為區分三軍,以其父封邑“智”(今山西永濟市西北部、臨猗縣南部)為氏。荀首祖父原黯為晉國公族,晉武公滅荀國,以荀國之地封於大夫原黯,別為荀氏,稱荀息。後荀息為晉獻公股肱之臣,輔佐朝政。後晉文公作三行軍,以荀息的長孫荀林父將中行,荀林父由此別為中行氏。趙盾立晉成公,晉成公非常寵幸荀林父的幼弟荀首,封荀首於“智”地。從此荀首得以像哥哥荀林父一樣,另立宗廟。然而智氏的實力遠不及中行氏,所以,最終權分晉國,獨立成枝,則始於荀罃。

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執政。楚莊王聞訊,趁這次機會北伐。荀林父倉促間重組三軍六卿,安插弟弟荀首為下軍大夫。而此時年輕的荀罃同在下軍服役,跟隨著伯父與父親參加邲之戰。

這一戰中,晉國六卿將佐以及諸大夫在軍營裏爭論不休,彼此不睦。中軍將荀林父等多數派提議撤軍,避開楚軍的鋒芒。而以先榖為首的少數派卻要堅持扞衛國家的榮譽,誓死一戰。中軍佐先榖沒有得到荀林父的首肯就擅自帶領先氏、趙氏的親兵開到黃河以南。元帥荀林父恐先榖有失,率領全軍跟進,晉軍更是進退兩難。

荀林父與先榖的戰略矛盾從河北帶到了河南,沒有絲毫緩解。這時晉軍陣中,趙旃、魏錡以和談為名要前往楚軍,荀林父應允,後又擔心二人搗亂,急忙派侄兒荀罃去將趙旃、魏錡接回。

荀罃來晚了,趙旃、魏錡二人在楚軍陣前出醜賣乖,激怒了楚莊王。這時楚軍的哨兵望見荀罃率領的接人部隊,就以為是晉軍發起了進攻。楚莊王下令,全軍攻擊,荀罃反應過來已經太遲了,楚公子負羈生擒荀罃,緊接著向晉軍大部隊掩殺。荀林父兵敗如山倒,下令:先渡過黃河者有賞!晉軍狂奔,輸的一敗塗地。

就在荀林父、荀首兄弟二人衝到河北時,荀首大聲驚呼:“我們的荀罃不見了!”父子畢竟心有靈犀,心連心,荀首也不管自己安危,率領著荀氏(中行氏與智氏)親兵衝入楚軍陣中,終沒有找到荀罃,荀首射殺楚國的射連尹襄老奪其屍,射傷並俘獲楚公子縠臣,為日後換回荀罃攢下本錢。

楚莊王在邲之戰中一戰定乾坤,問鼎中原。晉國作為傳統霸主,自然不承認楚國的霸主地位,晉楚關係一度緊張。楚莊王為了讓晉國最忠實的屬國宋國屈服於楚,對宋國進行長達8個月的圍剿。同時,晉景公為了向天下人證明晉國的實力,在鄭國檢閱部隊。雙方劍拔弩張……

前591年,楚莊王薨逝,情況出現了轉機。楚莊王死後,年僅十歲的楚共王即位,楚國的霸權出現了鬆動。

大約在前590年左右,晉國中軍佐趙朔突然死亡,荀罃的父親荀首升任中軍佐,成為了一股影響晉國國策的重要力量。執政的郤克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與東方齊頃公的較量之中,相對的與楚國的矛盾就淪為了次要的矛盾。

前589年,郤克在鞌之戰中大敗齊軍,諸侯震動。楚國雖然想與崛起中的晉國再次爭衡,已有些力不從心。終於晉楚之間出現了一縷和平的陽光,前588年,荀首通過郤至提出,用連尹襄老的屍體並楚公子縠臣換回荀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應了……臨行前,荀罃與楚共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

楚共王:“你怨恨我嗎?”荀罃:“兩軍交兵,我沒有本事,被你們俘虜了。你們沒有將我用來祭旗,而讓我回國領罪,這已經是對我的恩惠了!被俘虜是因為我無能,哪裏還敢怨恨誰呢?”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嗎?”荀罃:“兩國為自己的國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寧,各自抑製自己的憤怒,來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成友好。兩國友好,下臣未曾與謀,又感激誰呢?”楚共王:“你回去,打算怎麼報答我?”

荀罃:“下臣無所謂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沒怨恨,也沒恩德,我不知道如何報答!”

楚共王:“盡管這樣,我還是想讓你,把你的想法告訴我。”荀罃:“因為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著這把骨頭回晉國,寡君如果要誅殺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於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賜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們的國君請求,而把我殺死在智氏宗廟裏,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誅殺的命令,而且讓我繼承為智氏宗子,按次序承擔晉國的政務,率領一部分軍隊以保衛邊疆,雖然碰到了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違背禮儀回避,要竭盡全力以至於戰死,沒有二心,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所報答於君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