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第一功臣智??(2 / 3)

楚共王:“晉國啊,不能與他抗衡了!”於是,加重對晉國的禮儀,將荀罃放回晉國。荀罃不卑不亢,既維護了個人尊嚴,又不損害國家利益。因此,連他的敵人也佩服,由此可見這樣的人影響力將會有多大。

楚共王畢竟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誰能料到,這一句無忌童言“晉未可爭”恰恰印證了楚共王一生的軌跡,也恰恰見證了楚國霸權的衰敗,最終是終結楚霸的不是別人,正是智武子荀罃。

長達九年的囚禁充滿了孤獨,充滿了屈辱,然而不論多大的打擊都沒有摧殘荀罃的意誌,他一如既往的熱愛著自己的祖國,渴望回到故鄉,渴望報效祖國。在這九年間,煉獄出荀罃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荀罃一筆影響他一生的寶貴財富。

回到晉國的荀罃,沒有受到任何處分,荀首立荀罃為智氏宗子。晉國的諸卿的實力在這幾年來迅速膨脹,晉景公不得不安排6軍12卿的超大號軍隊建製。荀氏家族一門占據12卿中的三席(荀首佐中軍;荀庚將上軍;荀騅將新下軍),與荀氏家族同樣三卿的是趙氏(趙同佐下軍;趙括佐新中軍;趙旃佐新下軍)。不同的是趙氏已經走在下坡路上,而荀氏則如同東升的旭日,生機勃勃……

前583年,晉國發生了一起冤案——下宮之難。欒書、郤錡兩家趁趙氏內亂,誣陷趙氏謀反,晉景公調動軍隊屠殺趙氏滿門,趙氏消亡了。幾乎同時,慈祥的父親荀首壽終,晉景公乘機削弱強族,將原先的12卿裁剪至8卿。中軍元帥欒書的位置不變,中行庚(即荀庚,荀罃的堂兄)升任中軍佐,荀罃則接替父親,入八卿,為下軍佐。由於邯鄲氏是趙氏小宗,受到牽連,隻為新軍將,郤錡安插堂弟郤至入八正,為新軍佐。

前578年,麻隧之戰,晉軍大破秦軍,晉國的後顧之憂基本解除了。前575年,鄢陵之戰,晉軍打敗楚軍,晉國的霸主地位也得到了鞏固,最後一絲令晉厲公、欒書、郤錡等人擔憂的外部威脅也隨著鄢陵之戰的塵埃落定而被忽略甚至無視。君權與卿權,世卿之間的矛盾升級為晉國的第一尖銳矛盾。鄢陵之戰後不久,中軍佐士燮鬱鬱而終,欒、郤間連一個說和氣話的人都沒有了。野心勃勃的郤錡成為了中軍佐,欒書與郤錡一起在中軍上班,矛盾就更大了。

晉厲公驕奢,寵溺近侍;欒書陰險,拉攏朝臣;郤錡強勢,三郤權傾朝野。厲公與欒書都對郤氏不滿,欒書陷害郤至,說郤至陰謀廢黜厲公,立孫周為君。晉厲公猶疑不定,在涉獵中試探郤至,郤至射殺厲公寵臣孟張,厲公大怒。

晉厲公與近臣胥童、長魚嬌等謀劃剿滅郤氏家族,胥童率領劊子手順勢將欒書、中行偃逮捕。胥童等人此舉錯誤的擴大了打擊麵,把晉厲公的政敵悉數公布,就是要剿殺晉國所有的強家,而不是怨聲載道的郤氏。更讓人鬱悶的是晉厲公在騎虎難下之時,還存婦人之仁。關鍵時刻又釋放了欒書與中行偃,並命其二人官居原職。

欒書與中行偃趁晉厲公出遊時,發動政變,囚禁厲公。欒書想弑君,又恐天下人唾罵。想去拉攏士匄與韓厥入夥,韓厥、士匄都是明理人,不受挑撥。值得注意的是智氏的荀罃。在正史當中沒有史料記載過欒書派人去找過他。原因模糊,大約有如下:不管是哪種原因,或是多種原因混合而成,荀罃沒有參與欒書政變,持觀望態度,也是一個成熟政客在不得誌時的自保。

前573年,“欒書弑其君”。同時欒書再次體現了一個大政治家的做派,殺厲公的同時派遣中立派荀罃與士魴前往雒邑迎立孫周作為下一任國君,晉國迎來了第二春。

荀罃從589年回國,到前573年晉悼公即位,一直處在非主流世卿地位,非常尷尬。中行偃的資曆、能力、輩分都不如自己,卻能位居他之上。荀罃的不幸似乎還在繼續,他成為了欒郤內訌的犧牲品,然而這一切遭遇因為晉厲公後期爆發的內亂,因為厲公被弑,晉悼公成為晉國新主而徹底改變。

欒書安排在這次弑君過程中手腳幹淨的荀罃、士魴前往雒邑迎立下一任國君孫周。荀罃提前與這位年輕的英主打了一個照麵,給了晉悼公良好的第一印象,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荀罃甚至士魴在悼公組建的內閣中都是重要幹部。

一向低調為臣的韓厥被晉悼公破格提拔為中軍將,荀偃官居原職,荀罃為上軍將。看似荀罃並沒有獲得晉悼公太大的垂青,欒書、士燮(鄢陵戰後病死)、郤錡都不在了,下軍佐正好越三級升任上軍將也是情理之中,中行偃仍然在荀罃之上。然而之後的發展卻不盡然,在晉悼公內閣中,荀罃的地位完全不能用官銜來衡量,中行偃因有弑君案底被邊緣化,荀罃與正卿韓厥構成悼公政權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