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第一功臣智??(3 / 3)

雖然不滿意欒書的弑君,對於這個新君,荀罃還是比較讚同的,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既然悼公已經來了,又何必再去回味當年?

整個前573年,晉悼公都在努力修複世卿****造成的創傷,調整內閣,凝聚晉國的所有可調動的力量。就在當年的冬天,楚共王與鄭成公討伐宋國,圍困宋國彭城,宋國向晉悼公求救,韓厥宣布:“成霸安強,自宋始矣!”

經過悼公革新後的晉國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不到兩年,爭霸的戰火就從宋國燒到了楚國的盟友鄭國。

前571年6月,鄭成公在內外交困中死去,子罕主持國家大事,子駟處理政務,子國出任司馬。晉軍攻打鄭國。鄭國大夫大多主張服屬晉國。然而子駟以成公遺言,不肯服從晉國。

7月,晉國卿士荀罃、宋國華元、衛國孫林父以及曹國、小邾國人在衛國的戚地會盟,共商伐鄭大計。仲孫蔑提出在虎牢關上築城來威逼鄭國,荀罃在得到了齊國崔武子的同意後,下令在虎牢築城。

這年冬天,晉國荀罃帶領齊國崔杼、魯國仲孫蔑、宋國華元、衛國孫林父以及曹、邾、滕、小邾等國軍隊在虎牢關上築城,對鄭國實施戰略性壓迫。結果不戰而屈人之兵,晉國還沒有動武,鄭國就屈服了。

孟獻子提出了意見很快被荀罃采納,極有戰略眼光。為了團結齊國,並不急忙築城,直至等到齊國代表崔杼,爭得他的同意。與魯國孟獻子較交好,來威脅齊國,如此軟硬兼施,晉悼公真是沒有看走眼,荀罃果然是治國之能臣。

虎牢築城後,晉軍伐鄭,朝發而夕至,大大減少了每次出兵的成本,具有著巨大的意義,虎牢也就成為之後所提出的三分晉軍,爭鄭疲楚的戰略跳板。經過韓厥執政期間的不斷進攻,戰火繼續南移,前570年冬,荀罃率領晉軍攻打楚國的北方門戶——許國,敲山震虎。

前566年10月,韓厥告老,荀罃執政。士匄的職位超過荀偃,躍居中軍佐。悼公超拔士匄而壓抑荀偃,其一是對荀偃當年弑君行為的否定,其二可能是為了防止中行、知兩家的實力過於坐大——這兩族畢竟是一家人;其三,六年來士匄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外交與政治才幹無疑也說服了悼公。

在韓厥執政時期,士匄主要是參加、負責了幾次外交活動,成績不錯,但如合諸侯這樣重要國際事務的主要負責人還是荀罃。荀罃執政後統領全局,士匄似乎主要分管外交,其交際才能也更加充分地表現出來。

前565年春,魯襄公再次到晉國朝拜,並聽取各個諸侯過今後朝見霸主所需貢禮的數目,夏季方才回國。冬,士匄到魯國回聘,並告知晉國將要組織諸侯再次伐鄭。襄公設享禮招待。席間,士匄賦《摽有梅》(出自《詩經-召南》,講男女及時婚嫁,士匄以此詩,意請魯國藥及時出兵)。魯國執政季武子答道:“誰敢不及時呢?如果以草木比喻的話,寡君(魯襄公)對於君(晉悼公)而言,君如同草木,寡君就是草木的香氣。我們當然高高興興地遵命,怎麼會耽擱啊!”並在儀式結束,士匄即將退出的時候賦《角弓》(出自《詩經·小雅》,周王賜諸侯的詩,意在勉勵晉國保持文公霸業)。士匄答:“當年在城濮之戰後,我們的先君文公在衡雍向周王進獻楚國戰俘,從襄王那裏接受了彤弓,作為子孫的珍藏。我士匄是先君大臣的後代,豈敢不接受您的命令(再創晉國霸業)呢?”

一番賦詩與對答,士匄表演得嫻熟而優雅,一貫號稱嫻於禮儀的魯國君子也稱讚其為“知禮”。第二年夏,季武子到晉國回訪。荀罃是晉國中期荀氏家族湧現出的優秀人才,他出現使智氏家族得以脫離中行氏,獨立發展為六卿之一。

荀罃是晉悼公一手提拔的全才,沉穩、堅毅與果敢使他成就悼公霸業,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釋放出無限光芒,作為國家執政與軍事最高統帥,他對部下的控製、對時局的判斷以及對戰略的選擇、對戰機的把握,都顯示出十分示出十分高妙的藝術性,加以其人沉著、老練、果斷、堅毅的政治家風采,使其成為了春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才。縱觀晉悼公複霸的事業,荀罃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