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司馬錯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國,蜀王也沒有象《華陽國誌》等說的被張儀所殺,而是被秦國貶號為侯,直到兩年以後,十一年,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擔任蜀侯。《史記》中沒有記載張儀在伐蜀戰爭中的作用。作為相國的張儀是著名的縱橫家,外交才能出眾,不是軍事家,又反對攻打蜀國,秦惠王是不會讓他擔任統帥,但不排除戰後張儀主持投降儀式。
十四年丹、犁兩國臣服秦國,同年,蜀相陳莊殺蜀侯來降,秦國任命公子輝為蜀侯。秦武王元年,蜀侯和蜀相再次謀反,派楚人甘茂前往殺了蜀相陳莊,這年丹、犁兩國叛亂。
秦昭王六年,蜀侯叛,派司馬錯前往平定,考慮到《華陽國誌》對司馬氏的反感,其記載的蜀侯公子輝被後母陷害,司馬錯前去賜死也不大可信。甘茂是楚國縱橫家,不是軍事家,在《戰國策》中記載他攻打宜陽就可以看出,作戰失利,接受了秦國人左成等的建議才僥幸獲勝,他前往蜀地去賜死歸降的陳莊還可信,司馬錯是統領軍隊作戰的統帥,六年蜀侯的叛亂,讓司馬錯前往必然是軍事平叛行動。司馬錯在蜀國把蜀王降號為侯的作法在三國時期的政權交替和統一中被借鑒和仿效。
在秦朝功勞最大的三位統帥中,白起過於殘酷,王翦偏重戰術,隻有司馬錯的戰略才能出眾,也有謀略,主張仁道,值得尊敬。他的次孫司馬靳也是優秀將領,曾和白起一起征戰於長平之戰,後亦與白起同時被秦昭王賜死於杜郵。
司馬錯,戰國時期秦國人,秦惠文王時期大將,秦國三大幹將之一。我想很多人在這裏都會有疑問,司馬錯何許人也,好像沒聽過這號人物啊!似乎秦國名將裏隻聽說過白起,王翦的大名,何時出來個司馬錯,而且居然還能和白起、王翦並列成為秦國三大幹將。
司馬錯的一生隻打了兩場大戰,一次是滅蜀之戰,一次是攻楚之戰,而且這兩場戰爭在當時都很稀鬆平常,毫無名氣。司馬錯滅蜀在曆史上非常有名,但在當時並不被時人重視,它的價值是在後來才顯現出來受人重視的。在當時的秦國南方偏遠腹地,生活著兩個蠻夷國家,一個是蜀國,就是在現在的四川地區,一個是巴國,就是現在的重慶地區。秦惠文王時期,這兩個國家發生了交戰,互相攻打,兩個國家都向秦國派出使者求援。其實秦惠文王早有吞並蜀國之意,但苦於蜀道艱難,難以攻打。而恰在此時東邊的韓國也派兵入侵秦國,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不知道是該先滅蜀還是先攻韓。丞相張儀主張先攻韓,大將司馬錯主張先滅蜀。張儀的論斷是占領三川郡,打通宜陽道,挾持周天子,以完成霸業,而至於蜀國隻是一個西方邊遠小國,根本不值得勞民傷財去攻打,對秦國的霸業毫無幫助。而司馬錯的論斷是秦國要想稱霸,首先必須國強民富,務必先擴張領土,增加財富,所以應當先滅蜀國,這樣秦國吞並蜀國之後擴大了版圖,增加了財富。而如果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不僅不能獲得什麼實利,反而背了一個不仁不義的壞名,而且周、韓自危,必然會去聯合齊、趙共同抗秦,因此,攻韓是失策,伐蜀才是萬全之計。秦惠文王聽後覺得大將司馬錯說的完全有道理,於是便派司馬錯為將率兵攻打蜀國,司馬錯果然馬到成功一舉滅掉了蜀國,而後又乘勝滅掉了巴國,使得秦國的領土擴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叛秦,司馬錯率軍平定蜀亂,誅陳莊,並受命鎮撫蜀國,從而為秦國打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後方,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源源不斷的為秦國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