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留個缺口給他人
塑造管理者的良好形象,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管理者必須真抓實幹。如果光說不練,既不利於管理者自身權威的樹立,也不利於工作的開展。
實踐證明,當管理者出現在公眾場合時,他們的行為舉止要比他們語言的影響力大得多。這是因為,在公眾場合,管理者的一舉一動都被群眾看在眼裏,這些直觀的形象信息,很能影響下屬對管理者的看法。對於下屬來說,他們信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信條,也就是說他們更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並據此作出自己的判斷。一般說來,管理者的良好形象將帶來積極作用,反之便會造成消極後果。有些管理者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盡管他們在團隊裏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很辛苦,可是當他們下到下屬中去時,沒有在意自己的形象,反而影響了威信。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既是一種工作態度,也是一種管人思想。一個人如果沒有實幹精神,做任何工作都將一事無成;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工作浮在麵上,成績掛在嘴上,凡事淺嚐輒止、蜻蜓點水,遇到矛盾繞著走,遇到困難就低頭,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更不可能管好別人。
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和矛盾,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尤其是一把手,絕對不能含含糊糊、得過且過,更不能推卸責任、下壓上推,必須要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敢於碰硬,敢於衝破阻力,確保工作落實到位,措施執行到位。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衡量一個管理者作風的優劣,不僅要看他講得如何,更要看他幹得怎樣。一個合格的管理者,絕對不能坐而論道,電話裏問情況,材料裏找根據,而必須深入工作實際,親自調查研究,將“實”字貫穿工作的始終,做一名真正的實幹家。
那麼,管理者應注意哪些方麵呢?
(1)在危急時刻,管理者應展示堅定勇敢的形象,借以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這種作用在生死攸關的戰場上,在搶險救災的搏鬥中,在條件惡劣的環境裏,尤其顯得必要。
(2)在平時,管理者應樹立自律自重的形象,借以形成感召力,影響下屬的行為。管理者隻要按照他們要求下屬做到的,自己著意先做到,哪怕是一個不大的動作,一個細微的表情,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職務越高影響就越大。這些極平常的細微的動作,下屬看了會產生親近感,並由小及大,推測他們的為人品行,進而產生信任感。
(3)在特殊情況下,管理者應塑造同舟共濟的形象,發揮激勵作用。有時管理者為了突擊完成艱巨的任務,可以親臨現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行動給下屬以激勵和鼓舞,其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例如,某單位的一項工程必須在暑期完成,工作相當艱苦,這時正值天氣酷熱,工人們在烈日下施工,個個汗流浹背,有的幹脆光膀子幹,但工程進度依舊緩慢,負責這項工程的領導年紀比較大了,他本來可以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裏指揮,可是他沒有那樣去做。他在布置完工作後,便來到現場,就坐在工地上。天熱,他也脫去了上衣,有扇子也不扇,工人幹多長時間,他就陪多長時間,工人們很受感動。奮戰一暑期,使工程提前完成了。這樣驚人的速度與管理者與下屬們同舟共濟是不無關係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管理者對於一些小事不屑一顧,以為隻要把大事抓好就行了,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因為這些小事的影響並不小。再說要做到這些並不需要管理者花多大心思,有時就是舉手之勞,便可產生巨大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小事情上,揣著明白裝糊塗
作為領導,並不意味著有什麼了不起,而是意味著你要帶頭擺平那些棘手問題。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管理者:當某件麻煩棘手的事情發生時,總是不太願意直接插手,甚至千方百計地將其推諉給下屬去處理。尤其是當需要低頭賠禮道歉或宣布令人不悅的消息的時候,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而在接手體麵光彩的事情時,卻又恨不得自己衝鋒在前。
不少人認為,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指揮下屬,通過他們的工作達到部門的目標,直接去做並不是管理者的本職,即便要做也隻能限於處理重要的事情。至於那些一般性的實際工作,當然隻能讓下屬去做。這種觀點是片麵的。誠然,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實是管理者的本職。然而,是不是一個領導所做的全部工作隻意味著這些呢?要是這樣的話,豈不是等於說,下屬們隻有做些無關緊要、無聊瑣碎的工作才是天經地義的。想想看,這樣被管理者定位死了的下屬,對工作能不心灰意懶嗎?對管理者隻處理重要工作不直接染指具體工作這一點,即使要予以肯定,也不能把具體工作說成是令人討厭的事或雞毛蒜皮之類的事吧;更不能認為向客戶賠禮道歉的事就不重要。更何況,工作重要與否與是否令人討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如果把一切麻煩、瑣碎的工作全都推給下屬,也不管其能否勝任,都一概不管,這種做法,必然會給手下做具體工作的下屬造成一些困難,從而引起下屬的不滿。這樣下去,如何塑造起自己賢者的形象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誰都感到生疏懼怕的工作,應該由你親自出麵處理,這應該成為管理者的第一準則。因為不這樣做就不能體現你的實力,不能提高自己的形象,也不能維係同下屬的信賴關係。也許,諸如此類的工作,確實不能稱為重要的,然而,在給大家心裏帶來不良影響這一點上,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了。
也許有人認為,既然下屬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出現了問題,那麼,善後工作當然應該由下屬自己去做。凡是有這種想法的人所持的理由是,通過讓他本人去做善後工作,對他既是一種實際教育,又可以警示他不要重蹈覆轍。
然而,這種做法並不正確。要是依著這種邏輯行事,也許偶爾會收到一些成效,但必須知道,這會挫傷下屬的積極性,使之對今後工作失去信心,產生惡性連鎖反應。一旦形成這種局麵,則是無論用什麼辦法都不能挽回來了的了。不論你以什麼樣的借口把令人討厭的麻煩事推給下邊的下屬,至少也可以說明你身上有種明哲保身、不負責任的思想在作怪。
很顯然,這樣的管理者是不會受到下屬擁戴的,而毫無威信的管理者又怎麼談得上對下屬進行有效管理,培養人才呢?麻煩的事甚至要擔風險的事,你要自己承擔。大聲地說上一句:“你們幹不了的,我來!”那種氣魄,定會讓下屬刮目相看。另一方麵,身體力行是潛移默化的,在無形之中使下屬受到“此處無聲勝有聲”式的教育。這有助於你在你所管理的團隊中建立起一種相互關照、遇事互不推諉的良好的工作氛圍。
與精明人共事,低調為先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人們談論三國時常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了天時;孫權雄踞江東,占了地利;劉備既無天時也無地利,靠的是人和。”
確實如此。論個人才幹,劉備並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極其平常,但卻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靠的不是個人才幹,而是得益於眾多的成名人物聚集在他周圍,如諸葛亮、龐統、徐庶、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劉備靠這些人的力量而崛起並雄霸一方,建立了蜀國,成為了千古風流人物。
“遠得人心,近得民望”,是劉備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麵。他所表現出來的個人品德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如果沒有這種潛在的道德形象與道德感染力,劉備不可能創立蜀國。
劉備善於知人,能夠禮賢下士,對人才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這是他能夠拉攏眾多人才的重要保證。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一直是屈身守分,以待天進。他自打參加鎮壓黃巾軍以來,一直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沒有多少兵力,更沒有政治勢力,總是輾轉於他人門下,先後跟從公孫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四處奔波勞碌,一無所成。
劉備暫依劉表時,得遇司馬徽。司馬徽問劉備:“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劉備說:“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司馬徽說:“不是這樣。隻是因為將軍左右不得其人。”隨後,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於是劉備決定親自去請。
劉備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爬上臥龍崗,找到幾間茅房。劉備下馬敲門,一位小書童出來答話。劉備說:“劉備前來拜見臥龍先生。”小書童說:“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門了。”劉備問:“往哪兒了?”小書童說:“蹤跡不定,我不知道他上哪。”劉備再問:“什麼時候回來?”小書童不耐煩了:“我不知道。”劉備隻得請小書童轉告諸葛亮,率關、張離開臥龍崗。
幾天後,劉備派人打聽到諸葛亮已回,便決定再次拜訪。這天寒風刺骨,下著大雪。張飛不耐煩了,不願意去見諸葛亮。劉備耐心解釋:“我正要讓諸葛亮和天下眾人知道我殷勤之心。”三人頂風冒雪,來到臥龍崗,可惜諸葛亮外出會友去了。劉備隻得怏怏而返。
又過了些日子,劉備決定三訪諸葛亮,關羽、張飛反對,劉備耐心解釋,他們才同意一起去拜訪諸葛亮。
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迎接劉備進屋,詢問劉備多次來訪的意圖。劉備說:“漢朝衰敗,奸臣竊取政權。我不自量力,但隻想為天下伸張正義,完成統一大業,恢複漢朝統治。過去我因智謀短淺,無所成就。希望你啟迪我,籌劃大業。”諸葛亮隨即說出也具有決定曆史進程的一段話。他首先分析了曹操和孫權的情況。接著,他又分析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情況。最後,他又針對劉備說:“你是皇帝的後代,信義揚於天下,你可以借助這些優勢廣泛招集眾多的賢人名士,要思賢如渴,如果你能占據荊州、益州,在要地設防、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一旦局勢變化,你可命令一位上將率領荊州的部隊向宛城進軍,你親自率大軍出秦川,到那時,百姓誰不攜食捧酒迎接你呢?如果真能這樣,統一全國的大業就能成功。衰敗的漢朝就可以複興了。這就是我為你謀劃的計策,望你采納。”一席話說得劉備茅塞頓開。諸葛亮這一番話確立了三分天下的定勢,確立了劉備的政治前景與綱領。
劉備得諸葛亮就似魚兒得水。從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博望燒屯、火燒新野、屢敗曹操、舌戰群儒、聯孫抗曹、取得赤壁大捷、奠定三國鼎立局勢……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劉備也從此始終敬愛信任諸葛亮,臨死前,把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可以說,在極大程度上,劉備禮賢下士的做法,無形之中起到了一種“形象”的作用。如果劉備不禮賢下士,不三顧茅廬,不請出諸葛亮,不但四處奔勞、一無所成,空餘惆悵悲歎,而且後來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才投到他的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