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曹操率兵東征。此時正是農曆五月,麥子收割季節。由於連年戰火,許多田地都荒蕪了。曹操正行軍時,隨著一陣陣輕風,飄來了一股股新麥的清香。原來,在隊伍的前麵出現了一大片黃澄澄的麥地。農夫們正在忙著收割。
一看到糧食,曹操頓時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想,老百姓們辛辛苦苦大半年,眼看果實到手,倘若這大片莊稼被我的人馬一路踏過,多麼可惜啊,自己的軍隊在老百姓心中也會留下不好的印象。戰爭時期,人心向背和糧食都十分重要呀!於是,曹操立刻傳令:“凡是踩踏麥田者,罪當斬首!”傳令兵立即將曹操的命令傳達三軍。
全軍上下,人人都小心翼翼起來,因為他們深知曹操的為人,不要因為踩踏一撮麥子而丟失了性命。所以,士兵們行走時,都離麥田遠遠的,騎兵們害怕馬一時失蹄狂奔亂竄,也就紛紛下馬,用手牽著馬走。隊伍在麥田邊緩緩地向前移動著。
正在忙於收割的黎民百姓們,對這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不少人說道:“老天保佑你打勝仗!老天保佑曹將軍!”
曹操見到這種場麵,內心裏不亞於打了一個大勝仗那樣高興。他坐在馬背上,被眼前的場麵所陶醉,想不到一句號令,就贏來了老百姓對他這麼高的讚譽。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湊巧,正當曹操得意忘形之時,“嗖”的一聲,一隻大野兔從麥田裏竄了出來,穿過路麵,跑到了另一塊田裏。曹操此時正坐在馬背上得意,他的馬匹給這麼一驚,猶如脫了韁的野馬,一下子竄進麥田幾丈遠,差點沒把曹操給摔下馬來。等到曹操回過神來勒緊韁繩時,一大片莊稼已被踩壞了。
麵對眼前這一意外的突發事件,大家都驚呆了。曹操雖然久經沙場,但麵對此景也一時無措。全軍上下紛紛議論說:“將軍自己剛剛下達的命令,現在他自己就先違背了,看他這次如何處置。如果他不處罰自己,以後還怎麼讓將士遵守命令呢?但他怎樣處罰自己呢?早知如此,何以下這道‘罪當斬首’的命令啊!計劃趕不上變化。”曹操也感到事情很是棘手。於是,曹操大聲地說:“我定的軍規,我自己違犯了,請主簿(秘書)給我定罪吧!”
好一個曹操,反應真是敏捷。他明明知道自己是犯了死罪,但他卻不說,而是讓主簿去解這道難題,把球扔給了下屬。這樣,他就可以為自己的解脫找一個台階。
主簿聽了曹操的話後,心有靈犀一點通,便大聲對曹操及大家說道:“依照《春秋》之義,為尊得諱,法不加重。將軍不必介意此等小事。”旁邊的一些軍士也跟著附和道:“主簿說得對。”
曹操聽了,心裏當然十分舒服,但他還是一本正經地說:“軍令是我製定的,怎麼能被我自己破壞呢?”接著,又像是自言自語地感歎道:“唉,誰讓我是主帥呢!我一死,也就沒人帶你們去打仗了,皇上那裏也交不了差呀!”眾人忙說:“是呀,是呀,請將軍以社稷為重啊!”
曹操見大家已經徹底地倒向他了,便說:“這樣吧,我割下自己的頭發來代替我的頭顱吧!”於是,拔劍割下一綹頭發,交給傳令兵告示三軍。
這次事件,也是“權術之王”的一次精彩表演。曹操並不假借客觀原因為自己開脫,而是用自己之發來嚴明軍紀,以達到使民心歸服的目的。這樣的權謀術無論從主觀意圖看,還是從客觀效果看,都是好的,也強化了曹操“言必行,行必果”且嚴於律己的主帥形象。曹操這樣做,既維護了他製定的軍令,同時又給老百姓及下屬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同時也保住了他的腦袋,可謂一石三鳥。
我們從曹操身上可以學到,領導要維護自己的形象就必須堅持原則,即做領導的首先要遵紀守法:如有意外情況發生則需在不破壞原則的前提下,靈活地去處理。
讓人一步不為低
實踐證明,凡是成長和發展較快者,大都是有威望、有號召力的人。畢竟,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你擁有一個四方稱頌的明主形象,就能把局麵做大。
作為一代英豪的朱元璋,同樣也認識到了人心是取得最終勝利的依靠,因此,他是如此的重視人心,每到一處,便收攏一處的人心。朱元璋的天下就是由此而來。
為了謀求新的發展,朱元璋率軍進兵江南。采石城是一個比較富庶的南岸城池,該城一破,紅巾軍千軍萬馬頓時如潮水一般湧向城中的各個角落。對於久困和州,糧食供應緊缺、吃夠夥食供應不足的苦頭的將士來說,出現在他們麵前的那些牲畜、糧食,在他們心目中是比任何東西都珍貴的。盡管軍紀嚴明,但出於囤糧為公的心理,都想把東西搶到自己的部隊裏去。因而采石城破之後,各路將士爭先恐後,不管是倉裏的還是囤裏的,是官家的還是平民百姓的,也無論是衣是糧,雞鴨豬狗,你搶我奪,搶到手就往船上裝載,弄得滿城雞飛狗跳,亂作一團。此時,將士們全搶紅了眼,就是殺幾個人也難以遏止。將士們心同此理:餓苦了,餓怕了,因而就是拚命也要飽掠一番,以便能吃上一段時間的好飯。
對此,朱元璋很是擔心,士兵們都是隻圖這些眼前利益。他是個很重軍紀的人,他為自己軍中的一些未直接管轄的部隊犯忌而生氣,於是抓緊派人組成了糾緝隊在街頭巡邏,城中秩序才漸歸於平靜。他朗聲向部隊解釋說道:“我們這支隊伍要成大事,不圖眼前的這點兒小利。前麵就是太平城,那才是個富庶的去處,兄弟們到那裏去,一起去大開眼界吧!”經過這一鼓動,將士們的抱怨才算消退了。接著便是犒賞軍隊,好豬好牛好米飯,飽餐一頓。
經過這一場風波,朱元璋擔心在太平城中再起波瀾,便在從采石城出發以前命掌書記李善長緊急起草了《戒緝軍士榜》,意在約束軍隊,防止擾民。果然,在太平城,戰鬥剛一結束,士兵們剛準備動手搶掠、大發橫財的時候,卻見城中的大街小巷貼滿了榜文,上麵赫然寫道:敢有搶掠財物、殺害百姓者,殺無赦。
朱元璋就是這樣重視自己在民眾眼中的形象,他所起草的榜,很有作用,混亂的局麵立刻變得井然有序。在戰事結束後,朱元璋論功行賞,軍士們都有一份。朱元璋的高明做法,既得到了人心,也穩住了軍心。
朱元璋在得到民心後,根據地得到了很好的鞏固,他又在鞏固擴大江南根據地的同時,再讓自己的新政深入人心。他在占據應天後,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沒讓勝利衝昏頭腦,而是對自己的每一步路子都有清醒的認識。他深懂人心,隻要有人,就算是“地狹人少”,他依然重視。他訓誡說:“我自起兵以來,從未隨意殺掠。今爾等帶兵出征,望能體察我的心意,嚴格約束士卒。城破之日,不得妄行殺掠。有違軍令者,軍法處治。倘再縱容,定當嚴懲不貸!”諸將戰戰兢兢,奉命而去,很快就攻下鎮江。入城後果然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這種情況迅速傳到其他地方,各地民眾都稱頌朱元璋的軍隊是仁義之師,這給朱元璋經營江南帶來很大便利。攻占鎮江後,徐達又分兵占領了金壇、丹陽等縣,麵向張士誠占領區構築了一道防線。
朱元璋知道得民心可以安定局麵,利用民心可以增強自己的後備儲力,是自己威力無形的延伸。對邊界問題,朱元璋要求“睦鄰守國,保境息民”。在攻克江浦時,朱元璋樹起“奉天都、統中華”的金牌,他親自出征,以便更能激發起人們心中的鬥誌。而此時敵軍人心本已浮動,見救援無望,有些軍官便聯合起來,開門投降。朱元璋順利進入婺州,在那裏設立軍政機構。接著,又分兵四出,占領了婺州周圍地區。朱元璋還派人到慶元路(今浙江寧波),招降控製浙江沿海地區的割據首領方國珍。方國珍見朱元璋勢力強盛,知道自己不是對手,又想借為聲援,便遣使者進獻禮物,表示歸附。到龍鳳五年(1359年)下半年,衢州、處州等地也落入朱元璋手裏,元軍在浙東的據點都被拔掉了
朱元璋為了倡仁義,收人心,他在根據地的建設上采取了一係列贏得民心的措施。在政治上,廢除元朝苛政,減輕刑罰,寬減稅役。朱元璋釋放了應天府所轄監獄裏的所有輕重罪犯。對他的這一規定,當時有官員想不通,朱元璋的回答則是:“自兵亂以來,百姓初離創殘,今歸於我,正當撫綏之。況其間有一時誤犯者,寧可盡法乎?大抵治獄,以寬厚為本,少失寬厚則流入苛刻矣。所謂治新國用輕典,刑得其當,則民自無冤抑。若執而不通,非合時宜也。”
在經濟上,朱元璋設法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他親征婺州時路經徽州,曾召見當地儒士唐仲實、姚璉二人詢問民事得失。唐仲實反映當地守將鄧愈役民築城,百姓頗有怨氣,他立即下令鄧愈停工。唐仲實說話間又婉轉地反映“民雖得其所歸而未遂生息”的情況,意即百姓負擔過重。朱元璋即坦率地承認:“此言是也。”並做出解釋,說:“我積少而費多,取給於民,甚非得已,然皆為軍需所用,未嚐以一毫奉己。”“民之勞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嚐忘也。”顯示了愧意。後來,他下令在徽州實行土地經理,令民自實田。龍鳳九年(公元1363年)又在徽州落實“民自實田”之策,並要求防止官吏橫斂百姓。民自實田而定科徭的結果,使過去地主隱瞞土地向農民轉嫁負擔的現象大為減少。他又著手減輕各種賦稅和徭役,廢除新歸附地區的舊政,對新歸附區的所有稅賦和徭役實施“盡行蠲免三年”的政策。
做到此,朱元璋還覺得不夠,於是進行了免租和賑災活動。他“斟酌元製,去其弊政”,改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現象。他還實行“給民戶田”的政策,支持農民奪取地主的土地和財產。朱元璋沒有忽視人民,而且懂得愛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對人民來說就是一件大喜事。
在獲取民心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賢才是極其重要的。朱元璋對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人大力用之,而眾賢才也佐助朱元璋添補了必要的知識,增長了智慧,也長了不少才幹。朱元璋在這一時期明顯深沉練達,逐漸成熟,與這些人的佐助甚有關係。朱元璋能夠自覺地同讀書人交往,一方麵是在積極主動地彌補各種文化知識課,結合軍事政治鬥爭的實踐,了解先輩們積累的各種經驗;另一方麵也是在緩和與各地士大夫的矛盾,消融他們的敵意,團結他們一同做事。舊時代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宗族、一個地域的核心人物。一名有影響的儒士,就是這方水土的一麵旗幟,具有一種凝聚力、親和力、號召力,用他們來管理當地百姓,的確是最合適的。
這一係列措施塑造了朱元璋四方稱頌的明主形象。古人說,得人心而後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創造“人和”的良好態勢,有利於平定天下。如果您是一位手下帶著一幫人的領導,前人的智慧您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