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學會把硬話說軟(1 / 3)

好聽的話要說到心窩裏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說過:偉大的人物必然會與別人產生距離,因為沒有距離就不能樹立權威,沒有與世俗的距離就不能產生威信。可見,隻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樹立權威,贏得下屬的尊敬。

有些管理者認為,越平易近人,越和下屬打成一片,越能贏得下屬的尊敬。但結果卻往往恰恰相反。為什麼呢?孔子曾說:“臨之一莊,則敬。”意思是說管理者不要和下屬過分親密,要保持一定距離,給下屬一個莊重的麵孔,這樣才可以獲得他們的尊敬。

當然,管理者為順利展開工作而注重同下屬保持親密關係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避免與下屬私交過密。因為管理者一旦與下屬失去距離感必然會難以隨意支配下屬。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往往束縛人的心靈,從而使你對下屬難以采取公事公辦的態度。比如前一天晚上剛剛在一起推杯換盞的下屬第二天卻遲到了,對此上司會在批評與默許之間左右為難。如果默許,自然會引起別的下屬的不滿,如果批評,這位下屬難免會不服管教,或者暗地裏說:“哼,昨天還和我稱兄道弟的,今天就翻臉不認人了。”

作為一個管理者,請你回想一下,你是否經常與你的下屬共同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你是否對你的某一位知心的下屬無話不談?你的下屬是否當著其他人的麵與你稱兄道弟?如果已經出現了上述幾種情況,那麼危險的信號燈已經亮了,你需要立即采取行動,與你的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可太過於親密。

俗話說得好:有距離才有美。適度的距離對你是有好處的。即使你再“民主”,再“平易近人”,也需要有一定的威嚴。與下屬之間的關係過於親密,會使人覺得你與他的關係已不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哥們兒了。於是,其他下屬也開始對你的命令不當一回事。

有些領導者寬厚仁慈,試圖建立一種與下屬的“親人式關係”,這種良好的心願往往在實際運用中屢屢受挫。與下屬不分彼此、交情深厚,下屬就可能恃寵而驕,難免散漫,執行力不強,工作易受阻礙;也因為沒有了距離,下屬會對領導者的生活習性、個性愛好等了如指掌、全麵掌控,難免被一些下屬投其所好甚至會瞄準管理者的弱點,巧言令色、步步為營,讓管理者權力被架空;也不排除某些下屬會仗著與管理者的“交情”,狐假虎威、發號施令,不分裏外、上下、輕重場合,對管理者失去應有的尊重與敬畏之心,嚴重損害管理者的形象與威望。同時,管理者若經常與一部分人打成一片,難免會忽視其他人,厚此薄彼,顯然不利於工作的開展,也可能會偏聽偏信,被誤導視聽,阻塞了進諫之路。正直忠誠者被拒之門外,別有用心者卻近在身旁,久而久之,難免不出現問題,給企業發展造成危害。

在日常的管理中,你是否會聽到下屬這樣議論你:頭兒這些天是怎麼了,前天還與我們有說有笑地吃晚飯,今天又把我叫到辦公室給訓了一頓,一會兒把我們當朋友,一會又要做我們的主管,真沒想到他會這樣對待我們,太令人失望了。

還有一些管理者也曾有這樣的經驗,你與某位下屬關係密切,甚至把他當做知己,下班了一起去吃飯、消遣,工作中,他遇到什麼困難,也會指點一下。但是當有職位空缺的時候,你選擇了另外一個更適合的下屬。這就導致這個和你關係好的下屬怒不可遏,會質問你為何不提拔他,他還會因為生氣而以遲到早退,工作散漫對你進行報複。本來親密的關係,也在一夜之間落到冰點。落得這樣的收場,管理者本身也得負一點點責任,因為你沒能讓他明白“公事與朋友是兩回事”這一個戒條。

作為一名管理者,如果你一方麵想當下屬的好朋友,另一方麵又想當好上司,同時想扮演好這兩個角色隻會讓你吃力不討好。你的下屬會對你的“兩麵派”行為懷恨在心,而上司則會怪你辦事不力,你隻好兩頭受氣。

可見,與下屬關係過於親近,並不利於你的工作,反而會帶來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作為一名管理者,必須善於把握與下屬之間的遠近親疏,使自己的領導職能得以充分發揮,這一點必須重視起來。

背後多說別人的好

什麼事該說,什麼事不該說;什麼話要全說,什麼話要有所保留,這裏麵大有學問。在現實生活中,愚蠢的人什麼都說,還什麼都說不清;聰明人是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不說。在管理領域裏,說話藝術不僅體現著一個領導為人處世的智慧,也體現著他的管人水平。善說者不是把心裏的話都抖摟出來,而是把該說的都說到嘴上,不該說的則適時留半句。

在日常生活中“說話留一半”的古訓早已深入人心。比如,在戀愛中,聰明的女孩永遠堅持“說話留一半”,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似有似無的甜而不會覺得膩。為什麼?因為適當的距離產生美,空隙產生愛。不僅是男女之情需要“說話留一半”,管理者在管人的過程中也需要如此。

“說話留半句”,是水平,也是一種管人權謀術。即使要講的是真話,但是也需要看場合,如果是在不利於別人接受真話的場合,你對他說了真話,反而對他來說是故意給他丟醜。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旁敲側擊,或者說一半留一半,對方明白過來就行了,不必說得清清楚楚,讓其他人也聽到和聽明白。

“說話留一半”,往往表現為“藏而不露”、“猶抱琵琶半遮麵”、“顧左右而言他”,從表達方式上看,能產生含蓄美、朦朧感、神秘性;從結果上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並維護自己的威信。

(1)“說話留一半”可能出現在新聞裏。一些報道往往隻不過是事實的片段,被采訪的領導有時回避、舍棄、刪減了某些不便或不願直說的信息,字裏行間每每有弦外之音、潛在之詞,給人以想像的空間。

(2)向下屬安排工作也要說話留一半。彙報工作,跟領導說話一定要說清楚;向下屬安排工作,就不能說得太明白了,凡事事無巨細是管理者的大忌。

在安排工作的時候,不把所有的話都說完,下屬們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往往是一臉狐疑,但是又不敢發問,於是幹完工作來找領導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領導批評他們沒有領會領導的意圖。

這樣做,一方麵可以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下屬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三是可以建立領導的權威。

當然,對於那些必須明確交代的事項,管理者則應交代清楚要點,以免出現問題。

(3)別告訴下屬結果。有一種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遊戲——黑白棋,在整個棋局結束的時候,它不會像別的遊戲一樣跳出一個“youwin”或者“youlose”的字樣,而是不管勝負就顯示“gameover”,勝負讓你自己去判斷。

有些人喜歡讓下屬知道上級是怎麼評價他的工作的,以增強下屬的責任心和成就感。其實,如果在下屬詢問某項工作結果的時候,你故作神秘地應對,則可讓下屬們覺得神秘,覺得上級工作不好對付從而不敢隨便交差。因此,有時候把話都說出來可能還沒有“留半句”的效果理想。

用善意的謊言多助人,不損人

遇事能否保持鎮定,是衡量一個人的心智與城府高低深淺的重要標準。任何一個組織都會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件,而這些事情有的會給人以強烈的衝擊,讓一般人處在恐懼或狂喜之中。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應處處顯得從容不迫、成竹在胸,即使內心再慌亂或再高興,也要故作鎮定狀,這樣才能控製住事態。要達到這一目的,可采用:

(1)心理控製法。

很多突發事件,都會對人們心理產生相當大的衝擊與壓力,使大部分人處在強烈的衝動、焦躁、恐懼或狂喜之中。所以,管理者首先應控製自己的情緒,冷靜沉著,以“冷”對“熱”、以“靜”製“動”,鎮定自若。在這個過程中,做一件悠然自得的事以顯得鎮定自若就很有效。

公元382年,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統一了北方,對東晉的威脅日益嚴重。前秦皇帝符堅在統一北方的次年,就決定調士卒九十餘萬人攻打東晉。東晉疆場多有失誤,諸將相繼敗退。

麵對強敵壓境,東晉以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以謝安侄子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8萬人迎擊秦軍。將軍劉牢之以精兵5 000人襲擊粱城壘(今安徽懷遠),殲秦軍15萬人,擄獲大批糧草器械,取得首戰勝利。在謝安的統帥下,晉軍所到之處都打勝仗。

符堅率領的號稱百萬之師駐在淮淝之間,京城建康上下震動。謝玄去向謝安問計,謝安坦然毫無懼色,回答說:“已經另外有旨。”然後沉默不語。謝玄不敢再說。謝安就命令駕車去山野別墅,親朋都來聚集,才和謝玄下圍棋,以別墅賭勝負。謝安的棋藝平時劣於玄,這天謝玄恐懼,便旗鼓相當而勝不了謝安。謝安對他的外甥羊曇說:“我贏的別墅給你。”謝安就在山野到處遊覽,至天黑才回謝府,這才派謝玄去淝水。

謝玄奉謝安之命進軍淝水東岸,與西岸的苻融軍相對峙。當時,苻堅派投降的原晉朝舊臣朱序至晉營,勸說謝石投降。謝玄乘機要他和苻融相約,建議秦軍自淝水西岸小退,晉軍願到淝水西岸決戰。苻融企圖乘晉軍半渡之時,加以邀擊,全殲晉軍於淝水中,使令士兵稍退。可是秦軍內部複雜,又不願意作戰,特別是漢人心向南方。因此,一旦退卻,不可複止,以為前方被擊敗,於是奔逃潰散,自相踐踏,死傷遍野。晉軍乘勢猛攻,秦軍大敗。

當謝玄軍打敗蔡堅後,送來驛書時,謝安正與客人下圍棋,看完信後,隨手放在床上,也沒有露出喜色,照舊下棋。客人問他淝水消息,他慢慢地回答說:“小兒輩已經打敗賊寇了。”棋局結束,謝安回到內室,由於內心太高興了,跨過門檻時竟連屐齒折斷都不知道,被後世傳為佳話。

“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這次戰役的總指揮,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因為這一戰的勝負,不僅僅是一場戰役的勝負,而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危。史書沒有記載謝安是否害怕,而是記載了他很高興。由此可以推斷在他平靜的表麵下也一定有擔憂與恐懼,但他卻均用下棋做掩護,外示鎮定,控製了局麵,讓下屬也隨之平靜,也讓他們更敬畏他。

作為管理者,當你遇到變化時,也可以借用下棋、閱讀、聽音樂等平常喜歡的愛好讓自己悠然自得,並用這種行為去暗示影響下屬們。

(2)組織控製法。

對於一些突發性的危機事件,運用組織控製法是指在組織內部迅速統一觀點,使大多數人有清醒認識,穩住自己的陣腳,以大局為重,避免危機擴大。

①注重效能,標本兼治。正因為處理突發事件的首要目標是迅速果斷行動,控製局勢,這就必然要求突發事件的決策指向要針對要害問題,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首先治“標”,為此而采用的決策方式可以是特殊的,在治“標”的基礎上,再謀求治“本”之道。

②打破常規,敢冒風險。由於突發事件前途撲朔迷離,猶如處於瞬息萬變戰場的軍隊,需要強製性的統一指揮和凝聚力量。同時,在突發事件決策時效性要求和信息匱乏的條件下,任何莫衷一是的決策分歧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需要靈活,要改變正常情況下的行為模式,由管理者最大限度地集中決策,使用資源,迅速作出決策並使之付諸實施。

③循序漸進,尋求可靠。在處理突發事件時,管理者固然要有冒險精神,但也要傾向於選擇穩妥的階段性控製的決策方案,以保證能控製突發事態的發展。管理者在信息有限的條件下采用反常規的決策方式,並對決策後果風險進行預測和控製時,需回避可能造成不必要波動的方案,同時注意克服急於求成情緒,因為突發事件的表象固然可以迅速得到控製,但其根本的處理則需要在表象得到控製的階段上進一步決策,做到既要及時應變,又要循序漸進,尋求可靠路子。

總之,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管理者都不能自亂陣腳。時時顯得鎮定自若不僅有利於控製局勢,也有利於獲得下屬的欽佩,從而使自己管人更為得心應手。

化解僵局的方圓之道

在采取行動之前,如能先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的調查與準備,做起事來就會有條不紊;做事時下的功夫越深,獲得的成果就越大。

作為一個管理者,有許多信息都需要從下屬的報告中得來。然而,這些信息到底是不是與實際情況相符?下屬有沒有從中弄虛作假?如果不加調查,恐怕是很難知曉的。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或者說從人性的角度看,下屬很有可能為了自身的利益對身居高位的人隱瞞一些實情。那麼,如果你是這個身居高位的人怎麼辦?是大發雷霆還是見一個處理一個?正確的做法是:要先用藏心術掩蓋自己的意圖,等調查清楚了再作結論。這樣,一方麵可以了解到實際情況,避免沒有根據的行動;另一方麵也能辨別下屬們的品行,同時可給人們敲響警鍾,使下屬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敢再弄虛作假。

公元前356年,田因齊登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齊威王。在開初的幾年裏,齊威王將國家交給幾個卿大夫治理,結果,不但國內弄得一團糟,韓、趙、魏、魯、衛等國也經常來進攻。齊國喪師失地,連吃敗仗,國勢更加衰弱。

為了使齊國富強起來,齊威王決定從整頓吏治入手。於是,他假裝不理國政,沉湎於酒色之中,經常作徹夜之飲。實際上,他明察暗訪,細心調查全國各地的官員為政的情況。掌握了詳細的真實情況後,他開始行動了。

一天,齊威王傳令將全國72個縣令長官都召集到國都臨淄開會,並在大殿外燒了一鍋開水。他先點名叫出即墨縣的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了即墨,天天有人告你,說你怎麼怎麼不好。我就打發人去即墨調查。他們到了那裏,看到地裏長著綠油油的莊稼,人民都挺安分守己,臉上透著光彩,好像不知道有什麼苦楚,有什麼紛爭似的。這是你治理即墨的功勞。你專心一意地為百姓,一點兒不來跟這兒的大官們套近乎,也不送禮給他們,他們就不說你的好話。像你這種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不吹牛,不拍馬的太守,咱們齊國能找到幾個?我加封你一萬家戶口的俸祿。”那些狀告他的人一聽,覺得臉上火辣辣的,脊梁骨直冒涼氣,恨不得鑽到地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