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庭情況時,要因人而異,掌握分寸,詳略有別,適可而止。家庭經濟狀況本來是家訪要了解的主要內容,但如果你已經知道該下屬屬於寬裕型的家庭,就不必問其他成員每月的工資收入,還有什麼其他收入,有哪些家庭困難等。同時,屬於對方隱私的問題,最好也不要細問。
訪苦,實質就是慰勞辛苦。下屬的工作好,成績大,都離不開家屬的幫助。或者是幫助解決工作中的某些難題,或者是大部分或全部負擔了家務,或者在精神上給予了很大鼓勵。管理者對他們說些感謝的話,讚賞的話,表揚的話會使家屬感到自己的勞動受到肯定,受到尊重,支持自己親人工作的熱情會更高。
訪賢,就是在家訪時讚賞家屬的賢德,絕大部分的家屬不是自己的下屬,即使是自己的下屬,對於家庭問題,大都不宜介入,更不能輕易地拿起批評的武器。這就隻能采取另一種形式——讚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都可能在同一問題上,有時做得很對,有時做得很不對。對下屬的家人,回避其缺點和錯誤,回避其做得很不對的地方,隻讚賞其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到下屬家家訪,證明你們不僅正式的“公交”關係好,私交也很好,下屬也會有受寵若驚之感,心靈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在辦公室不好說的話在家裏可以敞開心扉談,即使以前雙方有些不愉快,現在也全冰釋了。管理者的家訪雖然關心的是下屬的小事,但一定會讓下屬感到莫大的欣慰與鼓勵,他們也會站在公司的角度,重視和執行公司的“大事”,這是一種相互的回報。
我們是有著領導幹部看望部屬的好傳統的,遺憾的是,近些年來,隻聽說部下提著大包小包去領導家中探望,很少聽說領導屈尊下駕的,這個好傳統有失傳的可能。除了社會風氣的原因,還可能有部分領導對家訪意義了解不夠的原因吧,希望所有的管理者都充分認識家訪的意義,做做這筆“吃小虧占大便宜的買賣”,效果肯定錯不了。
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社會文明雖在孜孜追求人性的境界,而社會競爭卻使得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把下屬看作是為自己賺錢的工具,無休止的要求其做事,卻很少予以關懷。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托馬斯·彼得斯曾大聲疾呼:你怎麼能一邊歧視和貶低下屬,一邊又期待他們去關心質量和不斷提高產品品質。無疑地,這樣的管理者是不合格的,這樣的公司終究不會得到長久的發展。高明的管理者會努力在公司營造出家的氛圍,讓下屬在公司裏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關愛。
客觀地講,被關懷,是每個人內在的特殊動機和需求。管理者隻有掌握這一管理“人”的要素,才能調動起下屬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下屬發揮最大的能力,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作為管理者,要努力在公司營造良好的環境,把每個下屬都當做家庭的一員對待,營造家的溫馨,才能形成親和力和向心力。反之,隻顧自己多獲利,讓下屬拚命多幹活,卻不讓下屬分享利益,那麼這樣企業的發展是不會有什麼前景的。
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應該充滿著溫馨、和諧與關愛,這種氣氛不僅有利於提高全體職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能為公司帶來很多利益。所以,讓公司成為家,應該成為每一個管理者的目標。這隻需要管理者真心地關心下屬,而關心下屬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下屬當成自己家人一樣,幫助他們做事,關心他們的生活。
曾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的唐駿認為,“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正是他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管理過程中,唐駿總是會出台很多關心員工的舉措。很多企業中秋節都要發月餅,但成為了一種形式後,大家就習以為常也就不當回事情了,但不發月餅員工又有意見,發月餅成了個麻煩事。可唐駿發月餅就不這麼隨便,他幫助員工給他人送月餅。員工隻要把要送的人的地址寫明,企業就會把月餅快遞過去,而且還附上有唐駿親自設計的中秋祝福賀卡,再寫明企業一年來的業績和成就。這樣一來,員工不僅感到企業的人文關懷,而且還覺得在微軟工作很有麵子,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也就提高了不少。
眾所周知,繳納水電費是生活中不可省略的工作,要跑到銀行排隊,有時可能會用去一兩個小時。為了讓員工少操點心,唐駿請人幫助員工做這些事。員工隻要把所要繳納的費用清單和錢放裝到寫著自己名字的信封裏交給前台,就會有專人幫他把這些事情給辦好。這樣做極大地方便了員工,員工都會覺得企業為自己想得很周到,更會以感恩的態度努力工作來回報企業。
一個組織內部,管理者與下屬之間是什麼關係完全取決於管理者如何對待下屬。能夠體貼、關心下屬的,二者就是魚水關係,下屬這條魚就不會離開企業這池水;如果管理者僅僅把下屬看成是一個工具,對其缺少人文關懷,二者就是油水關係,彼此貌合神離,下屬也完全是拿薪水做事,缺少積極主動的工作熱情;如果管理者把下屬當成剝削的對象,盤剝甚至壓榨下屬的既得利益,那二者就會是水火關係,彼此形成對立。
因此,管理者不能簡單地把下屬關係理解為雇傭關係,而是應該發自內心的關愛下屬。這樣下屬才會把企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來做,能夠自我管理以及主動工作,企業的經營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事實證明,關心下屬,並不需要多麼龐大的係統,管理者隻要把你對家人那種噓寒問暖式的關懷,同樣送給你的下屬就可以了。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最為重要的財產是什麼?不是資金,也不是廠房設備,而是擁有忠心耿耿、精誠團結、自動自發工作的員工。所有的財富都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機器設備隻有在人的運用之下才可能創造出“奇跡”。所以,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當我們越來越執迷於追求充足的資金、先進的設備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你最大的財富是你的員工。而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用真誠的情感打動他們,在公司營造家的氛圍,以激勵他們心悅誠服地為你工作。當這筆財富真正被你所擁有的時候,成功就已經在向你招手了。
學會懷著愛心吃“白菜”
當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實力之後,聰明的管理者不會忘了提攜幫助他人,因為也許他們將來會成為支持你的力量。這也是一種施恩術。
當你在社會上工作幾年之後,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你的生活經驗更加豐富了,你的社會地位也在變化,也許你已經升職,也許你在專業上變成一位老手,也許你在人際關係與人生經驗上變得更加成熟,也許你開始經營自己的企業,並頗有成就。
當你取得這種進步,處於這種地位之時,不要忘了一點——要提攜和幫助他人!這位被你提攜之人將來一定會成為你的支持者與幫手。
因為當你提攜了某人,於情於理,他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提攜之恩,當他有了一定的地位,或者當你出現困難的時候,他一定會為你效犬馬之勞,至少他欠你一份人情,而這份情他總是要還的。
很多從政之人就很善於利用這一點,他們自己升了官,同時也提拔其他人升了官。因此,當他碰到困難之時,就會有很多人相助。有的人甚至退了休之後,雖然不再呼風喚雨,但仍然高朋滿座,門庭熱鬧,去看他的大多是那些當年曾受他提攜之人
當然,我們不一定非得從政才能夠提攜他人,隻要你比別的同事職位高、經驗多、業務熟,當單位需要提升職員時,你就可以適時舉薦,或親自提攜。這裏所說的“提攜”,方式有很多種,例如:
(1)給他升職。這是一種最明顯,也最為人所認同的提攜。管理者的提攜施恩,很容易激發“士”的知遇感,使他們肝腦塗地而心甘情願。
想幹大事的管理者,還要懂得破格升職的玄妙。“越級提拔”屬於施恩術中的精髓部分,想培養盡忠之士者,不可不懂。一級一級地、按部就班地提拔,被提拔者不會太感激你,他以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這樣的提拔。要提拔,就要提他個一輩子忘不了,他才為你效死命。
話雖如此,但提拔前也要看他的能力與才幹是否值得去提,如果是一位扶不起的阿鬥,這樣反會害了你自己,成為你的負擔!
(2)調整職務。這不一定是升職,卻可讓他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幹,如調一個更好的部門,這樣,他也會感激你。
(3)替他解決困難。一分錢可以逼死一位英雄漢,如果某人真是英雄,那麼就幫他解決困難吧,不要讓他因為困難而憂心。
(4)幫他脫離危險。在懸崖前拉他一把,明告他、提醒他或暗示他,讓他免於毀滅或受傷。
(5)鼓勵他。在他灰心的時候,遭遇逆境的時候,被小人打擊的時候,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勵他,讓他振作起來,這也是一種提攜。
不過,當你提攜他人時,也要全麵考慮一下,並有些心理準備,如:
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看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準確,有時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把庸才看成天才,也會因個人的好惡而把惡狼當成家狗,因此你提攜了他之後,可能會有被拖累、背叛的危險。
承擔流言的心理準備。“提攜”的動作如果過大、麵過廣,會被人認為是在培植勢力,甚至引起別人的反感和抵製,在一些大的單位裏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形。因此,我們一定要考慮周全,一方麵提拔要有理有據,盡量讓人信服;另一方麵也要注意在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動作不要過大,涉及麵不要太廣。如果因形式需要不得不為,也要適當隱蔽。
得人才者得天下。以提攜的方式納人才、收心腹,是曆代統治者慣用的施恩方式。有些管理者為什麼一直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其中有很多就是被提攜之人。所以,如果你自身有能力和條件,不妨伸出雙手提拔一下你看準了的人。
四種方法“點化”對手傲氣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後生可畏”。後生,也就是新人。“後生可畏”,就是說新人是可怕的。事實確實如此,新人實在太值得人們敬畏了。今天他們也許是一些不起眼的“黃嘴丫”小鳥,但明天他們可能就成了翱翔於九天之上的雄鷹!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正是在後浪的推動下才得以前進。新人,就像後起之浪,能將我們送往成功的彼岸。新人雖暫時無錢無勢,但如果你此時伸出援助之手,他就會心存感激,銘記一輩子。一旦這個人取得了某方麵的成功,你就會獲得巨大的收益。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新人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群體。無論是政壇領袖,還是文壇巨匠,或者是商業巨子、沙場名將,最初,他們都是初來乍到的新人。我們無法預測今日的新人明日會是什麼樣子。畢竟,對於新人來說,一切皆有可能。
第一次永遠是難忘的。就如同動物總把第一眼看到的當做自己的母親一樣,新人也會把第一個親近他的人看作一生的恩人。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也正因為如此,“及早”的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唯有搶先一步,才能讓新人產生依賴感,從而讓他們為自己所用。
對新人施恩就等於購買“原始股”。新人一時無錢無勢,常陷入遭到眾人漠視的狀態,如果你此時伸出援助之手,他就會心存感激,銘記一輩子。一旦這個人取得了某方麵的成功,你就會獲得巨大的回報。就像買股票一樣,買了最有價值的原始股。
晚清時期,有個著名的商人,名叫胡雪岩。他之所以能夠發跡,就是因為他敢於向有潛力的新人王有齡施恩。
王有齡本是福州人,隨身為候補道台的父親來到杭州。不久,未得實缺的父親客死異鄉,舉目無親、手無餘財的王有齡隻好客居杭州。王有齡的父親在世時,曾為他捐了一個鹽大吏的官銜,但也從未放過實缺。他想再進一步捐個縣令、道台之類的正經官銜,卻苦於沒有資本。
機緣巧合,一次在茶館,在信和錢莊做收賬工作的胡雪岩與王有齡偶遇。交談中,胡雪岩得知了王有齡的心事。
胡雪岩見王有齡雖是個一無所有的新人,卻誌向遠大,潛力無限,便決定對其投資。
當時,胡雪岩手上剛有筆款子可收。這筆款子是吃了“倒賬”的,錢莊已經認賠出賬。如果他能收到,就完全是筆意外之財。由於平素胡雪岩人緣甚好,債務方很買他的賬,已經慷慨答應如期歸還。如果將這筆款子轉借給王有齡,即使王有齡不能歸還,對錢莊也沒有損失。
但是,錢莊這一行最忌諱的就是私挪款項,更何況胡雪岩此時還隻是錢莊裏的一個夥計。一旦他自作主張將這筆款項轉借給王有齡,不但會壞了名聲,而且很有可能會砸了飯碗。對於錢莊一行來說,壞了名聲而被老板踢出錢莊的夥計是很難再被其他老板所用的。因此,如果他將這筆款項轉借給王有齡,等於是拿他的一生做賭注。對於常人,這實在是一個難以下定的決心。然而,看準時機,傾力出擊,敢於向有潛力的新人投資,正是胡雪岩的過人之處。他毅然決定借款給王有齡,資助他進京“投供”。
王有齡得了銀子,對胡雪岩感激備至,依依不舍地上路了。
胡雪岩私自做主把錢莊的款子轉借給王有齡後,主動向總管店務的“大夥”和盤托出。老板指責他自作主張,目無尊長。“大夥”甚至要胡雪岩去找王有齡討回借款。平時嫉妒胡雪岩的人這時誣陷胡雪岩是賭博失利,無以為計,便飾詞挪用這筆款子以還賭債。一時間謠言四起,胡雪岩最終被東家掃地出門,而且再沒人敢用他,生計愈發困難了。
盡管胡雪岩這時已經落魄到似乎山窮水盡了,卻仍然堅信資助王有齡是明智之舉,絕非一時衝動。事情的發展正好是他想像的那樣。
王有齡在京都吏部順利地加了捐。返回浙江後很快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被任命為“海運局”的坐辦。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齡沒有忘記正是胡雪岩使他從落魄市民騰達到今天的地步,決意要好好地報答自己的恩人。他終日派人找尋,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胡雪岩。聽說了胡雪岩的經曆後,王有齡百感交集,決定盡快報答恩公。
幾天後,錢莊的“大夥”過生日,胡雪岩準備了一個純金“壽”字,給“大夥”拜壽,並且將王有齡引見給“大夥”。“大夥”當時非常感動,拉著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口保證:“以後有事,必當兩肋插刀。”在壽宴上,胡雪岩不斷給到會的老同事、新夥計、客戶們分送著各式各樣的禮物。這些老同事們都深深地感到胡雪岩是忠厚仁義之人,越發地敬重他。此後,胡雪岩在錢莊業的聲譽大振,為他日後開阜康錢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這所有的費用都是王有齡出的。
在王有齡的蔭庇下,胡雪岩不再做錢莊的“小夥計”,而是自立門戶,販運糧食。他在官與商之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自此走上了從商的坦途,事業日漸發達。
若不是向有潛力的新人投資,胡雪岩絕不可能成為當時名動天下的巨商,充其量也隻能當上錢莊的“大夥”而已。就是這樣一份投資,改變了他的命運。
胡雪岩的這種膽氣和魄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非池中之物的新人,那就不要猶豫。隻要敢於對這樣的人投資,日後得到的回報將是無法想像的。
測度一個人物成功的大小,常可以用寬恕、容忍的標準去衡量他。隻有寬恕,才能對人容忍;隻有對人容忍,才能掌管人、使用人。對一個管人者來說,寬容不僅是一種涵養,更是一種駕馭下屬的重要權謀和贏得擁護、發展事業的高明策略。
擺一副不好惹的形象,免受他人欺侮
在生活中,我們會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後,就橫行霸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為一點蠅頭小利而費盡腦筋。而到最後,他們卻並沒有在高位上停留多久。
其實,越是身處高位的人,越是要懂得容忍,否則升上去容易,跌下來可就更容易了。寬宏大量是一種美德,尤其對於一個身居高位的人來說,心胸是否寬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他在仕途上的升降與否。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當地人稱之為“六尺巷”。
據作家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
清朝名臣張英便住在這裏,張英曆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名聲顯赫,桐城人習慣將他稱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稱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稱為“父子雙宰相”。
當年張英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比鄰而居,房屋之間有塊空地被吳家給占用了,張家的人就送信給張英,讓他出麵幹預。張英看罷來信,就寫了一首詩給家人,詩上說:“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遂撤讓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亦退讓三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後人稱為“六尺巷”。
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裏矛盾,為時人亦為後人作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樣。
事實上,張英的做法不僅是與人為善,而且他身居官場,實在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否則,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頃刻之間,身毀人亡。所以,張英從大局著想,也還是忍讓為好,免得事情鬧大了,雖然不至於當時影響他的前途,但從長遠來看,未嚐不是個禍患。而讓他三尺,卻不僅化解了無形的隱患,又解決了鄰裏的紛爭,實在是一舉兩得。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他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地罵著,等他停下來了才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說你是沒有權利來這樣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對這件事很生氣。”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用馬爾辛利再解釋什麼,那位議員就已經被總統的氣度所折服,他心裏很懊悔,不應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如果馬爾辛利也一樣大發脾氣,那無疑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反而可能會使矛盾激化。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氣吞聲”更具妙處的了。古人說:“忍氣饒人禍自消。”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減少行事中的障礙,退讓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單位裏,如果能夠升職,或許就能看到周圍一些不讚同的眼光。這種時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夠的,還應該表現出你的風度和內涵,真正讓人服氣,這樣一來工作起來才會更為順利,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