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長教訓把死事做活,積經驗把活事做巧(1 / 3)

打蛇要打七寸,做事要分主次

人們常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有大度量方可擁有大格局。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斷地和人打交道,不論是朋友還是同事,或者是客戶和競爭對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愛好和生活方式,生長環境不同,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習慣也不相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同一個節拍,也不可能都隨順我們的心意。如果因為看不慣哪個人,就與他斷絕一切往來,那用不了多久就會成了孤家寡人了。

寬宏大量是一種涵養的體現,也是成就大事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擁有寬容之心,就會讓他周圍的人產生安全感與感激之情,進而靠近他、擁護他。所以,做人處世要有容人之量,尤其是當領導的,更應有大度量,這樣才會有人與你共同進退。

1975年,撒切爾夫人當選為英國保守黨領袖後,立即把目標對準了唐寧街十號的首相官邸。但是,剛剛過去的競選鬥爭中,撒切爾夫人與希思兩軍對壘,裂痕頗深,保守黨的內部團結受到了嚴重損害。

在英國這種國家,欲當首相必須是一個政黨的黨魁,因此,黨內的奪魁鬥爭一向十分激烈。爭奪各方常常是撕破臉皮,竭盡排斥、貶低和打擊之能事。撒切爾夫人不讚成希思的政策主張,先是支持基思·約瑟同希思競選,繼而又親自向希思挑戰,使希思感到她是有意與自己作對,心中大為不快。但競選期間,希思的人馬故意打出“我支持雜貨商,但不支持他的女兒”的口號,把撒切爾夫人的家庭身世也翻出來,作為攻擊目標。這種做法,當時使撒切爾夫人十分氣惱。雙方的對立情緒一度達到空前的程度。

撒切爾夫人當選後,認識到為了團結全部力量參加首相大選,必須彌合與失敗者的裂痕,恢複保守黨的團結,穩定自己的後院。由於希思在黨內追隨者不少,勢力不能小視,他又在國際上聲望較高,影響頗大。沒有他的支持與合作,要戰勝執政的工黨,有較大困難。撒切爾夫人為了獲得希恩一派的支持,主動地捐棄前嫌,表現出一種虛懷若穀、不念舊惡的氣量。

她獲勝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去拜會希思,熱情地邀請他參加她領導下的影子內閣。但被一口回絕。她不灰心,其第二個行動是請希思手下的總督導員懷特洛出任保守黨副領袖,懷特洛接受了邀請。由於撒切爾夫人的做法符合許多保守黨人的心願,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接著,撒切爾夫人於1976年10月的保守黨年會上再次主動發出和解的信號。她在講話中讚揚希思過去的政績,在政策主張上作了一些調整和修補,又采納了希思的一些觀點,使兩派在對內對外政策上明顯接近。在此情況下,希思也就發表了對撒切爾夫人“完全相信”,支持影子內閣的內外政策聲明。至此,撒切爾夫人在黨內的領袖地位便最終確立了,為坐穩首相寶座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當領導的胸懷寬廣,才能招天下人歸服。一個統禦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胸懷寬廣既是重要思想作風,又是權謀手段。“君子之德如風”,寬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屬,贏得人心,從而營造大格局。撒切爾夫人的做法正是顯示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素質和風度。

做事要內方外圓

寬容是一種涵養的體現。它包含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謙讓和理解,它要求人們在明白事理後,適當地放棄和忍讓。

寬容大度是贏得擁護的法寶。一名管理者,如果擁有寬容之心,就會讓你的下屬對你產生感激之心,進而更加忠實於你。

公元199年,曹操與實力最為強大的北方軍閥袁紹相拒於官渡,袁紹擁眾十萬,兵精糧足,而曹操兵力隻及袁紹的十分之一,又缺糧,明顯處於劣勢。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曹操這一次必敗無疑了。曹操的部將以及留守在後方根據地許都的好多大臣,都紛紛暗中給袁紹寫信,準備一旦曹操失敗便歸順袁紹。

相拒半年以後,曹操采納了謀士許攸的奇計,襲擊袁紹的糧倉,一舉扭轉了戰局,打敗了袁紹。曹操在清理從袁紹軍營中收繳來的文書材料時,發現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連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燒掉,並說:“戰事初起之時,袁紹兵精糧足,我自己都擔心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的人!”

這麼一來,那些動過二心的人便全部都放了心,對穩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這一手的確十分高明,它將已經開始離心的勢力收攏回來。不過,沒有一點氣度的人是不會這麼幹的。具有這樣的胸懷的人,別人當然願意盡心竭力地為他做事。

可見,寬容能得到別人的擁戴。胸懷寬廣的管理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遊刃有餘,既能成就大事,又能活得輕鬆。

那麼,在工作交往中,管理者如何培養寬宏大量的胸懷呢?

(1)與人交往要有較強的相容度。較強的相容度,要求一個人能夠寬厚、心胸寬廣、容忍別人、忍耐力強。相容度強的人能夠接納和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境中並肩作戰、共同奮鬥,在困境中共患難、積蓄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相容度低的人,別人往往不願與其合作,常常被人疏遠。

(2)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處世原則。鑒於這一原則,管理者不應提出別人難以接受的要求,由此可以避免尷尬的局麵,從而建立良好的上下層級關係。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要求我們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要求管理者站在下屬的立場上,衡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否為下屬認可和接受。你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假想自己站在下屬的立場上,那時,看看你對自己的行為和言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通過這樣的方法,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下屬、體諒下屬。

(3)與人交往時,能夠主動讓人。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而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因為對某些事情見解的不同,由於個性、愛好、要求的不同,或是由於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矛盾和衝突。此時,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意見,並尋找共同的立場。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由於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工作方式不同,所以你不能苛求下屬和你采取相同的方式來完成工作。隻要能夠完成工作,任何工作方式都是可取的。要記住,爭執不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4)不要自尋煩惱。相比心胸寬廣的人,心胸狹隘的人往往活得比較累。對於那些在別人眼中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心胸狹隘的人往往不能釋懷;他們不但算計別人,更害怕被別人算計,始終提心吊膽、患得患失;他們很在意別人的眼神、話語、動作;他們往往很偏執,容不下與自己相左的意見。所以,心胸狹隘的人往往很難與別人溝通與合作,更得不到別人的擁護,常常鬱鬱寡歡。其實,這些人的煩惱大多是自找的。因為他們太在意別人的批評,又害怕因為得罪他人而為同事、下屬所不容,所以,他們整天看別人的態度和反應,生活壓抑、缺乏生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裏的寬容不是對原則問題的妥協,而是指工作交往中的寬厚和容忍。從表麵上看,這似乎與管人無關,但隻有在這個問題上做好,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管人者。

靠自己的骨頭長肉

人在麵臨絕境時,大多有三種狀態,一是坐以待斃;二是全力掙紮,以死相拚;三是竭盡自己的智慧,積極地尋求擺脫的辦法。第二三種狀態給那些暫時得勢的征服者以深刻警示,就是斬草除根固然重要,但置人於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彈力,反而可能會瞬間成敗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經把被征服者置於必敗之險境的同時,必當考慮寬厚一點,給其留有一點“生”的餘地。

三國時期,曹操把河北平定之後,曹仁跟隨曹操包圍壺關。曹操下令說:“城破以後,把俘虜全部活埋。”但結果連續幾個月城都攻不下來。

曹仁對曹操說:“圍城一定要讓敵人看到逃生的門路,就是給敵人敞開一條生路。如果你告訴他們隻有死路一條,敵人會人人奮勇守衛。而且城池堅固糧食又多,攻則會傷亡士兵,圍守便會曠日持久。今陳兵在堅城的下麵,去攻擊拚死命的敵人,不是好辦法。”

曹操采納了他的意見,城上守軍投降了。

亂世之梟雄,一生百戰,勝敗在所難免。而每一戰的勝利,都可能有一批降者,如何對待降者,他們或殺或留,自有一番主張。雖然對於降者斬盡殺絕的做法,可以起到斬草除根的作用,但是真正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往往是不殺降的。

其實,曹操一生不殺降的事很多,收編青州黃巾軍即為其一。

曹操打敗黑山軍後,於兗州東郡有了立足點,做了名副其實的東郡太守,名聲大振後,采納陳宮策略,決定先平定黃巾,再圖取天下。於是曹操向青州黃巾軍發起進攻。當黃巾軍退至濟北時,已是寒冬十二月,衣食接濟很困難。曹操敦促黃巾軍投降。經談判後,黃巾軍數十萬人向曹操投降,願意接受他的指揮。曹操非常高興,宣布既往不咎,一個也不加傷害,將其中的老幼婦女缺乏作戰能力的,全部安排在鄉間從事生產,挑選其中精壯者五六萬人,組成“青州軍”。

這樣,曹操的軍事力量大增,他終於有了一支同其他勢力抗衡的武裝隊伍。

同時,對於像張繡那樣降而複叛、叛而複降的人,曹操也能大度接納。張繡曾將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殺死。但當張繡來降時,曹操並不計較此仇,並表示熱烈地歡迎,立即任命他為揚武將軍,表封他為列侯,還與他結為兒女親家,為己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張繡為曹操打敗袁紹立下了戰功。

因此曹操的一生,雖然殺了很多人,但他的不殺降,確實為壯大自己的力量,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寬闊胸懷和不計私怨的品格,從而為取信於天下,爭取更多的智能之士歸附於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曹操的這一做法,得到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肯定。他在讀《魏書·劉表傳》時寫了兩條有關曹操的批注。《魏書·劉表傳》裴鬆之的注中,有一段說劉表初到荊州時,江南有一些宗族據兵謀反,劉表“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毛澤東讀到此注,對“皆斬之”的做法是不讚成的,所以,他在“皆斬之”三字旁畫了粗粗的曲線,又在天頭上寫下了這樣一條批語:殺降不祥,孟德所不為也。毛澤東的這條批語,表明了他對曹操“不殺降”的讚許。

適當的寬厚,不僅是成大事者應該具備的修養,在很多時候,也是成事不可缺少的條件。不管是戰場上的敵對雙方,還是生活、工作中的競爭對手,或是犯了錯的下屬,對人切切不可“趕盡殺絕。”

做事靠方法,成事憑技巧

自古以來,寬厚的品德、寬容的心態就為世人所稱道,心胸狹窄則被認為是一種病態。當人與人之間有了矛盾以後,一般人往往心懷怨恨、久久不能釋懷。這種心態與其說是在和仇人做對,還不如說是和自己較勁。因為,這不僅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會處處樹敵,使自己舉步維艱。

北宋神宗時,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反對他的人眾多。

禦史中丞呂誨指責王安石有十條過錯,王安石大為惱怒,請求神宗處置呂誨,王安石對神宗說:“陛下革新之舉,容不得人們說三道四,擾亂人心。呂誨不識大體,他不遺餘力地攻擊臣,實際上是對新法不滿,對陛下有怨,怎能任他胡言呢?”

神宗聽信了王安石的話,下旨把呂誨貶出朝廷。

大臣韓琦聽說呂誨被貶,急忙上書神宗,他勸諫道:“陛下實行新法,一些人不理解陛下的意圖是可以理解的。呂誨身為禦史中丞,有諫言議論之責,他隻說了王安石幾句不是,便遭無情打擊,以後誰還敢講話呢?王安石過於苛刻,陛下不能縱容他。”

神宗反思過後,也覺對呂誨懲罰不當,便要召回呂誨。王安石聽說後極力反對,神宗十分為難。

和王安石交情不錯的司馬光勸王安石不要咄咄逼人,他說:“皇上寵幸於你,你更應該寬以待人,減少皇上的煩憂。你現在大權在握,如果不容許別人說話,動則懲治,你的威信便會喪失殆盡,何以服人呢?”

王安石反駁說:“我若失去權威,新法便不能推行,豈不誤了大事?我就是要嚴苛一些,即使過頭也要為之了。”

神宗和王安石談論召回呂誨的事,王安石便請求辭職,他抗辯道:“誹謗臣的人如果得到饒恕,那就是說明臣有過失了。這樣,臣的名聲掃地,也無法執政了。”

神宗見王安石不肯退讓,隻好把呂誨的事放下,他無奈地說:“為了一個呂誨,你竟氣得要辭官不做,何至於此呢?”

神宗任命韓維接替呂誨的職務,做禦史中丞,韓維對神宗說:“臣從前指責過王安石,王安石一定忌恨在心,臣不敢赴任。”

於是,神宗召見王安石,告誡說:“你主持大局,不能苛求於人,更不能沒有器量,容人不下,如此是難成大事的。朕支持你的主張,卻不可讓誰都遷讓你啊。”

神宗說了對韓維的任命,王安石果然反對道:“韓維一向和臣作對,臣和他難以共事,陛下還是另用他人吧。”

神宗神情黯然,不置可否。

王安石的好友見他孤立,勸他說:“成大事需要人助,你再正確,如果無人相扶持,也會失敗的。反對你的人很多,你能一一加以懲罰嗎?這樣做也會失去人心,不如寬恕他們,感化他們。”

王安石堅定地說:“實行新法,很多人都在罵我,好在皇上站在我的一邊,他們罵也無用。這些人頑固自私,和他們交好隻會影響我的清譽,使變法夭折,這是不可能的。”

王安石極力打擊政敵,許多和他交好的朋友都和他疏遠了。王安石不以為然,他反是安慰自己說:“成大事的人都是孤獨的,這並不是我的損失啊!”

一天,王安石跟隨神宗騎馬進宣德門,衛兵攔住了他,鞭打了他的馬。王安石又氣又怒,請求神宗嚴辦衛兵。有人勸王安石道:“大人身為宰相,不該和一個衛兵如此動氣。此事傳揚出去,人們會說宰相器量不足,減損大人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