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長教訓把死事做活,積經驗把活事做巧(3 / 3)

因此,成功的管理者會去創造一種氛圍:提拔、獎勵和支持敢於冒險的人,並且給人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管人勵人的有效方法。

優秀的管理者能認識到,成就最大的往往是那種願意而且敢於行動的人,四平八穩的船絕對不會離開港灣太遠。因此,他們鼓勵員工冒險,允許、寬容員工因此而犯錯誤,並且能夠認識到這是為個人和組織的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某企業推出“科技敗將表彰會”,具體標準是:“隻要你是在奮力革新爭取成功,失敗了照樣獎勵。”2007年10月30日,該企業的一名“科技敗將”就領到了10 000元的獎金。

鼓勵失敗是要培養一種態度。麵臨失敗挫折的員工,更想得到理解和鼓勵。可以想像,當員工遭受到訓斥和否定,而沒有被理解時,他們會覺得在公司內部蔓延著一種令人緊張懼怕的氣氛,他們彼此會傳遞相互保護的信息,學習逃避責任和懶於創造。對此,傑克·韋爾奇有一句較為精辟的話:“懲罰失敗的後果是,沒有人會勇於嚐試。”事實也是如此,一旦沒有人勇於嚐試新事物,公司自然會失去了生命力。

當員工處於困境或失敗中時,管理者的褒獎會比平時管用一萬倍。它可以讓員工感到溫暖和鼓勵,對管理者感激不已,從而更加忠誠地為企業服務。

當然,允許甚至獎勵失敗,必須是有條件的,“失敗者”應該是一個“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也不存在與其他單位或個人惡意串通的”人。否則,就不是寬容而是縱容了,這必然會給組織帶來災禍。

屢敗屢戰不值得推崇

人的身體是容易控製的,用有形的力量以強製弱即可。而人心卻難以用這樣簡單的方法控製,但也並非難得無法操作。比如,在下屬犯了幾乎是不可饒恕的錯誤時,你放他一馬,則下屬會怎麼想?自是感激涕零,誓死相報。

戰國時期的楚莊王,在愛妾被人調戲的情況下,不追究犯上者的罪,遮掩了這位風流將軍的罪過,從領導的胸懷和管人的權謀術上說,實在屬難能可貴。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莊王經過艱苦作戰,平定了令尹鬥越椒發動的叛亂之後,大擺酒宴,招待群臣,歡慶勝利,名曰“太平宴”。

酒宴開始,莊王興致很高,他說:“我已六年沒有擊鼓歡樂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亂,破例大家歡樂一天,朝中文武官員,均來就宴共同暢飲。”於是,滿朝文武,與莊王歡歌達旦。

夜深之後,莊王仍然興致不減,令人點起蠟燭,繼續歡樂,並要寵妾許姬前來祝酒助興。忽然一陣大風吹過,將燈燭吹滅。

這時,有一人見許姬長得美貌,加之飲酒過度,難於自控,便乘黑燈瞎火之際,仗著酒意暗中拉住了許姬的衣袖,大概想一親芳澤吧。

許姬大驚,左手奮力掙脫後,右手順勢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係纓。許姬取纓在手,連忙告訴莊王說,剛才敬酒時,有人乘燭滅欲有不軌,現在我把他帽子的係纓抓了下來,大王快命人點燃蠟燭,看看是哪個膽大包天的家夥幹的。

誰知莊王聽後,卻小聲對許姬說:“賞賜大家喝酒,讓他們喝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麼能為要顯示女人的貞節而辱沒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大聲命令左右正準備掌燈的人說:“切莫點燭,寡人今日要與眾卿盡情歡樂,開懷暢飲。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沒有盡興,那我就要處罰他!”

眾人一聽,齊聲稱好,等十百多人全都扯掉了係纓之後,莊王才命令點燃蠟燭,不聲不響地把那個膽大妄為的人隱瞞了過去。

散席之後,許姬仍然憤憤不平地問莊王:男女之間有嚴格的界限,況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讓我給諸臣敬酒,是對他們的恩典,有人竟敢當著您的麵調戲我,就是對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問,反而替那小子打掩護,這怎麼能肅上下之禮,正男女之別呢?莊王笑著說,這你婦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請百官來飲酒,大家從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帶有幾分醉意。酒醉出現狂態,不足為怪。我如果按照你說的話把那個人查出來,一會損害你的名節,二會破壞酒宴的歡樂氣氛,三也會損我一員大將。現在我對他寬大為懷,他必會知恩圖報,於國於家於我於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許姬聽了莊王的一番話,十分佩服。從此,後人就把這個宴會叫做“絕纓會”。

一個部下對自己愛妾的調戲,對於至尊無上的君主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羞辱。這在當時的社會裏,絕對屬於大逆不道的犯上之舉。誰要是犯了這方麵的罪過,不丟掉小命那才叫做怪事呢!可是楚莊王卻能寬容地原諒屬下的過錯,並且還設法替他打馬虎眼,的確需要不同尋常的胸懷。

這段“絕纓會”的千古佳話,如果沒有後來的善報結尾,恐怕還是要遜色許多。

七年之後,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興兵伐鄭,前部主帥襄老的副將唐狡,自告奮勇帶領百餘名士卒做開路先鋒。唐狡與眾士卒奮力作戰,以死相拚,終於殺出一條血路,使後續部隊兵不血刃殺到鄭都,這使得莊王非常高興,稱讚說:“老將軍老當益壯,進軍如此迅猛,真是大長我軍威風,為楚國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這哪裏是老臣的功勞?都是老臣副將唐狡的戰功啊!”

於是,莊王下令召來唐狡,準備給他重賞,誰知唐狡卻答道:“為臣受大王恩賞已很多,戰死亦不足回報,哪裏還敢受賞呢?”

莊王很奇怪,以前並沒賞賜他,何以如此說呢?唐狡接著說道:“我就是‘絕纓會’上捉了許姬袖子的人,大王不處置小臣,小臣不敢不以死相報。”楚莊王感歎地說:如果當初明燭治他的罪,怎麼會有今天效力殺敵的猛士啊!

楚莊王放人一馬,不追查酒後失態的勇士,使這個勇士在後來的衛國戰爭中立了大功。

但從楚莊王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並非隻是楚莊王本心善良、胸懷博大,而且還是一種心計與權謀。他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控製下屬的心,在部下心中播下感激的種子,以達到控其一生的目的。

善於找對方法做對事

一般而言,罪人是人人得而誅之。可是如果你能夠寬恕罪人,對他們網開一麵,不但能夠得到罪人的感激,更能夠博得眾人的尊崇和支持,心甘情願地為你效力,同時也會讓你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

王世充早年是隋朝的地方官吏。他一開始並沒有馬上跳出來樹起義旗,而是暗暗地做一些基礎工作,為以後成大事作準備。

江淮間的人素來剽悍輕狂,動不動就滋生事端,打架鬥毆乃至殺人是常有的事。再加上社會秩序不穩定,土匪小偷多如牛毛,一時間,官府裏捉拿的犯人監獄都快關不下了,三天兩頭地鬧事。王世充心想,這些人都是要錢不要命的人,太平時節固然留不得,如今兵荒馬亂之時正好派上用場,將來舉事日後不都是以一敵十的好士兵嗎?主意打定,他就利用手中的職權,對這些好漢們逐一“審問”,然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他們一一放出監獄。這批歹徒本以為自己犯的事絕對討不了好結果,不殺頭就算不錯了,沒曾想碰上這麼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居然輕易地就得回了自由,於是個個感激涕零,當場指天誓地說,以後王大人如有召喚,他們樂意腦袋掖在褲帶上跟著他去幹一場。王世充見計策已經實現,心裏暗暗高興。

後來起義軍聲勢愈來愈壯大。隋朝官員們再也坐不住了,不想把自己綁在這艘將沉的船上等死。紛紛造反。大將楊玄感就是其中的一位。由於楊玄感威望高,他的造反影響很大,使得吳人朱燮、晉淩人管崇在江南地方起兵響應他。這兩人號稱將軍,擁有人馬十餘萬,聲勢浩大。隋煬帝很畏懼他們的勢力,派遣大將吐萬緒、魚俱羅率大軍征伐叛軍,但再三攻打都沒有取勝。

王世充認為他的機會到了。他的如意算盤是,先打著王軍的旗號發展勢力,正當合法地招募人馬,又能得到中央的財力物力支持,比率先打出義旗的人占優勢得多。他想現在召集一支隊伍去攻打朱、管,憑著才幹和實力,一定能夠取勝,這樣在隋軍中他就能嶄露頭角,成為一支勁旅。到最後他大權在握,決定去留隻是他一句話了,那不是進退自如了嗎!

於是,王世充當機立斷招募兵馬,江淮間子弟以前受過他的恩惠的,聞風而動,紛紛趕來效力,很快就聚集了一萬多強悍的士兵。他率這支隊伍去征討朱、管,連連得勝。每次打了勝仗,王世充都大肆褒揚部下將士,許多人都立功受獎。每次繳獲的財物,都按人頭分發下去,王世充本人絲毫不取。他的部下為他的無私、公正欽佩得五體投地,紛紛說:“不替這樣的人賣命,替誰賣命?”

王世充的部隊像滾雪球一般壯大了起來,隋軍中,就數這支隊伍功勳最為顯著,不久便成為一支強勁的軍隊。

隋朝末年,天下動蕩,豪傑並起,謀奪天下。地方官王世充懂得利用職權釋放罪犯,落得一個“愛民如子”的名聲,從而贏得更多人的支持,終於使自己的隊伍成為最強勁的軍隊。

有容納的雅量,得到的支持就多。此理古今皆然。在現代管理領域中,寬容仍然是贏得支持的一個重要途徑。以寬廣的胸懷對待周圍的人,能夠顯示出你極高的品德修養,也能夠讓你周圍的眾人對你刮目相看,從而贏得更多的擁護。

容易“混”丟飯碗的四種人

心胸寬廣不僅表現為能夠容人之錯,還指要能容人之短。對於一個想成就大事的管理者來說,心胸寬廣才能吸納不同的人才來幫你。“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待別人的小過失、小毛病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以免人心離散。有時候應該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假裝糊塗,如此才能吸納更多人才。

柳宗元說過:“大玉上的瑕點,怎麼可能損害它的光澤呢?”

伍子胥對陳惠公說:“用他的長處,避開他的短處,那麼天下的人沒有不能用的。”

子順對魏王說:“英明的君王對待臣子,主要看道德如何,不因為他身上的小毛病而妨礙他的整個人格。”

《列子·楊朱篇》中也寫道:“要辦大事的人,不計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慮瑣碎。”

子思住在衛國時,向衛君推薦苟奕說:“他的才能可以帶五百輛戰車打仗,可任為軍隊的統帥,如果得到這個人就會無敵於天下。”衛君說:“我知道他的才幹可以勝任大將,但他在當小官的時候,去老百姓家裏收租,吃過人家兩個雞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說:“英明的人選用人才,就好比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拋開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樹、梓樹有一圍之大,但有幾尺腐爛了,好的木匠不放棄它,為什麼呢?知道它沒有用的部分是非常少的,而大部分可以利用,最後用來做成非常珍貴的器具。現在您處在各國紛爭的時代,需要選擇很多有用的人才,而因為兩個雞蛋這種小事就不用棟梁之材,這種事千萬不要讓鄰國知道了!”衛君覺得子思的話不錯,反而向子思道謝,並說:“我一定接受你的教導。”

漢代政治家賈誼說:“大人物都不拘泥細節,從而才能成就大的事業。”正因為如此,怎麼能以小過、小失來評價一個棟梁之才呢?

看來祖先對此道已有了相當深刻的見解,這些見解無不體現了不要求全責備的主張。

但現實生活中,仍有些管理者在試圖尋找完美無缺的員工,他們眼中完美員工的形象總是品質、學識、能力、身體、團隊適應能力都是完美和一流的。他們求全責備,很難有人合乎他們的要求。他們招聘來的人,往往是“全能型”的,沒有明顯的弱點,但卻不是專業型的。這些人在完成具體的工作時不如那些雖有缺點,但在某個方麵有優勢而又擺對了位置的人發揮得更好。

而優秀的管理者,在選用人才時,總是優先考慮這個人能做什麼、做得多好為標準。

優秀的管理者知道,完人的標準也是在變化的,工業時代標準的完人,可能成為信息時代標準的廢人;對工業時代來說是“變態”的,對信息時代來說可能是“優異”的。

所以他們在用人時,並不總是盯住員工的缺點,要去“消除”它;他們能夠對無關緊要的缺點視而不見,專注於員工的特長,並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它。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如果管理者隻盯著下屬的缺點,不能容忍有缺點的人,那麼就隻好無人可用了。缺點和長處往往是共生的,在此方麵有優點,在別的方麵就可能成為缺點。過分果斷就可能是剛愎自用,過分謹慎而行可能就是優柔寡斷。

知人善任作為一種領導藝術,就要本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原則,不因為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不要讓人覺得懷才不遇。古人都知道用人不求其備,論大功不錄小過的道理。劉邦本人是個無賴,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負有惡名,但都有一技之長,合起來就是一個整體,無往而不勝。劉邦用人隻求獨當一麵而不要求文武齊備,這就是劉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世上的人喜歡說世上沒有好人,這話很輕率。作為管理者,其實不必刻意挑選好人,隻在人群密集的市場聚攏一百人而各取所長,每個人都有一些見識,集中百人的優點就可以成為賢人了;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優點,集中百人的見識可以決策大計。

一個管理者如果想讓所使用的都是沒有弱點的人,那麼他所領導的組織,充其量也隻是一個平凡的機構。所謂完美無缺的人,因為由於追求全麵和均衡,他們往往在某個方麵鑽研不深而成為實際上的價值不大的人員和二等人才。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學科知識門類眾多,知識飛速更新的年代,傳統意義的全才已經不可能存在。“成功者都是偏執狂”,追求完美就意味著平庸,往往是某方麵有缺陷的人才成為成功的人。

所以,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時,要能容人之短,對於那些有缺點或有爭議的人才也要大膽使用,使他們能充分發揮其才幹,從而幫助自己取得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