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送禮送到家,求人求到位(2 / 3)

在中國曆史上,為百姓之事而發火留下美談的故事很多,現代社會也不乏其人。據報載,2005年11月10日,中紀委駐國家安監總局紀檢組長趙岸青在煤城鶴崗市督察工作時,因當地政府對一起典型的“官煤勾結”案處理得過輕,發了一通火。當日下午,趙岸青在聽取鶴崗市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煤礦的彙報時,當得知該市煤炭工業局的常務副局長趙某,通過其子作為一家煤礦企業的法人而變相參與小煤礦經營,5月初黑龍江省發出《關於嚴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領導幹部參與小煤礦生產經營活動的緊急通知》後,趙某向市委提出提前退休的申請,市委常委會於5月10日批準了趙某的請求。

趙岸青為此大為光火:“這種處理未免過於溫和、過於匆忙吧?”他表示:作為市煤炭工業局的領導,讓兒子辦礦本身就是違紀的,一看情形不妙就提前退休,保留著“常務副局長”的級別退下來,“要退也得在免職和相關處理之後退!”趙岸青發了一通火,鶴崗市委領導隨即表態,將對此錯誤的做法進行糾正。

趙岸青的這通火發得好!曾幾何時,我們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變成了溫吞水,批評者溫文爾雅,講究所謂的風度和方式方法,被批評者猶如隔靴搔癢,聞過不改。批評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姿態,不是過程,更不是作秀,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糾正某種錯誤!有時矯枉就是需要過正,力度不到不可能解決問題,不必過多地考慮被批評者的情緒,也不必顧及批評之後帶給自己可能的不爽。批評就是要立足於解決問題。值得稱道的是鶴崗市委領導不計批評方式、聞過則改的態度。

管理者在適當的時候發火施威是必要的,特別是涉及群眾利益和原則問題時,管理者適度發火或對有過錯的人幫助教育無效,就必須以發火施威的方式來解決。真心希望趙岸青式的發火者越來越多,更希望各級領導為了群眾的小事,該發火時就發火。

求老交情辦事,該張嘴時就張嘴

在管人的過程中,施恩、懷柔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下屬產生報恩心理。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懷柔,會影響到你的權威,不利於組織的工作順利開展。

同樣的魚肉蛋菜,有的人能炒出香味撲鼻、吊人胃口的佳肴,有的人卻隻能做成平淡乏味、有失本色的飯菜。其中的奧妙和訣竅何在?有經驗的廚師會告訴你兩個字:火候。火候不到,不會香甜可口;火候過了,又會煮爛燒糊。隻有火候恰到好處時,才會色香味俱全。炒菜如此,管人的道理亦然。掌握火候,把握分寸正是一個管人者要悉心注意的。否則,必將給自己帶來麻煩。

西漢王朝最主要的社會積弊便是地主豪強勢力發展,土地兼並日趨激烈,廣大農民破產流亡。早在宣帝末年,膠東、渤海等地的破產農民,不斷舉行暴動,連宣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認當時“民多貧,盜賊不止”。

元帝柔仁好儒。他所好之儒,基本上是孔子所提倡的以“寬柔溫厚”為主要特征的儒學。漢自武帝以來,雖然重儒,但實際上是王霸兼施。元帝即位後,“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儒生貢禹、薛廣德、韋賢、匡衡相繼為相。元帝為政,動則引證《詩經》等儒典,迂腐地推行“純儒政治”。應該說元帝一朝確實是實行了不少“愛民”的“仁政”。但是他卻以“不與民爭利”為名,放棄了對豪強地主進行打擊、限製的政策,實行所謂的“寬政”。在這種情況下,土地兼並愈發不可遏製,吏治腐敗等社會積弊也隨之惡性發展。

元帝認為宦官少骨肉之親,無婚姻之家,最可信可靠,因而尤其信重宦官中書弘恭、仆射石顯。當時輔政大臣前將軍蕭望之在政治、軍事方麵頗有見地。他認為,中書參與國家大政,應選用賢明,不宜任用刑餘的宦官,所以奏請元帝使用士人。弘、石二閹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盜弄權柄,遂與外戚史高內外勾結,排擠、陷害蕭望之等重臣。元帝迂腐昏昧,屢中弘恭、石顯圈套,迫使蕭望之自殺,與蕭望之共同輔政的周堪、劉更生等加罪免為庶人。不久,弘恭病死,石顯專權,國家陷入混亂之中。

管理中講究柔仁本沒有錯,現代管理不是也提倡人性化管理嗎?關鍵是柔仁也是有限度的,隻執其一端,必然導致另一端的失控,這一道理古今是一樣的。在企業中,這種過柔的管理,會讓工作無法開展。

某企業的總經理時時刻刻注意采納下屬的意見,希望盡可能使自己的決策與下屬們的意見相同。每次在決定計劃時,總是要開一係列的大會小會,請下屬提意見。倘若大家一致認為目標難以達到,他便降低目標;如果手下的經理們要求增加自主權,他也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原以為這麼做會使企業上下一心,企業業務會得到迅速發展,但事與願違,下屬們總是指責計劃不周或是想方設法找客觀理由為自己所在部門工作的不力開脫責任。等到第二次部署任務時,管理者小心翼翼地融合各方麵的意見,希望拿出一個各部門均無異議的方案。但還是無濟於事。

這位管理者對下屬過於懷柔,使自己的決策遷就於下屬們的要求和意見,以至於失去了管理者的權威。在企業裏,所需要的是管理者拿出魄力來管理者整個組織。倘若管理者自己毫無自信,一味地曲意迎合下屬,那往往會導致下屬視管理者的好意為軟弱可欺。於是他們敷衍了事、拈輕怕重、肆無忌憚、恣意妄為,工作無法完成,效益無法提高,企業每況愈下。這樣,管理者也隻能自己背這口黑鍋了。

到了這種地步,你若再繼續“柔”下去,隻能讓企業變成一攤和不起來的稀泥,你的麻煩也就越來越多了。管理者隻有使出一些硬手段,來糾正過度懷柔所導致的弊端。

前文中的那位管理者麵對一盤散沙的局麵,後來終於意識到不能繼續柔下去了。等到第三次布置任務時,他決定強硬起來。一陣狂風驟雨過去之後,下屬們不再有二話,這一年企業的既定目標終於提前實現。

作為管理者,有一點應當記住,必要時的發火以及強硬態度,不是一種自然流露的反應,而是駕馭下屬和促成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例如,在聯合國某次著名的會議上,前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為了表示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強烈抗議,竟然用皮鞋拍擊桌子,全世界一片嘩然。但是,在會議現場所拍攝到的一張照片卻顯示,赫魯曉夫的腳上明明還穿著一雙皮鞋。他手中的那隻很可能是“專供敲擊”的第三隻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