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工作不如認清自己
管理者要貫徹自己的意圖,發揮下屬的整體力量,就需要有統一的行動、統一的意誌。而統一的行動、統一的意誌,需要靠嚴明的法紀去實現,靠威嚴的治理手段去鞏固。倘若指揮不靈,兵不服將,將不從帥,整個組織係統就成了一盤散沙,管理機器就很難保持正常運轉,實現管理目標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必要時必須懲治個別典型,以警告其他下屬,使他們遵紀守法,服從指揮。
《左傳》記載: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與他談論帶兵打仗之事,說得頭頭是道。吳王心想,“紙上談兵管什麼用,讓我來考考他。”便出了個難題,讓孫武替他訓練姬妃宮女。孫武挑選了一百個宮女,讓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
孫武將列隊操練的要領講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時,這些女人笑作一堆,亂作一團,誰也不聽他的。孫武再次講解了要領,並要兩個隊長以身作則。但他一喊口令,宮女們還是滿不在乎,兩個當隊長的寵姬更是笑彎了腰。孫武嚴厲地說道,“這裏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不是玩笑。你們不按口令訓練,兩個隊長帶頭不聽指揮,這就是公然違反軍法,理當斬首!”說完,便叫武士將兩個寵姬殺了。
場上頓時一片肅靜,宮女們嚇得誰也不敢再出聲,當孫武再喊口令時,她們步調整齊,動作規範,真正成了訓練有素的軍人。
在現實生活中,管理者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紀律渙散,人心浮躁,甚至還有派係紛爭,烏煙瘴氣。鐵腕管理者要對這樣的部門進行治理,就必須有果敢的精神,對為首者加以嚴懲,而且事不宜遲,越快越好。倘若在這種情況下還顧念人際關係的影響,避免麵對人事衝突,任由局勢繼續惡化,最後還是難辭其咎,根本就不可能兩全其美。假如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姑息養奸,隻能說明他缺乏魄力,是一位不稱職的管理者。
當然,對眾多不聽話的下屬,管理者也不可能全部懲罰,有一句話叫做“法不責眾”,而且打擊麵太大不是什麼好事。此時,抓住一個典型開一開殺戒,就可以使眾人為之警覺畏懼。
比如,有一個部門出現問題時,如果責備整個部門,將會使大家產生每個人都有錯誤之感而分散責任;同樣地,大家也有可能認為每個人都沒有錯。而隻懲戒嚴重過失者,可使其他成員心想:“幸虧我沒有做錯,”進而約束自己盡量不犯錯誤。所以,為了整頓部門內部渙散的士氣,有時不妨刻意製造一點緊張的氣氛,大膽地犧牲一個典型的越軌者。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震懾手段,也是一種有效的管人權謀。
在任何團體中,皆有扮演“典型”角色的人存在。這個角色絕非每個人皆能勝任,必須選出一位個性適合的人。他的個性要開朗樂觀、不鑽牛角尖,並且不會因為一點瑣事而意誌動搖,如此方能用於此項“任務”。
管理者應避免選用容易陷於悲觀情緒,或者太過於神經質的人。若錯誤地選擇了此種類型的下屬,往後將帶給你更多的困擾。
在管人過程中,運用“抓典型”策略,對樹立管理者威嚴、增強對下屬的控製力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但是,在具體運用時也應該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1)嚴打出頭者。
如果說辦公室裏已經暴露出了無序的苗頭,管理者就應該注意觀察,抓住第一個以身試法者,並從速從嚴予以處置。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第一位隻有一個人,容易處置;第二,第一位膽量大,影響壞,若不及時處理,便會有效仿者緊隨其後。處理第一位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2)敲擊情節嚴重者。
如果同時碰到好幾位違紀違規者,應當縮小打擊麵,重點懲處情節嚴重、性質惡劣、影響最壞者。其他的給予適當的批評教育就行。如果不加選擇,一律照打,第一,由於打擊麵過寬,達不到“警”的目的;第二,會影響工作;第三,樹敵太多,影響你的威信。隻有有選擇的重點打擊,才能切實收到效果。
(3)懲處資深人員或中層幹部。
如果能夠抓住一個資深人員或肩負重任的中層幹部進行懲處,效果會更好、更能對普通職員起到警告作用。有實績的人或部門主管都被懲處、指責,其他職員能不感到緊張而加倍努力工作嗎?
(4)懲處要使對方心服口服。
既然是懲罰,肯定都是無情的。作為管理者,在使用這一手段時,也要考慮到對方的情緒。應當注意:第一,懲處方式不能過於偏激,要留有餘地,能被對方接受;第二,懲處要有理有據,根據紀律規定、製度來執行,使被懲處者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5)懲處要恩威並用。
“抓典型”隻是管理上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它不是以打擊報複為目的的。所以,還須輔之以“恩”的手段,軟硬兼施。這樣,能使被懲處者在被“殺”的同時,又感受到了一些關愛。對管理者而言,鐵腕政策得到了實施,又籠絡了人心,還樹立起了一個可畏可敬的形象。
(6)要注意頻率和次數。
此法不能用得太多、太頻繁。否則,會引起下屬們對你的不滿,甚至認為你隻會處罰人、挑別人毛病,缺乏管理能力,從而從內心裏看不起你,影響管理者的形象和權威。
先用好腦袋,再用好手腳
狂傲者往往自命不凡,以為自己是曠世之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一個下屬狂妄到了這種地步,那真是叫管理者頭痛。對待這種下屬,需要肯定他的成績,適當安撫遷就,但也不能一忍再忍,一讓再讓,否則,他可能會忘乎所以。適當的時候管理者必須對其威懾一次,讓他有所畏懼。
尉遲敬德,原在義軍宋金剛手下,後歸李世民,為唐朝開國大將,屢立戰功。為人魯莽驕悍,卻又忠正剛直。
一次,唐太宗與吏部尚書唐儉下圍棋,唐儉搶先占據有利位置,與太宗發生爭執。太宗一時動怒,就下令把唐儉調出中央,貶為潭州刺史。但仍餘怒未消,便對尉遲敬德說:“唐儉輕視我,我想把他殺了,你替我作證,就說他對我有怨氣,出口不遜。”第二天,唐太宗便讓尉遲敬德和唐儉當麵對證,敬德叩頭至地,說:“我確實沒聽說過。”唐太宗反複再問,還是這樣回答。唐太宗一怒之下把手上的玉板摔碎在地,拂袖入內。
但尉遲敬德依仗自己有功,便驕傲放縱自己,經常盛氣淩人,招致同僚們不滿。曾有人告他謀反,唐太宗倒不輕信,找來問詢是否當真。敬德說:“臣隨陛下討伐四方,身經百戰。如今幸存者,隻有那些刀劍底下逃出來的人。天下已經平定,臣子會謀反嗎?”說著把衣服脫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傷痕。唐太宗李世民隻得好言好語安慰敬德一番。
可尉遲敬德驕縱成性,畢竟難改。一次太宗大宴群臣,尉遲敬德和在座的人較短長,爭論誰是長者,一時性起,竟然毆打了白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隻眼睛。皇上見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悅而罷宴。唐太宗便對敬德說:“我要和你們同享富貴,而你卻居功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時韓信、彭越如何被殺?那並不是漢高祖的罪過。”尉遲敬德這才有些懼怕,從此以後,行為才有所收斂。
尉遲敬德這樣驕橫卻又正直的人,必須施之以恩,使其感動,但又必須抓住其弱點,給予其適當的恫嚇,起到威懾的作用。為感慨唐太宗李世民馴服悍臣尉遲敬德之事,有詩歎曰:“居功悍將氣淩人,明主恩威馴莽臣。巧借韓彭喻今古,尉遲醒夢汗淋淋。”
像尉遲恭這樣的武將,雖正直不阿,但也往往有行為粗暴、頭腦簡單的缺點,根據其性情因勢利導施法威懾,還是必需的。唐太宗可說管得恰如其分。
學會用腦袋走路
我們常常發現,有些下屬由於自恃有一定專長,或短期內很難有人能替代他的工作,或自恃與公司大客戶關係良好,往往難以管束,視公司規章如無物。對於這種人,一定要實施嚴格的管理,甚至可以找一個“借口”來給他一點顏色,以讓他知趣改過。
對於組織中的重點人物即使僅僅發現一些類似的苗頭,也要及早采取行動,在“借口”上做一做文章。在這一方麵,我們可以從老祖宗那裏學習一二。
西漢時開國功臣蕭何一生始終謙恭謹慎,不矜功,不伐能,不圖名,不爭利;善於體察君王心意,委曲求全;甚至不惜以自汙的方式化解主疑;他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忠主敬業。但即使如此,他在晚年還是蒙受了一次無端的冤屈。
有一次,蕭何向高祖上了一道奏章,說由於長安都城人口增多,田地不夠耕種,請求把上林苑的荒廢空地撥給百姓開墾,既可以收獲些糧食補充民用,豆麥稈葉還可作苑中禽獸飼料。哪知漢高祖看了奏章以後,卻懷疑他是有意討好百姓,收買人心,便怒氣衝衝地把奏章往地上一擲,罵道:“相國一定是受了商人的財貨,居然敢來請我的上林苑地。這還得了!”立即傳令把蕭何抓起來,關進大牢內。可憐蕭何20多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辦事,謹慎小心地做人,多次化解了高祖的猜疑之心,不料到了鬢發斑白的時候居然禍從天降,心中感到無比的冤悶!但蕭何深知高祖的為人,因此,他越是處在這樣的時候,越是冷靜,虛中自守,不上訴,不辯解。他知道,要不了幾天,高祖就會放他出去的。
幾天以後,一位姓王的衛尉當值。他見高祖背墊著枕頭半躺著,心情比往日好些,便上前跪問:“陛下,相國犯了什麼大罪,被關進監獄?”高祖說:“朕聽說李斯作秦始皇的丞相,凡有善行就歸功皇上,有惡行就自己承擔。可是蕭何竟然私受商人的錢,為他們請我的上林苑去討好百姓,收買人心。所以應該治他的罪。”王衛尉說:“陛下,臣以為蕭相國無罪。宰相的職責是為民興利,蕭相國請開墾上林苑荒地正是他應盡之責。陛下怎麼懷疑他是收受賄賂討好百姓呢?況且當初陛下與項羽相爭數年,隨後又出討陳稀、英布的叛亂,每次陛下出征在外,都是相國留鎮關中。如果相國有二心的話,隻要他當時稍一動作,整個函穀關以西早就不是陛下的了。但相國卻從來不貪圖私利,始終忠於陛下,難道今天反而貪求商賈的那點錢財麼?至於秦始皇,他正是因為不聽臣下批評,一意孤行才亡了天下。李斯就是能為他承擔過失,又哪裏值得效法呢!陛下未免把相國看成淺薄小人了。”
其實,高祖當然知道蕭何素來謙恭,隻不過借口挫辱他一下,顯示一下自己的權力,敲山震虎,樹立自己的威嚴,並未真想治蕭何的罪。但此心思怎好讓人知道呢?高祖聽完王衛尉一席話,嘴上自然不便說什麼,沉默了一會,便命派使者持節將蕭何赦免出獄。
蕭何出獄後來不及回家換洗,便衣衫邋遢,光著腳丫子跌跌撞撞地進宮謝恩。高祖說道:“相國大可不必多禮了。相國為民請求墾種苑中荒地,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殷紂那樣的君主罷了,相國才是賢相。我關押相國,就是想讓百姓知道我的過失啊!”蕭何趕緊磕頭稱謝退去。從此,蕭何行事更加恭謹了。
在這裏,蕭何事實上有無收買人心的企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捉一放,蕭何以後是絕對不敢有這樣那樣的企圖了,這也正是管人高手劉邦的真正目的所在。從這一事例中我們也可看出,現代企業管理過分講究科學的一麵,而對這種結合個人心理尤其是中國人心理的管理方式往往給忽略了。
永遠保持向上的慣性
在任何組織、團隊裏,腐敗就像人的身體長了毒瘤,各種機能都會降低,這就會不可避免地威脅到管人者的管理效率。如果對待腐敗分子手下留情,必定會對自己和組織帶來很大傷害。對此,管理者必須動真格的,做到除惡必盡。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對腐敗行為打擊最嚴、手段最狠的當數平民出身的明朝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自幼生長於民間,對元代官吏對待百姓的貪酷了如指掌,也認識到元末吏治的腐敗是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原因之一,認識到要保證他所建立起的政權不重蹈元代覆轍,就一定要肅清腐敗分子,杜絕貪汙腐敗。他因此為貪官汙吏設立了嚴法酷刑,而且由於他個性的狠毒,在實際實行過程中,還專門為貪官設立了一些法外非刑,以此來警戒天下官吏奉公守法。
對於貪贓舞弊行為,他則絕不輕饒。朱元璋認為,吏治之弊莫甚於貪虐,而庸鄙者次之,所以他說:“朕於廉能之官或有罪,常加宥免,若貪虐之徒,雖小罪亦不赦也。”
官吏犯贓的,罪行較輕,朱元璋處以謫戍、屯田、工役之刑,也就是充軍發配。如徐州豐縣丞薑孔在任時,借口替犯人繳納贓款,挨家挨戶斂鈔,結果全都塞進了自己的腰包。朱元璋查知此事,將薑孔發配去修城。
洪武九年,“官吏有罪者,答以上悉謫之鳳陽,至萬數”,其中絕大多數是犯贓官吏。而對罪行嚴重的,則處以挑筋、挑膝蓋、剁指、斷手、刖足、抽腸、劓、閹割、淩遲、發配廣西拿象、全家抄沒發配遠方為奴、株連九族等等酷刑。戶部尚書趙勉夫妻貪汙,事發後夫妻二人同時被殺。工部侍郎韓鐸上任不到半年,夥同本部官員先後賣放工匠二千五百五十名,得錢一萬三千三百五十貫,克扣工匠夥食三千貫,盜賣蘆柴二萬八千捆,得錢一萬四千貫,盜賣木炭八十萬斤,私分人己,事發被殺。
同曆代封建專製製度的通病一樣,明代貪汙受賄的官員腐敗案並不少見。例如,大名府開州通判劉汝霖,追索核州官吏代犯人藏匿的贓款,逼令各鄉村百姓代為賠納,被判梟首;鳳陽臨淮知縣張泰、縣丞林淵、主簿陳日新、典史吳學文及河南嵩縣知縣牛承、縣丞母亨、主簿李顯名、典史趙容安等收逃兵賄賂,使令他人代充軍役,案發後兩縣官吏盡行典刑;福建東流江口河泊所官陳克素勾結同業戶人,侵吞魚課一萬貫,又勾結東流、建德兩縣官吏王文質等,驗了斂鈔數萬,被殺身死;進士張子恭、王樸奉命到昆山查勘水災接受昆山教諭漆居恭、酋徑巡檢姚誠宴請,收受緞匹、衣服等物及鈔幣一千三百貫,將他們的二萬二千六百畝已成熟田地謊報為受災農田,朱元璋查知後,命錦衣衛給他們送去兵刃、繩索,勒令自盡。當時官吏貪汙到銀六十兩以上者,均處以梟首示眾、剝皮楦草之刑。行刑多在各府州縣及衛所衙門左首供祭祀的土地廟舉行,因而當時土地廟得名為皮場廟。貪官被押至土地廟,梟首掛在旗杆上示眾,再剝下屍身的皮,塞上稻草,做成皮人,擺在公座之右,以警戒後任。
在洪武年間,除了一些較小的懲貪案外,還有幾次大規模的對貪官汙吏的集中清洗,其中以空印案和郭桓案最為著名,聲勢也最為浩大,兩案連坐被殺人數也最為驚人,累積共達七八萬人。
明初整肅吏治的鬥爭前後延續二三十年之久,打擊麵極廣,甚至一些皇親國戚,若是貪贓枉法,也在劫難逃。為了達成吏治清明的政局,朱元璋六親不認。開國功臣華雲龍、朱亮相便因以權謀私、貪汙受賄死於整肅吏治的鬥爭中。朱元璋的親侄兒朱文正因驕侈荒淫,搜羅強搶民女,淫樂數十日後,將該民女墮井淹死,毀屍滅跡,也被朱元璋罷官安置鳳陽守衛先人墳墓。後來朱文正逃跑,朱元璋終於將他殺了。駙馬都尉歐陽倫是馬皇後所生安慶公主的夫婿,指使家奴走私茶葉,牟取暴利,並縱容家奴胡作非為。朱元璋下令:“布政司官不言,並倫賜死,保等皆伏誅,茶貨沒入於官。”歐陽倫雖高攀為皇貴胄,玉葉金枝,終於還是保不住性命,和很多布政司官員一起身首異處。
明初整肅吏治的鬥爭,是朱元璋出於集權專製的目的進行的,因而帶有一定的殘暴特征。打擊麵大,處死極多,因此有時也不免產生一些先入為主的冤假錯案,枉殺了許多無辜官吏。在一些大小案件中,罪有應得者固然很多,可無辜被戮者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很多官吏,僅僅因為朱元璋看他不順眼,便被殺了。可以說,朱元璋整肅吏治的手段雖雷厲風行,但由於自身性格缺陷的原因,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很多偏差和失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明初官吏戴鐐銬上堂辦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可盡管如此,在無法解決製度問題的情況下,通過嚴酷手段整肅吏治、打擊害群之馬的鬥爭畢竟還是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朱元璋曾以為元代法令過於寬縱,以至人心懶散,江河日下,經過了半個世紀,人心都不畏法,所以他才主張峻法嚴紀。這一係列嚴法嚴刑確也使得貪官汙吏望而止步。經過長期的嚴刑誅戮,做官的人終於認清了朱元璋立場的堅決,認清了本朝懲貪不貸,敢動真格,世道已經變了,開始人人自危,不敢恣肆妄為——郡縣之官雖居窮山絕塞之地,去京師萬餘裏外,皆心震膽,如神明臨其庭,不敢放肆。“或有毫發出法度,失禮儀,朝按而著罪之。”官場風氣在一連串嚴酷打擊下,逐漸發生了改變,日趨清明——“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渙然不變矣。下逮仁堂撫緒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百分年。”後世清官海瑞由此而讚洪武朝:“數十年民得安生樂業,千載一時之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