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學會不走尋常路(3 / 3)

(1)對方會立刻接受這個訓斥嗎?

他可能正處於困難時期,情感極其脆弱。如果你想和下屬談一些麻煩事,得先想想現在是不是時候。

(2)能耐心地等待他從打擊中恢複過來嗎?

管理者在提出嚴重訓斥的時候,必須了解對方的心情。他可能感到徹底絕望,難以繼續工作。也可能要從你這裏得到證實,證實他不是被當做不合格的人來看待,而隻是某件事上出了差錯。你要告訴他,在另外一些事上你覺得他幹得更好,訓斥必須要有表揚作為緩衝。

(3)此人以前聽到過這種訓斥有多少次了?

如果你感到隻是在自個兒不斷地重複這種訓斥,再說一遍顯然是沒有用的。現在要注意了解的不是他犯的錯誤,而是為什麼他仍無改進。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呢?讓下屬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吧。

(4)訓斥之後,下屬對此能產生你想要的反應嗎?

你應該讓下屬知道,為了有所改進,他該做什麼。

(5)是不是因為你自己的一些問題所致?

管理者有時有可能感到來自下屬的威脅,感到自己不受歡迎,莫名其妙地想懲罰他們。不要根據自己的情緒,而要根據實實在在的原因做出反應。

(6)此時是否適合施威?

如果管理者把自己也放在下屬的位置上,想想自己在受到了這樣的訓斥之後會有何感想,你就會有了答案。無論任何集體,當下屬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時,都不可避免地要對其進行批評。然而,一旦批評次數過多,往往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因此,作為管理者應選擇適當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方式對下屬進行教育。

所謂恩,不僅表現為對下屬在物質上的獎賞和幫助,而且還表現為在精神上的理解、寬慰、尊重、信任和鼓勵等。比如,親切的話語及優厚的待遇,尤其是話語,要記得下屬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時,如果親切地呼喚出下屬的名字再加上一個微笑,這名下屬當天的工作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他會感到,頭兒是記得我的,我得好好幹!另外,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憂慮,對他們的起居飲食也要考慮周全。

總之,管理者在處理與下屬的關係上,特別是在自己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要善於把恩的因素和威的因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收得下屬既服從又感激之效。這裏,以下三點值得提倡:

(1)軟與硬高度地統一起來。

作為管理者既要溫和、慈愛和無私,時刻給下屬以真誠的愛,同時又要對下屬的各種不良行為絕不姑息遷就,使軟與硬高度地統一起來。做到這一點,就會使下屬對你既尊重和感激,又不敢違令擅行。

(2)命令與商量融為一體。

比如可以說:“我是這麼想的,你們的意見呢?”當對方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如果有道理,不妨可以說:“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我想就這麼辦吧!”這樣做,既可避免管理者的命令或指示的不周,也可使下屬因受到管理者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而心情舒暢,從而以極大的熱情去執行你的命令或指示。

(3)譴責、懲處與尊重、關懷融為一體。

對下屬的譴責和懲處,要同時又能體現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心,從而使對方既誠服又感激。

說穿了,恩與威都是管理者駕馭下屬的手段,若能把這兩種手段結合起來,並依照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在贏得人心、創造效益方麵,便可取得不錯的雙豐收。

世界爭執的中心乃是誰該得權柄。管理是一門控製的藝術,在暗流洶湧的權力場中,管人者隻有牢牢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占住控局的製高點。在這場殘酷的遊戲中,每個管人者都必須傾盡全力。至於效果如何,隻看其權謀高低了。

平庸,往往是由於想法太多

權力是維係領導與下屬之間關係的基礎。管人雖有千條計,但權力是最重要的,它是管人必不可少的前提。手中無權,縱使你謀略再多也照樣玩不轉!不掌握權力的領導人必然導致管人的失敗和權力場上的被動。

權力是場殘酷的遊戲,但又是每個管理者都不得不傾盡全力去玩的遊戲。這場遊戲自有它的規則。對管理者來說,千千萬萬的規則隻用兩個字便可概括,那就是“實力”。

為了這兩個字,你應該為你的行動製定周密的計劃。這中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一批由“自己人”組成的“子弟兵”。

“子弟兵”的好處是有感情基礎,不會輕易見利忘義,所以也就特別有戰鬥力。

明太祖朱元璋在這方麵也經曆了一個認識過程。他參加紅巾軍濠州部隊之後,本來將郭子興作為靠山,但隨著和郭子興日益親近,卻見他做事衝動,處世無方,目光短淺,雖說是義嶽父但到底還是靠不住。及至濠州圍解,彭、趙二人稱王,朱元璋又見二人禦下無方,軍紀鬆散,料想也成不了大氣候。

此情此景,已使朱元璋得出一個結論:要成大事,非自立門戶不可。於此,他便日思夜盼,單等一個能擺脫彭、趙二人,自謀發展的機會。

首先他要擺脫彭、趙二人,將郭子興的部隊拉出來。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奉命還鄉募兵,不到十天招募了七百人,郭子興大喜,提升他為鎮撫,並將這七百人交他統率。

在這次招募來的七百人中,可謂人才濟濟,有很多人後來成為明朝開國勳臣,封公封侯,不但有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徐達,還有周德興、郭興、郭英、張龍、張溫、張興、顧時、陳德、王誌、唐勝宗、吳良、吳禎、費聚、唐鋒、陸件亨、鄭遇春、曹震、張翼、丁德興、孫興祖、陳恒、孫恪、謝成、李新、何福、邵榮、耿君用和耿炳文父子、李夢庚、都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等人。他們既是朱元璋的鄉人,又多有智勇兼全之輩,朱元璋對七百人深相結納,不久就得到了他們的敬仰和忠誠。同年七月,他以七百人為主力,攻克定遠。

而此時,彭、趙二人勢壯脾氣長,對屬下越來越粗暴,特別是對濠州五帥部下,更是淩虐橫暴。郭子興、孫德崖等人雖是舊主,但勢力不及彭、趙,僅能自安,不足以庇護手下將士,因而也是受氣者。朱元璋看到在這兒待下去沒多大意思,隻能招辱取禍,便將七百人交給他人統領,毅然於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五出走,隨身隻帶親信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下定遠,準備發展新勢力,開辟新天地。無奈天不從人願,是年五月,他在南下定遠途中身染重病,隻得重返濠州,定遠之行半途而廢。

此行無功而返,朱元璋意圖已有所暴露,反而更堅定了自拉隊伍的決心。然而出走談何容易,首先,沒有一支強大而獨立、完全由他左右的軍事力量,一旦遇到挫折,勢必又要像第一次定遠之行那樣,最終返回濠州托庇於人。而形勢又不容許他從濠州拉走隊伍,一方麵濠州軍隊不是他的,想拉也拉不走;另一方麵雖說郭子興失勢,不再是濠州的主人,但從濠州拉走隊伍,他仍覺得對不住郭子興的厚恩,同時亦勢必在走後陷郭子興於絕地。因此他進退兩難,憂心如焚。郭子興多少知道了一些朱元璋的心思,無奈幫不上忙,而且他此時比以往更需要朱元璋的協助,一心想把他留在身邊,於朱元璋患病返回的次年五月,授他總管之職。對此,朱元璋渾不在意,不憂不喜,一心隻想著他的打算。

恰在此時,定遠張家堡有支地主武裝三千人,號稱驢牌寨,主帥是郭子興當年老友,因孤軍乏糧,想投靠濠州卻猶豫不決。朱元璋這時病勢已趨緩和,但尚未完全痊愈,一日聽馬夫人告知此事,頓時精神一振,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強支病體來見郭子興,請命赴定遠招降驢牌寨。郭子興這幾日正思量此事,見朱元璋請纓,便欣然同意了。

朱元璋帶著費聚等親信十一人趕赴定遠,設計招降了三千驢牌寨兵卒。接著朱元璋又帶兵去豁鼻山,招降了另一支地主武裝首領秦把頭,再得部眾人百人。

當時,橫澗山另有民兵七萬,也是一支地主武裝,主帥叫繆大亨,定遠人,頗有家財。全國大亂,他糾集了一大批地方武裝在橫澗山自保。元將賈魯率軍攻打濠州時,曾配合元軍攻打濠州,元政府因而封之為“義軍”元帥,並派軍官張知院前來監軍。賈魯身死,元軍退卻後繆大亨沒有占到什麼便宜,與張知院重新占據橫澗山。朱元璋得驢牌寨與豁鼻山兩處兵勇後,在半個月時間內緊急訓練了一番,便去攻打橫澗山。繆大亨的“義軍”雖然數十倍於朱元璋軍,但平日既缺乏訓練,作戰又不積極,隻是一群烏合之眾。朱元璋命猛將花雲夜襲,橫澗山守兵出於不備,心中先怯了。張知院是個無能之輩,一見變生意外,隻身逃走。朱元璋大獲全勝,占領了橫澗山。天明,繆大亨收拾殘卒,勒眾再戰,朱元璋便派繆大亨的叔叔去勸降。繆大亨見橫澗山已失,手下殘兵無多,不堪再戰,加上經此一敗,在元朝蒙古人那裏已獲罪不小,實難善罷,便不得已收兵投降。朱元璋從橫澗山降卒中挑選精壯二萬人,其餘盡皆遣散,至此拉起一支賴以與天下爭長的武裝,終於有了本錢。

繆大亨投降後,朱元璋又陸續收編了吳複、馮國用、丁德興等多支地主武裝。這些整編後成為朱元璋主力的地主武裝人數較多,將領出身富室,文化水平較高,往往足智多謀,如馮國用、馮國勝兄弟,又加定遠昌義鄉毛麒,渡江後又和李善長起協讚“文書機密”,朱元璋身邊又多了不少謀臣良將。

同時,朱元璋還“倡農夫以入伍”,吸收許多貧苦農民參加他的隊伍,對隊伍加以嚴格訓練,並用紅色軍旗,亦稱紅巾軍。隨著隊伍的壯大和人才的增多,他的誌向也更大了。此時,他已有吞並天下之誌。

攻克滁州後,朱元璋非常注意吸納當地人才。滁州儒士範常至軍門拜謁,他熱情款待,誠心結納,使之成為手下一位重要謀士。名將鄧愈、胡大海也是這時投靠朱元璋的。至此,朱元璋實力更為雄厚,在滁州站穩了腳跟。

從朱元璋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領導沒有遠大誌向的話大可隨波逐流,而如想開創一片自己的天地,就要盡早采取行動,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子弟兵”。對這一點認識得越清楚,行動得越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朱元璋認識到有了自己的“子弟兵”,奪取江山就有了人力與智力保障。管人者應以朱元璋為楷模,想方設法建設和組織自己的“子弟兵”,有了自己的“子弟兵”,管人大業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算一算你的有效工作時間

是否擁有一批真心擁護、支持自己的部屬,是能否成就大事的關鍵。如果這些部屬能力非凡,又在各自的領域內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那麼,如果能團結好這些人也就等於有了眾多領域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力量、成就大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趙匡胤就是這樣起家的。

周世宗柴榮即位後,趙匡胤在中央禁軍任職。顯德元年(954)二月,高平之戰中趙匡胤一馬當先、戰功顯赫。這場關係到後周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使趙匡胤更加得到周世宗的賞識,於是,不但破格提拔他為殿前都虞侯,成為後周禁軍的高級將領,而且還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

在整頓禁軍的過程中,趙匡胤也開始在軍隊中培植親信,以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他利用主持整頓禁軍的機會,將自己的生死之交羅彥環、郭廷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安排在殿前司諸軍中任領軍,便於控製整個禁軍。同時,又以自己高級將領的身份,與其他的中高級將領來往密切,並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結拜為義社十兄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軍中從上到下,無人敢與之爭雄,為以後的稱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趙匡胤當時並非禁軍的最高統帥,但由於他控製、結交了禁軍中的一大批中級以下的少壯派將領,使得他在禁軍中有很大的活動能量,特別是在指揮禁軍作戰方麵,遠比他的上司們得心應手。

顯德二年(959),周世宗派兵攻打後蜀,先是派大將王景、向訓率領羅彥環、潘美等部前往,但受到後蜀軍隊的頑強抵抗,一直拖了很久,軍隊及裝備都消耗很大,也沒有一丁點兒勝利的跡象。趙匡胤見此,積極向世宗請戰,結果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奪得了後蜀的秦、風、成、階(在今甘肅成縣、武都等地)四個州的大片領土,贏得了周世宗以及朝廷上下的一片讚揚。老牌將領、節度使、當朝宰相以及宗室貴戚等,都成了他的座上賓。

在結交好友、培養親信的同時,他還注意打擊敵對勢力,除掉異己分子。如,逼死與其相對立的宰相王樸,借助周世宗殺害與之有利害關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等。徹底掃清了自己爭奪權力頂峰的障礙。

顯德六年(959)六月,周世宗因病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這時的趙匡胤,從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點檢,掌握軍政大權已達6年的時間,並且威望極高,基本上達到了“一聲令下,餘者皆從”的程度。眼下後周這種“主少國疑”的局麵,自然為不甘寂寞的趙匡胤取代後周統治提供了極好的機緣。但他並沒有馬上采取行動。世宗之死比較突然,在諸多關節尚未認真研究、部署的情況下倉促起事,必然遺留後患。再者,作為上任時間不太長的最高統帥,盡管趙匡胤威望很高,但畢竟根基不太牢固,如果匆匆奪權,也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極可能引發的兵連禍結、相持難下的局麵。這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考慮到以上問題,趙匡胤在周世宗去世的半年多的時間裏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抓緊時間整頓部隊,把一些主要將領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積極密謀策劃,研究製定奪權的步驟和對策,以防出現任何不利的局麵。當一切都準備好了的時候,趙匡胤取代後周朝廷、建立新政權的大幕便徐徐拉開了。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後周朝廷上下正在慶賀新年,突然接到趙匡胤派人提供的假情報:北漢、契丹聯兵南下,攻打後周。宰相範質、王溥借小皇帝之名,令趙匡胤統帥禁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領兵出城。當大部隊行至離首都開封40裏的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因天色已晚,趙匡胤便令軍隊駐紮下來。

大軍紮營之後,士卒們東一夥、西一堆地竊竊私語著。有人說:“皇上年幼,我們冒死為國抵禦外敵,又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再北征。”又有人說:“軍隊出發時,京城裏的不少人都在談論要改朝換代,點檢就要做天子了,這是上天的安排,我們不如迎合天意、民意,就立他做天子吧。”士卒的這些話,也把一些將領們的情緒煽動了起來,紛紛要求擁立趙匡胤。一直在幕後觀望的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見此情景,心中大喜,便走到將士們中間,激將說:“改朝換代,雖說是上天有命,實則還在人心,這才是成敗的關鍵。隻有萬眾一心,才能共保富貴。”於是,大家更是群情激昂,頗有些迫不及待。幕僚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派人連夜返回京城通知趙匡胤的親信、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審琦,讓他們在京城做好準備,以便策應。

此時的趙匡胤心裏非常激動,他對外麵所發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隻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尊嚴,而流連於帳中,思考著如何應付即將發生的事情。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眾將領弓上弦、刀出鞘,威風凜凜地環圍在趙匡胤的帥帳四周,齊聲高喊:“諸將無主,願立點檢做天子!”一遍又一遍,不絕於耳。趙匡胤裝作吃驚的樣子,披衣起床,剛打開帳門,就見一個將領,手拿象征皇權的黃袍,大步上前披在趙匡胤身上。這時,門外的將士齊刷刷地跪了下來,一邊向趙匡胤磕頭,一邊高呼:“萬歲,萬歲!”

趙匡胤明白,兵變的帷幕已經拉開,登台亮相的時候到了。於是,趙匡胤緩步走到眾將領麵前,按照事先已經理好了的思路,鎮靜地宣布:“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如果能夠聽從於我則可,否則,我不能為你們的新主。”眾人齊聲高喊:“我們一定聽從您的指揮!”這樣一來,趙匡胤便按部就班地開始行使起皇帝的權力:先是發布軍紀,嚴戒任何人搶劫公私財物,嚴禁殺害後周君臣和黎民百姓;派親信潘美啟程,向執掌朝政的宰相範質等人通報情況,以求合作……待一切安排停當,便率軍回師京城開封。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率部打開城門,歡迎新主的到來,軍隊列隊而人,井然有序,街道兩旁的店鋪照常營業,到處一派祥和,看不到改朝換代而帶來的混亂局麵。

後周君臣眼見大勢已去,隻好集合百官,宣讀匆匆草擬的“禪位製書”,將皇位讓給了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三,趙匡胤正式宣布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中國曆史上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就這樣誕生了。又一個出身低微的人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