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部門和重要人物是有效控製權力和掌控全局的重中之重,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局麵也就盡在掌握之中了。
聰明麵對外行領導
對下情茫然不知是固權的大忌,也是導致組織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管理者能在自己權力所及的範圍內多一些“耳目”,不僅能讓自己對下情掌握得更準確,也能由此對下屬產生巨大的震懾作用。所以,曆代統治者都把信息的及時準確的掌握作為控製下屬的途徑。
雍正是一個精明的皇帝。他非常了解康熙後期臣子“報喜不報憂”給他父親造成許多事情的失察。他登上了皇位,便不能再容許這樣的情況發生。要更加牢牢地掌握自己的權力,便需要十分清楚地了解全國每天發生的事情,做到耳聰目明。為了這個目的,雍正對王朝的行政製度做了一些改革和創製。
清王朝的公文往來,主要是題本和奏本。皆由通政司送給皇帝,但是在送到皇帝之前便已由內閣看過了,因此這兩種公文都是公開的。這樣,便有許多局限。有些事情官員不敢公開講,皇帝便無從知道。所以康熙年間便產生了補救的辦法——秘密奏折。秘密奏折是皇帝最為心腹的人、最相信的人才能用的。所奏內容,風俗民情、地方治安、官員情況以及氣候、糧價、民間瑣事無所不包。這種奏折直接送皇帝,別人不得開啟。皇帝看完,批示後發回本人保管。但是康熙時期,能用密折奏事者不多,還沒有形成嚴格的密折製度。
雍正上台後,感到密折是了解下情的最好辦法。他首先擴大了可寫密折人的範圍,令各省督撫皆有此權限。後來又給提督、總兵宮、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官員密折權力;一些中下級官員經過雍正特許,也可密折奏事;臨時差往地方的官員也有此權。估計雍正朝先後擁有密折奏事權的可達一千多人。
密折製度的建立,使雍正更能對全國上上下下了如指掌。因此,處理各類事情能洞察秋毫,一言中的,加強了行政效率。密折又起到了嚴密控製官員的作用,使官僚人人自警自惕,兢兢業業,一心為公。
在野史中有雍正訓練專為自己搜集情報的“血滴子”的傳說,但也僅僅是一個傳說,而明太祖大張旗鼓地建立特務隊伍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明太祖朱元璋前期的親信是義子,後期的親信是特務機關錦衣衛。
一般被帝王引為親信的人,或者是親戚宗室,或者是那些經常接近帝王的人。但朱元璋少孤,兄弟無孑遺,親人大多死於瘟疫或顛沛流離的生活之中,幾乎無親族可用。為此,通過大收義子,他彌補了這一缺陷。
朱元璋的部將胡大海和鄧愈等人,也都收有義子,其中以鄧愈最為荒唐,年僅二十便開始認義子。不過他們遠沒有朱元璋的義子多,朱元璋的義子據說有二十多人,除較為著名的朱文正、李文忠、沐英、何文輝、朱文遜、朱文剛外,見於記載的還有道舍、馬兒、真童、金剛奴、保兒、也先、買驢、潑兒、老兒、王駙馬等人。
這些義子都是從小就被朱元璋收養,當時年齡最大的也不過十幾歲,自幼受恩養,與他情同父子,而且感恩圖報,這種親情和感恩,就成為義子們對朱元璋忠貞不渝的保證之一。義子們長大後,朱元璋擇才選用,令他們監軍,事實上也就是作為他的心腹監視將領們的言行。在元末起義過程中,由於朱元璋身份的日益提高,義子們身份所具有的威懾作用也就越大,就算他們中有人沒什麼才幹,諸將也不敢對他們過分得罪。他們監視著領兵在外的將領的言行,考察他們對朱元璋的忠誠,隨時向朱元璋彙報將領們的一舉一動,但有風吹草動,他們首先知覺,這就使朱元璋的耳目直接深入軍隊高層,控製軍權。義子們幾乎全都被他在軍隊中安插過,如沐英曾在鎮江軍中,道舍在寧國,馬兒在金華,朱文剛、真童在處州,金剛奴在街州,朱文遜在太平等。
義子們所發揮的耳目作用帶來的好處,是朱元璋對在外將領們的行為和忠誠隨時有所得報,這就有了及時決策、調整、節製的依據,甚至可以了解將領心中的思想。
朱元璋後期,開始對功臣產生猜忌之心,這時他任用親信的對象也開始改變,將他身邊的親隨培植為特務,稱為“檢校”,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這些檢校有的是文官,如高見賢、夏煜、楊憲、淩蛻等,也有禁衛軍官,如丁光眼、靳謙、毛鎮等,甚至還有和尚。和尚身份特殊,可以借宣揚佛法之機走街串巷,出入於官員私第,朱元璋對這一點加以利用,在僧人中還挑選了吳印、畢克勤等人作為他的眼線。檢校的足跡無所不至,勳臣小吏都在他們的監視範圍之內,如邵榮作亂時舉報的宋國興,當初的身份就是檢校。
有了這些特務,他對官員們的言行甚至私生活都了若指掌,國內動靜莫不先知先覺,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此外,朱元璋還“以功臣有大勳,各賜卒百二十人為奴”,事實上,這些奴仆也是他用來監視大臣的特務。
繼而,朱元璋設立了著名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在曆史上,錦衣衛權勢滔天,為所欲為,多次策劃一些秘密行動,是朱元璋後期最倚重的一支親信部隊,由他直接掌握,來調查官民行動。錦衣衛的詭秘程度,從一個傳說中可見一斑:有一個在外省任職的大官,身邊有名仆人,做事聰明,勤快,善解人意,多年來任勞任怨,從未做差過一件事。主人對他也日見倚重,凡事都征求他的意見。忽然有一天,仆人來向主人告辭,主人極力挽留,並問他為什麼堅持要走,仆人見主人挽留意誠,被逼無奈,才說明真相。原來他本不是仆人,而是錦衣衛派來的密探。主人萬萬想不到多年來一直倚重的奴仆竟然是潛伏在身邊的特務要員,嚇出了一身冷汗,慶幸並沒有說過什麼不合時宜的言語,也沒有得罪這個仆人。從這個故事中可見,朱元璋後期任用的錦衣衛,特別為他倚重,權勢極大,分布極廣,行動也極為隱秘。
朱元璋就是這樣通過任用親信,掌握一支軍隊,一個政權,進而掌握了全天下。
一個人的手再長也是兩隻,一個人的眼再利也隻有一雙,要僅靠主觀判斷,不依賴信任任何人,難免為人所蒙蔽。而要牢牢把握整個局麵,自然非任用那些信得過的人才行。朱元璋任用義子、同鄉、親隨、錦衣衛特務等拓展耳目,加強對大權的掌握,就是基於這種考慮。通過這些手段,朱元璋將天下玩於股掌,在曆代帝王中,對固權之術研究得可謂最為透徹。
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在不少組織中,一把手的身邊,往往有那麼一些人暗中發展成小集團,一有機會便會對一把手下手,欲取而代之。對於小圈子,管理者應該果斷摧毀,毫不手軟,否則走向墳墓的必是自己。
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中國人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這“合群的自大”指的就是拉幫結派,黨同伐異。
某些中國人有拉靠山、找後台的傾向,如果這種“拉大旗做虎皮”的傾向,還隻是為了穩住自己,頂多表現出自己沒有“個性”,尚不至於損害他人。如果下屬一旦聯群結黨,排斥異己,試圖通過小圈子來發展個人私利,這就會出現損人利己的行為,有損於組織的發展,不利於客觀公允地選拔人才,不利於組織的發展,更不利於你對其他下屬的管理。
搞小圈子,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往往形成這樣的現象:一群人為了使自己的小集團更壯大,就隻選用自己的親信,隻選擇“靠得住”的人,而排除“外人”。對於有德有能,而又不屬於自己的“同黨”的人則一律棄之不用,甚至百般壓製。小圈子用人的標準不是憑個人的才幹,更不會通過“公平競爭”,而是看對方是否是“自己人”,是否能認同小圈子中的信念,是否維護小圈子的利益。
小圈子一詞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數少,而是針對它隻為少數人謀私利,在組織上排斥大部分人,隻注重自己群體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而言的。有時候,“小”圈子實際上人數眾多,其成員大多占據要位,活動能量很大。
小圈子之於整個組織,就如腫瘤之於人體,一旦腫瘤惡性膨脹,就有吞噬整個機體的危險,就會形成癌症,威脅人的生命。所以,管理者絕不能容忍小圈子的變大。
一個人在組織中總會遇到合脾氣的同事或是共同利益比較大的同事,這樣他們會很自然地形成圈子。一個下屬犯錯誤,可能會受到批評,但是一旦形成小圈子,批評的力度就會小很多,這也是人情網、關係網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小圈子也是一種關係網。
下屬拉幫結派,目的無外乎是兩個:其一是形成自己的派係打擊其他的同事,積累更大的力量為自己謀利益;其二是經營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死黨對抗領導,伺機取而代之。不論哪一種目的都會危害整個組織的團結,會威脅管理者的控製權。小圈子像惡性腫瘤一樣有害,管理者絕不能縱容姑息,一定要把它割掉。一旦縱容小圈子的發展,任其勢力膨脹而不加幹預的話,那它就會變大,或割據一方,搞獨立王國,或藐視領導,或公然向最高領導挑戰,這種尾大不掉之勢一旦形成就很難處理了。這時,即使你發現了小圈子的存在,由於他們氣候已成,處理時也不免投鼠忌器,難以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