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部書籍,我們往往脫口而下這類斷語:“這書多麼妙啊——恰與我的想法相合!”然而正確的態度卻應當是:“這事多麼怪啊!我便從來不曾想到這個,不過我認為那話是對的;如果我現在還不能理解它的正確,但願終有一天我能理解。”不管是否這樣謙虛吧,但至少應當清楚,當你讀一本書時,主要的是去領會那作者的意思,而不是去尋找你自己的意思。進行評論是可以的,那是你程度提高了以後的事;但首先應當弄懂原意。再有一點應當清楚,即是這位作者如果還多少有點價值的話,那麼你未必能一下領會他的意義;至於全部領會更絕非你短期所能辦到。這倒並非因為作者沒有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甚至相當有力地表達出來;隻是作者不可能把他的話全部說完;另外,這點也許更加古怪,作者也不情願這樣,而隻是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出之,以寓言的方式出之,其目的在測驗你有無誠意。這個原因我說不透。另外,我對一些睿智之士好把他們的思想潛藏胸底,秘不示人的冷酷作法,也不大善於分析。他們在向你傳授知識時,不是把它視作一種援助,而是視作一種獎賞;必先弄清你配受獎,然後才允許你去獲取。但是這種智慧的探求也正和一種珍貴的物質(黃金)的探求相同。在你我看來,地層的電力似乎沒有什麼理由不把其中所蘊藏的全部黃金都一齊搬運到山頂之上,但是大自然非要把金子隱藏在一些誰也不知道的穴罅隙縫之中,你很可能挖了很久而仍然一無所獲,想要找到一點兒也得曆盡千辛萬苦。
在人類高級智慧的探求上,情況也是這樣。當你打開一本好書之前,你必須對自己提出幾個問題:“我自己是否能像那澳大利亞采掘工一樣吃苦?我的鋤頭鐵鏟是否有用?我的思想準備是否充分?我的袖子是否已卷得高高?另外,氣力心情是否正常?”如果把這比喻再打下去(即使有點令人厭煩,但這比喻確實非常有用),那麼你所探求的金子便是那作者的思想或意思,他的文句便是你為了尋金所必須搗碎和冶煉的礦石。你的丁字鋤便是你自己的辛苦、聰明與知識;你的熔爐便是你那探索事物的心智。離了這些工具和你那爐火,你休想去弄懂一位作家的意思;實際上你的一套刀具往往得利而再利,精而再精,你的一番冶煉也得辛苦耐心之至,才有可能掙得一粒黃金。
正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我便要老實不客氣地,甚至以權威口氣對你講(因我自信在這點上我是對的),你必須養成對文字深入鑽研的習慣,要一點一滴、仔仔細細地弄清每個詞的確切意義。一個人盡可以把整個英國博物館中的圖書全部讀遍(如果天能假年的話),而仍舊是個“不通文理”和缺乏教育的人;但是一個人卻可以僅把一部好書一字不漏地讀上十頁——也即是真正精確透辟地閱讀,——而從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失為一位受過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