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1 / 3)

支付寶誕生於被稱為中國“支付元年”的2004年末。當時,剛剛創立不久的淘寶網發現,支付的瓶頸是阻礙網上購物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線下的銀行彙款還是貨到付款的方式,都很難解決買賣雙方的互信問題,買方擔心給錢之後收不到貨,賣方擔心發貨之後收不到錢。作為淘寶網上交易雙方信用的第三方擔保平台,支付寶由此應運而生。如果買家在淘寶網上看到了一件喜歡的商品拍下後,他可以先表示同意把購買商品的款項打到支付寶賬戶中,並通知賣家發貨,等到收到商品之後,確認無疑再通知支付寶把錢打到賣家的賬戶中。在整個過程中,貨款會在支付寶的平台上停留最長7天,這是由支付寶作為一個買賣雙方都願意信任的中間方,代為保管貨款,而且如果貨品有問題,支付寶還承擔賠付責任。

隨著支付寶成為交易雙方普遍接受的標準,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的成長大大加速了,淘寶網的交易量一路高歌猛進。2004年12月8日,浙江支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支付寶正式從淘寶網獨立,而且整個業務流程與淘寶網的業務流程剝離。支付寶網站上線並獨立運營,支付寶開始從第三方擔保平台逐漸向在線支付平台轉變。

支付寶最先切入的外部重點市場是那些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行業,例如,網絡遊戲、B2C平台,電子機票等。到2007年時,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環境的日臻成熟,支付寶成功地切入了不同行業,外部客戶對支付寶的交易量貢獻率已經上升至30%。

除了主動支付行為之外,支付寶還考慮為被動支付行為提供服務。主動行為就是用戶自己發起的支付行動。而被動行為則不同,是在某些理由牽動下,必須要完成支付的行動,比如,信用卡還款、各種繳費活動等。對某些項目,如公共事業繳費項目、信用卡還款業務等,支付寶直接開放給消費者,用戶不需要登錄即可使用。

公益捐款是互聯網上的特殊“交易”。擁有4.2億用戶的中國互聯網成為平民慈善的重要陣地,而新興的電子支付則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8年的汶川地震網上救援行動,支付寶網絡平台受捐金額達到2100萬元。

根據易觀國際最新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藍皮書》顯示,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2009年度交易規模已經接近6000億元,成為中國金融支付體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支付寶用了5年時間,將自己做成了一個占據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半壁江山的“龐然大物”——用戶數超過3億、日交易額接近14億元人民幣。

思考題:支付寶公司提供的主要產品是什麼?支付寶公司的產品有哪些特點?你如何評價支付寶公司為網絡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你如何看待支付寶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

無論是支付寶,還是阿裏巴巴、淘寶、開心網、騰訊、360,都代表著一種新的企業服務的形式。它們以“黑馬”的姿勢崛起於現代社會,迅速成為大多數人從虛擬到現實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我們對企業類型的認識被一次次拓寬,對於服務型企業經營管理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管理生產型企業與管理服務型企業不同,其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們的生產行為、產品特點和運營特征等各方麵都有差異。那麼,什麼是服務?什麼是服務型企業?

第一節服務型企業管理概述;

一、服務的概念;

社會由人組成,人的社會性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並由此互相依賴。服務就是滿足社會或他人需求的活動。社會分工越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越緊密,服務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在現代生活中,一部分人不從事工農業生產,隻為他人提供非工農業產品的效用或有益活動,人們便把這種現象稱為服務。

本章研究的是服務型企業的經營管理,因此我們把服務表述為:服務,是一個經濟主體使另一個經濟主體增加價值,並主要以活動形式表現的使用價值。

該定義反映了3個要點:第一,服務首先具有使用價值,是一種無形產品;第二,服務是交易對象,應當反映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如果是同一經濟主體內部發生的經濟關係,比如為自己做家務等,就不能叫做服務;第三,服務是運動形態的客觀使用價值,一般不表現為靜態的客觀對象。

這裏再說明一下服務與勞務的區別。服務與勞務,二者的英文單詞是一樣的,都是servicc,所以有些觀點將它們看做是等同的。在中國經濟學家的看法中,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服務即勞務。但是,服務與勞務,雖然形式上都是人的某種勞動活動的表現,但實質不同。從事或提供服務活動的個人或企業,必須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如服務設施、工具、原料等。而勞務的提供者,隻要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就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勞動活動,通俗地說就是出賣勞動力。服務與勞務的主要區別在於:第一,服務是社會勞動分工的產物,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而勞務是人們將自己的勞動能力提供給他人驅使,是生產關係發展的表現。第二,在生產活動過程中,服務生產的特點是服務生產者必須具備勞動者、勞動資料,其勞動對象則由消費者來提供或指定;勞務生產的特點則是,勞務生產者僅具備有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均由消費者提供。因此,服務和勞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經濟範疇。

二、服務的特性;

對服務的定義揭示了服務與有形產品之間的區別,將這些區別進一步研究,可以歸納出服務具有無形性、不可分割性、差異性、不可儲存性等特殊性質。

(一)無形性;

大多數服務都是無形的,這是服務作為產出與有形產品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商品是有形的物品,可以觸摸它、感覺它,甚至聞到它的氣味,比如一個衣櫃;服務則是無形的,它可以借助於實物或在實物中得以實現,但其自身是無形的,比如家具賣場的員工為顧客提供的谘詢。消費者在購買服務產品之前無法通過視覺、味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去感受服務。大多數服務是一種操作過程,比如法律谘詢,通常是提出建議,並且代表當事人出庭。這種服務通常沒有有形產出,即便有的話,那也不是服務本身所致,而是在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

從顧客的角度來說,其購買服務的目的是要得到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得到一種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對於大多數服務而言,購買服務並不等價於擁有其所有權。而購買商品則是擁有了所有權。

服務的無形性也給顧客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在購買有形產品時,顧客可以在購買前觀察、觸摸和測試產品;而對於服務,顧客必須依賴服務企業的聲譽。在很多服務領域,為確保服務水準,政府要幹預。通過登記注冊、簽發執照和管製,政府可以向消費者承諾,某些服務企業的培訓和服務測試水準達到特定標準。比如,導遊要通過國家導遊資格考試並取得導遊證才能帶團,醫生必須有執照才能行醫。

(二)不可分割性;

大多數情況下,服務的提供與消費是同時進行、不可分割的。而對於大多數商品而言,這兩個過程可以而且通常是分開的。玻璃花瓶是在燥熱、肮髒、嘈雜的工廠中製造出來的,而購買者並不注意這一點,因為他們首先看到的是放在百貨商店環境優雅的專櫃中的成品。

不可分割性的第二種形式,是消費者不能脫離服務過程。大多數服務都不能存儲到以後消費,消費者必須當場享受服務。顧客的參與要求企業必須注意服務設施的物質環境,如果服務設施的設計符合消費者的需要,就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在提供服務時值得重視的一點是,顧客在服務過程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一些例子可以說明,顧客的知識、經驗、動機乃至誠實都會直接影響服務係統的效果。比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參與。服務產品不同,顧客參與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豪華餐廳與快餐店要求的顧客參與程度差別很大。有些快餐店設置了自助點餐係統,要求客人自助點餐、自己去取已經做好的菜肴、吃完之後自己清理桌子。相應的,企業減少服務員的數量,而客人得到了便宜的食物和快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