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3 / 3)

1.依據服務行為的性質分類;

服務行為的性質主要是由兩個維度決定的:服務的直接接受者和服務的有形性。這樣可以得到4種可能類型:

(1)有形行為作用在人身上的服務。如航空運輸、理發、醫療等。在傳遞服務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顧客在場才能接受這種服務所帶來的預期效用。

(2)無形行為作用在人身上的服務(針對人的思維的服務)。如教育、文娛表演、法律谘詢等。這種服務形式下,顧客既可以在服務現場,也可以不在服務現場,而在其他某個服務設施內,通過諸如無線電波、電子通訊方式等遠距離接受服務。

(3)有形行為作用在物上的服務。如房屋清潔、家具維修、環境保護等。這類服務小,被處理的物體對象必須在服務現場,顧客可以不在現場。

(4)無形行為作用在物上的服務。如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信息處理等。理論上講,顧客在這類服務開始之後,即可離開服務現場。

2.依據服務組織與顧客的關係分類如表84所示,依據服務組織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和服務傳遞性兩個維度,可以將服務分成4種類型:對會員(或近似會員)的持續性服務、對大眾的持續性服務、對會員(或近似會員)的間隔性服務、對大眾的間隔性服務。

餐廳3.依據服務定製與判斷分類;

在羅伍勞克建立服務分類體係的年代,隻有少數商品是按顧客的要求定做的,多數是按計劃批量生產,現貨供應。盡管這樣做能在及時性指標上達到最優,但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多樣化方麵卻多有不足。發展到今天,製造產品和服務都在追求充分滿足不同顧客的多樣化消費需求,采用定製生產和定製服務手段,努力使顧客獲得最大價值。尤其對於服務來說,其價值是在消費的同時被創造出來,顧客經常參與服務過程,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客觀上存在定製服務來滿足顧客需求的機會。

電視台〖〗廣播網;

電話公司對顧客來說,到某一個服務點接受服務,可能會帶來不便,服務組織可以在若幹個網點為顧客服務,或者使用遠程交易的方式為顧客服務。

四、服務、服務產品、服務型企業、服務業、第三產業概念辨析服務,是一個經濟主體使另一個經濟主體增加價值,並主要以活動形式表現的使用價值。

服務產品。菲利普·科特勒從營銷學的角度為產品下的定義是“任何能用以滿足人類某種需要或欲望的東西都是產品”。顧客購買實物產品和服務不是購買它們的屬性和特色,而是購買它們能給予顧客的利益和消費價值。服務型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是以“服務組合”(ServicePackage)的形式出現的,其中包括顯性服務、支持設施、隱性服務和輔助物品。

服務型企業。這是按照生產經營過程劃分的企業類型的一種,與生產型企業、流通型企業相對而言。這類企業沒有完整的生產過程,不改變投入運營的產品形式和本質,也不發生產品所有權的轉移,隻是靠投入的活勞動實現貨幣的增量。主要有金融業、經紀業、法律服務業、信息谘詢業、會展業、旅遊業、房產業、物業管理業、廣告服務業、後勤業等行業,如各種旅遊服務企業、經紀公司、谘詢公司等。服務型企業屬於盈利性服務組織,但社會上還存在很多非營利性服務組織,如學校、公共事業機構、科研組織等。盈利性服務組織的經營管理對非營利性服務組織的經營管理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服務業,也即服務產業。產業是“生產相似或相同的產品的一係列企業”。服務業可視為從事服務的生產、營銷、經營或分配的營利或非營利的個人或組織的總稱,這類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於提供服務的所得。

第三產業。2003年5月我國發布的新的產業分類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對我國三次產業劃分如下: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通常在統計服務業的各種統計量時,我們認為第三產業(廣義)與服務業是一致的,其內涵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僅僅看名稱就可以知道,第三產業是與第一、第二產業相對應的概念,而服務業是與農業、工業相對應的概念。服務業所包括的行業比第三產業要少一些;第三產業概念的經濟結構含義主要是相對於國內經濟的,而服務業概念的經濟結構含義是麵向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的。

從包含的行業的數量多少看,服務型企業少於服務業。

五、服務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在經曆了以農業、礦業為主的農業經濟社會和以大規模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經濟社會後,服務經濟逐步成為一國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核心。

以美國為例,20世紀初,服務業勞動力僅占總勞動力的不到30%;到了50年代,服務業所雇用人數已超過總勞動力的50%,在GNP中的比例也超過了50%;如今,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平均每4個美國人中,就有3個在服務業工作。

顯然,我們已無法將今天的美國僅稱為工業化國家,也不能把美國社會簡單地稱作工業化社會。經濟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後工業化社會”和“服務經濟”的概念,指出服務業的發展正在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而90年代提出的“資訊時代”、“知識經濟”等概念,也與服務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大部分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曆程也呈現了類似的結果,服務業的產業比重和勞動力就業比重均大大超出農業與工業所占的比重。顯然,這些國家或地區已率先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還處於追趕這一過程的階段中。

由於服務業在GNP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對綜合生產力的水平影響很大。而且很多服務業對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現在的服務業聚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服務型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對經濟的影響往往比製造業的發明更深、更廣。在國際貿易中,服務業也占了重要地位。已經有人提出,服務業將決定國家競爭力。

第二節構建服務型企業;

理解了服務的相關概念之後,下麵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麵來論述構建服務型企業的方法。“軟件”主要是指服務流程的設計和服務組織的構架,“硬件”主要包括服務設施的設計和服務場所位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