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能力36:偵察——對對手了解得越多,就越能贏得勝算(1 / 2)

《孫子·謀攻》中講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就是說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才能取得勝利;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這一法則同樣適用於競爭激烈的和平年代。你了解對方的信息越多,那麼你就具備越多的成功砝碼。

培養善於偵察的能力,有意識、有計劃地去獲知對方的情況,才能更有準備地去打一場硬仗。這就猶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望得遠,有巨人的協助,你使用很小的力氣,也能比別人收獲更多。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出事半功倍的偵察力呢?

美國總統尼克鬆在一次訪問日本時,基辛格作為美國國務卿同行。尼克鬆總統在參觀日本京都的二條城時,曾詢問日本的導遊小姐大政奉還是哪一年?那導遊小姐一時答不上來,基辛格立即從旁插嘴:“1867年。”從這件小事便可以看出基辛格之所以勝任美國國務卿的緣由。他對於日本之行,早已有所準備。在來日本訪問以前,他便閱讀了大量的日本曆史,認真了解和研究了日本的情況,儲備了大量有關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做好儲備工作,才會擁有一個良好的、得心應手的開始。大家都明白,一個好的開始,相當於成功了一半。和美國商人打過交道的人或許都有所體會,美國人在行動前總要把目標方向了解清楚,提前花大把時間進行準備工作,從不貿然行動。所以,他們的生意成功率較高。美國商人的事前偵察能力是相當有名的,他們在任何商業談判前都先做好周密的準備,廣泛收集各種可能派上用場的資料,甚至對方的身世、嗜好和性格特點,使自己無論處在何種局麵,均能從容不迫地應付。

一家美國公司與日本公司洽談購買國內急需的電子機器設備。聽聞日本人曆來富有談判經驗,手法多變,謀略高超,美國公司在強大的對手麵前不敢掉以輕心,組織了精幹的談判團隊,對國際行情做了充分了解和細致分析,製定了談判方案,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都做了預測性估計,可謂是準備十分充分。不過,美國人盡管做了各種可能性預測,但在具體方法步驟上還是缺少主導方法,對談判取勝沒有十分把握。談判開始,按國際慣例,由賣方首先報價。報價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它有很深的學問,甚至是一門藝術:報價過高會嚇跑對方,報價過低又會使對方占了便宜而自身無利可圖。

而日本人對報價極為精通,首次報價1000萬日元,比國際行情高出許多。日本人這樣報價,如果美國人不了解國際行情,就會以此高價作為談判基礎。但日本人過去曾賣過如此高價,有曆史依據,如果美國了解國際行情,不接受此價,他們也有辭可辯,有台階可下。事實上美國人已經知道了國際行情,知道日本人在放試探性的氣球,於是果斷地拒絕了對方的報價。日本人采取迂回策略,不再談報價,轉而介紹產品性能的優越性,用這種方法支持自己的報價。美國公司不動聲色,旁敲側擊地提出問題:貴國生產此種產品的公司有幾家?貴國產品優於德國和法國的依據是什麼?日方自然領會到美國人提問的含意,故意問他的助手:“我們公司的報價是什麼時候定的?”這位助手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以前定的。”日方的托辭便是:“時間太久了,不知道價格有沒有變動,隻好回去請示總經理了。”

美國人也知道此輪談判不會有結果,宣布休會,給對方以讓步的餘地。最後,日本人認為美國人早已做過深入調查,有備無患,在這種情勢下,為了早日做成生意,不得不做出退讓。

“做好偵察,有備無患”這是美國人經商的秘訣,也是我們普通人在處理日常工作時所需要領悟到的真理。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交往、溝通,甚至鬥爭的社會,我們生活在一個普遍聯係的大氛圍中,不是與世隔絕的個體。我們要想生存,要想成功,不但要了解自己,還要了解對方,了解對方和自己的聯係,這樣才能培養出我們深刻的洞察能力,看到那些隱藏的真實麵目,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所向無敵、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