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打開能力之門的金鑰匙;思考,是源源不斷供給能力的傳送帶;思考,是一座掘之不盡的能力寶庫。
人類社會一切偉大的成果,都是經過反複思考、探索、實踐而完成的。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創造重大成果的人,都是善於思考者。黑格爾在著書立說之前,長思苦研,緘默6年;牛頓從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他說:“我的成功歸功於精心的思索。”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思考”的漫長曆程。
愛因斯坦的成功,首先應歸功於他的勤於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有一次大發明家愛迪生滿腹怨氣地對愛因斯坦說:“每天上我這兒來的年輕人真不少,可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
“您斷定應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標準是什麼?”愛因斯坦問道。
愛迪生一麵把一張寫滿各種問題的紙條遞給愛因斯坦,一麵說:“誰能回答出這些問題,他才有資格當我的助手。”
“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裏?”愛因斯坦讀完一個問題,並且回答說:“這需要查一下鐵路指南。”“不鏽鋼是用什麼做成的?”愛因斯坦讀完第二個問題又回答說:“這得翻一翻金相學手冊。”
“您說什麼,博士?”愛迪生打斷了愛因斯坦的話問道。
“看來我不用等您拒絕,”愛因斯坦幽默地說,“就自我宣布落選啦!”
愛因斯坦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強調不能死記住一大堆東西,而是要能靈活地進行思考。
愛因斯坦認為,正確地進行思考,是追求機會至關重要的條件。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一點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天才,到3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6歲上學,在學校裏成績非常差,一上課就是被批評的對象,老師還說他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認為他是一個天生的笨蛋。
但愛因斯坦在12歲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獻身於解決“那廣袤無際的宇宙”之謎。15歲那一年,由於曆史、地理和語言等都沒有及格,也因為他的無禮態度破壞了秩序和紀律,他被學校開除。愛因斯坦非常重視思考。在16歲時,他喜歡做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一束光上,做著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一座鍾,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
從此,他開始了他的科學遠征。他設計了大量理想實驗,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為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提高思考能力,要善於從全局上觀察和處理問題。“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城。”這就要求你必須以寬廣的眼界去思考去觀察,從事物的不斷變化中掌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提高看問題的敏銳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思考能力,還要敢於突破思維定勢。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如果哥白尼迷信古老的“地心說”,那麼就不會有“日心說”的提出;如果伽利略迷信亞裏士多德的“落體理論”,就不會有“落體學說”的誕生;如果愛因斯坦把自己框定在牛頓的經典力學框架中,就不會有“相對論”的問世。
由於傳統力量和思維定勢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對生活的各種現象習以為常,從而不會去打破那些思維的定勢。而我們隻有時時刻刻樹立問題意識,才能不斷有所發現,從而找到創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獲。
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製造出來了。當時為了防止受損易壞,足球鞋配有金屬鞋頭,每雙重量高達600克,穿起來非常沉重。到了20世紀50年代,阿迪達斯公司對此作了專門研究,發現鞋重與運動員的體力消耗關係成正比,從而限製了足球業的突破。由於這個金屬鞋頭,足球鞋的鞋重也一直減不下來。
後來,阿迪達斯公司大膽摒棄金屬鞋頭,設計出重量僅為原來一半的足球鞋。新產品一投放市場,就深受青睞,供不應求。無金屬頭的問世,突破了人們頭腦中無形的思維框架:足鞋易壞,怎能無金屬保護?這一思路打破了習慣性思維的束縛,也就領先一步,突破性地解決了問題,迅速占領了市場。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景致,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麵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能力黃金律
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有怎樣的思路,就有怎樣的出路;做出什麼樣的思考,就有什麼樣的收益。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不僅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也會創造出驚人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