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勒岡大學商學院院長瑞默斯教授在總結他培養有成就的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的經驗時說:成功人士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就是對意外要有充分的準備,成功的策略必須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有防備,做到有備無患。對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者來說,他不會讓外界的不利環境來決定企業的命運,而是會未雨綢繆,進行危機管理。即使遭遇了危機,也會從危機中發現機會,使自己的企業始終昂首向前。中外無數名企在自己的成長過程裏,無不經曆過大風大浪的衝擊。它們之所以能存活下來,都是得益於自己強大的預防和應付危機的能力。
古語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是行走職場的員工或是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有強烈的“危機管理”意識。危機管理的重點不在於如何處理已出現的危機,而在於如何辨別哪些危機可能發生,哪些發生的幾率比較少,以及如何未雨綢繆。與危機處理相比,“危機管理”的範圍則寬得多,包括潛伏期、爆發期、後遺症期、解決期四個階段,且是動態循環過程,尤其需要重視潛伏期的偵測。隻有時刻意識到危機的存在,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IT業界流傳著韓國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的一句名言:“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這句話也正是當年李健熙下定決心帶領三星集團勵精圖治、發奮改革的真實寫照。
1987年,李健熙從父親李秉喆手中接過三星集團這個大攤子,1993年開始重塑三星,並且提出了這個“除了妻兒都要變”的口號。
李健熙有句名言:危機總是在你自認為第一的時候降臨。對於三星大起大落的遭遇,此話作為注腳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於是,變革就從改變上下班工作時間開始,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2小時上班。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不可及。
三星人從此意識到“改革開始了”,很多人從以前閑散的心態中恢複過來,開始利用早下班的時間學習外語,培訓進修,這些努力為日後三星集團擴展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眾多CEO的磨煉曆程一樣,李健熙的成長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在企業管理和改革上同樣犯過很多錯誤。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三星集團就受困於“大企業大製造”的錯誤思想。明明國內汽車產業生產過剩,但李健熙仍然在汽車業務上投資了數億美元,建立的三星汽車公司很快就債台高築,2000年被迫賤賣出售給雷諾汽車公司。
此舉極其拖累集團,李健熙也曾一度被投資者批評為一個“失敗的管理者”。韓國輿論認為,三星汽車公司的建立“不僅是個盲目的決策,也是官僚主義管理體製的一次失敗”。韓國國內更有一些偏激的觀察家指責李健熙自從1987年下半年接替他父親成為總裁後若幹年內“一事無成”。
李健熙勇敢地承擔起了責任。他一次性捐獻出20億韓元的個人財產,承擔了幾乎全部投資汽車領域失敗的責任。三星集團發布這個公告後,投資者都驚呆了,原來要等待裁員消息的員工們眼中含著淚花,《財富》雜誌撰文稱讚李健熙是“為錯誤的投資決策承擔責任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