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媒介文化概述
一、 媒介文化的興起
對於我國媒介文化興起與發展曆史的追述,學界一般都將目光鎖定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時期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初期,長期的思想及文化禁錮擠壓了多元化的文化發展和需求空間。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各種文化成分和社會思潮蜂擁而至,文化的轉向和社會的變革交織在一起,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和媒介技術發展的雙重推動下,媒介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社會文化的主體。不過那時“媒介文化”這個學術語尚未出現,代之而起的是“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之所以用這樣的名稱而不是用“媒介文化”主要還是因為人們隻關注文化本身,而沒有意識到媒介在整個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首先掀起的是港台流行文化潮流。當時媒介並不發達,信息載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衝擊的也主要是由這類媒體傳播的大眾文化。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台流行文化通過廣播、電視、磁帶、雜誌等傳輸到大陸並在大陸盛行是那個時候的標誌性事件。在當時被稱靡靡之音的港台流行歌曲激起了民間文化沉寂已久的激情。《霍元甲》《上海灘》等電視劇熱播時萬人空巷的情景至今讓人感歎不已。鄧麗君、羅大佑、張明敏、徐小鳳等一大批流行歌手以或旋律優美或柔情似水的歌曲給聽慣了革命歌曲的人們帶來別樣的心靈體驗。瓊瑤纏綿悱惻的言情劇更是迷倒了無數的癡男信女。錄音機、霹靂舞、蝙蝠衫、喇叭褲、長頭發等成為那個時代的標誌性裝扮和大眾文化符號。人們在一片爭論聲中享受著流行文化的狂歡和盛宴。狂歡之後,人們漸漸回歸平靜,開始理性地梳理80年代的流行文化現象。
對於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港台流行文化,有人不屑一顧,有人嗤之以鼻,更有人將之定性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稱之為“靡靡之音”。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靡靡之音指頹廢淫蕩、低級趣味的樂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那時的港台流行文化俘獲了一代人,影響了大陸文化發展潮流,有人甚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那個時候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是自五四以來中國社會尚未有過的文化現象。本土媒介文化真正崛起並大行其道恐怕要從20世紀90年代算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電視、廣播、報刊等行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其一,在電視業方麵,電視機開始大量普及,電視網絡技術蓬勃發展使有線電視網絡深入城市的每戶家庭。在我國政府推行的有線電視“村村通”政策的扶持下,鄉鎮村落也有了豐富的電視節目,甚至偏遠山區都有了現代媒介的存在。電視也因此走進了千家萬戶並成為擁有率最高的媒體。
其二,在報刊業方麵,市場經濟製度逐步確立之後,媒介運行環境發生變化,商業利潤開始對媒體的發展產生作用。各省市晚報、都市報如雨後春筍,此外報刊紛紛擴版,大量周末版、專刊、新聞周刊繁榮一時。
其三,在廣播方麵,交通廣播的崛起表現得最為突出。城市新聞頻道的開發使廣播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其四,伴隨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發展迅速,廣泛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並且體現出後來居上的態勢。現在,電視、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接觸與使用得最多的主流媒體。媒介的繁盛除了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以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變革和新聞觀念更新帶來的直接後果。社會變革因素主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行。市場經濟的確認與大力推行加深了人們對新聞媒介商品屬性的認識,各界人士逐漸達成共識:一方麵作為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生產與捍衛機構,媒介具有政治性;另一方麵報社向讀者出售新聞版麵及各類專刊副刊,報社還向廣告主出售報紙的廣告版麵,供他們宣傳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因而新聞媒體又具有商業屬性。在這個原則指導下,媒介文化生產開始像其他商品一樣參與市場競爭,自此,中國媒介文化進入高速發展及繁榮階段。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台自辦節目迅速增加,從播出時間延長到製播分離;報紙趨向綜合類與生活化,擴充版麵以滿足市場需要;圖書業注重選題和策劃;雜誌以改變定位來適應市場。這一行為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媒體競爭力的極大增強和媒介文化的繁榮,新聞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觀念因素主要是新聞觀念的變化。新聞理念上的發展與創新使新聞報道在政治立場與民間訴求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媒介商品屬性的確認帶來了新聞傳播理念上的變化。人們開始意識到媒介不僅需要提供新聞,同時還需要提供娛樂和信息服務以滿足讀者需求、吸引讀者、搶占市場份額。強調新聞的可讀性、可看性,追求新聞傳播貼近生活、貼近讀者逐漸成為媒體的自覺行為。於是,以往高高在上的媒介和普通讀者站在了一起,吸引了大量的受眾,新聞媒介也因此獲得快速發展。有研究者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無論是作為物質形態的印刷技術、電子傳輸,還是作為觀念層麵的新聞理論、大眾傳播理念、文化理念都在迅速地發展和更新。”
可以說,沒有哪個時代的媒介能像今天這樣產生這麼廣泛的影響力,引起這麼激烈的爭論。媒介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全新的現代文化環境,“在這一新環境裏,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根本的轉變:新的都市、新的交往方式、新的社區、新的消費方式、新的娛樂方式、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情感方式、新的婚姻家庭關係、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價值觀念,一切都是新的,古老的、傳統的、過去的都在逐漸消失、退場或成為藝術品”。廣播、電視、電影、網絡、手機以及報紙雜誌等現代媒介,尤其是電視及網絡媒介幾乎已經覆蓋了我們所有的文化生活。在強大的技術進步和宣傳技巧的推動下,它們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了全麵的解構。無所不在的媒介文化儼然已經成為當代人精神生活的主體。所謂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似乎已經被邊緣化,其生存空間被媒介文化一再擠壓。從人類傳播發展曆程來看,傳播大致經曆了口頭傳播、文字傳播、電子傳播階段。
每一種傳播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都帶來了傳播體係的顛覆性變化。梳理媒介發展曆史,我們會發現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會破壞已有的文化範式,建構新的文化範式,開啟新的文明時代。而且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理解以及情感表達等都與媒介緊密相連。
於是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隨著媒介的變化不斷變化著。所以,媒介作為傳播介質的變化不僅是文化傳播工具的更替,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人們日常生活、價值觀念、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傳播手段的更替伴隨的往往是文化的轉型。在這個背景下,媒介文化研究逐漸成為文化研究熱點。其更深層麵的原因在於電子媒介文化給人們的精神文化帶來了重大影響,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環境,並借由此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如今,媒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瓦解著人們傳統積澱下來的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所信奉的理念和價值觀,構造了全新的信息化時代的日常生活模式和意識形態,重新塑造了關於我們自己與他人的觀念,產生了我們關於周圍世界新的價值觀、情感體驗與思維方式”。
媒體種類的不斷豐富以及媒體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讓更多的人將目光和研究的焦點集中到了媒介文化身上,媒介文化研究如今也漸漸成為顯學。二、媒介文化的概念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已經意識到,媒介文化已經不是“媒介+文化”那樣簡單了。媒介文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它對人們的情感、價值觀、日常生活以及對世界的理解產生著潛移默化卻深刻的影響,建構著社會意識形態;它不斷地利用新技術為人們呈現當代社會生活的絢麗景觀,更為重要和關鍵的是‘它把傳播和文化凝聚成一個動力學過程’,將每個人裹挾其中,隨其浮沉”。鑒於媒介文化的巨大影響,一些目光敏銳的研究者摒棄偏見,將目光轉向了媒介文化研究領域。其中有不少學者對媒介文化的概念進行了闡釋。不過,在闡釋媒介文化的具體內涵時,研究者往往會陷入困境。因為媒介文化本身是一個非常寬泛、龐雜的概念。其外延和內涵並不是那麼清晰明了。
研究者隻能從各自的研究重點和研究需要出發給出相應的解釋。從目前來看,主要有如下幾類。一種說法認為媒介文化是大眾文化的延續,是大眾文化的核心和主體。“所謂媒介文化,內涵側重於媒介在當代社會所引發的信息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主要指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以現代傳媒和電腦科技為支持的、以金錢資本為動力的、以飽含資訊和價值的光電影像或虛擬互動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文化產品,及其外圍性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活動”。這個定義基本上把媒介文化等同於大眾文化概念。大眾文化一般被理解為工業社會階段,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的文化形態,具有商業性、平麵性、複製性等特征。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眾文化研究開始在中國學界興起。最初,學者們主要借助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對大眾文化進行措辭嚴厲的批評。他們站在精英主義和主流文化的立場上,對大眾文化的商業化、標準化、模式化等特征進行了批判。此後以金元浦、潘知常等為代表的學者對大眾文化研究進行了反思,他們認為大眾文化在中國的出現和繁榮有其自身的曆史必然性,其存在有合理的一麵,並呼籲學界正視大眾文化在當前的積極性、正麵性功能,引導大眾文化走向健康、正確的道路。將媒介文化視為大眾文化的核心的學者還認為媒介文化研究是對大眾文化研究的超越。“正是因為媒介領域的大眾文化——媒介文化研究生機勃勃的理論活力,才促成對傳統大眾文化理論的不斷超越和揚棄,這正是大眾文化理論在新的媒介條件下富於實踐精神的合理發展”。有學者注意到了媒介文化的商品屬性,並從媒介產品的生產過程入手對媒介文化進行了定義。“所謂媒介文化,就是媒介產品所表征的意義及其受眾的解讀,它包含著從文化產品的生產、文本的呈現到文本的接收、運用這樣一個過程。這實際上就是文化視域的媒介傳播的一個既封閉而又開放的循環往複的過程,它幾乎無所不包。因為其產品的生產就必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和文化環境相關聯,而文本涉及新聞、廣告、影視娛樂節目及媒介其他的符號產品,其接收又涉及受眾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關注媒介文化的生產、銷售、流通和消費過程,強調的是媒介文化的文本呈現過程,即從商品生產與銷售的角度定義媒介文化。這個角度可以讓研究者更多地關注作為商品的媒介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產業屬性。讓人們看到作為特殊商品的媒介文化在內涵及影響方麵的複雜性。另有研究者注意到了媒介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所謂媒介文化,實質上是通過媒介產生的文化和文化產品,尤其是通過文化產品傳播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等”。媒介文化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對傳統文化模式的衝擊也是前所未有的。媒介文化的提出並不是對文化的簡單分類,“它強調的是文化的媒介呈現方式,強調的是媒介形態對社會文化所產生的決定性的影響,即不同的媒介導致文化沿著不同路徑演進”。這個定義不僅僅關注媒介文化的技術層麵,更主要的是關注媒介文化帶來的社會效應。必須承認,給媒介文化下定義是困難的,而且有時候吃力不討好。所以也有學者從媒介文化的特征入手采取描述性的方法予以定義。“從構成上看,媒介文化是電台、電影、報紙雜誌、網絡等諸種係統的組合;從表現上看,媒介文化是一種綜合人的視覺和聽覺的視聽文化;從運作上看,媒介文化其產品就是商品,目標在於受眾,媒介文化完全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從技術上看,媒介文化也是高科技的文化,調用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傳播技術,將文化和科技以新的形式和結構融為一體”。此類定義讓人對媒介文化的基本構成一目了然,但其缺陷在於沒有揭示媒介文化的深層次意義。除了中國學者的定義之外,一些國外媒介文化研究者也給媒介文化下過不少定義,這裏略作轉述。作為當代文化的主角,媒介文化因其複雜與龐大,以至於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在《媒體文化》一書中將媒體文化概括為三重含義:第一,媒介文化(產品)製作;第二,是媒介文本;第三,是文化文本的接受和運用。英國的雷蒙德·威廉斯在其《文化與社會》一書中提出“文化是社會生活方式”的觀點,認為文化是在社會實踐和交往中經多方麵的協調互動而生成的。費克斯在此基礎上更傾向於從消費實踐角度看待媒介文化,他認為媒介文化是動態的,對消費者而言,有相對自由的空間。
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媒介文化是典型的異己力量,並不具備提升人精神的作用,反而還以虛假的自由和本質的反民主的特性誤導大眾,讓大眾沉醉於單向的感官享受中。後現代主義則將媒介文化視為一種全新的文化,並已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在鮑德裏亞看來,媒介文化是一個超現實的“擬仿”世界,並使一切真實失去穩定性,也就是說,它能顛倒真偽、消解意義,最終促使人們不斷產生變換的、不確定的需要。②雖然研究者將當前的媒介文化和早期興起的大眾文化相提並論,但是媒介文化已經遠遠脫離了早期大眾文化肩負的文化啟蒙和娛樂大眾的社會職責,而且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載體,維係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活動,承擔著社會意義與主流價值建構、引導的功能。傳媒的這種固有屬性,使它構成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傳媒文化,或者說媒介文化、媒體文化,在當今社會日益成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媒介文化在網絡的加入之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顯示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的影響力,無論在意義解讀還是在文本呈現方麵都與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為載體的媒介文化有很大不同,但相同的是它們表現出來的商業性特征以及與社會變化的密切關係。第二節媒介文化的基本特性不可否認,媒介文化與以往任何形式的文化形態都是不同的。“媒介文化是大眾傳播時代一種新興的文化形態,泛指由當代傳媒技術所引發的文化景觀”。這一新興的文化景觀首先是由先進的傳播技術引發的,新興媒介傳播技術徹底改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改變了文化的存在形態,使之呈現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內在個性。
一、 媒介文化的技術性特征
從技術層麵來看,媒介文化也是一種技術性文化。回顧傳播學發展的曆史進程和脈絡,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技術與媒介文化的內在聯係。印刷術的發明催生了文字傳播,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廣播的興盛,攝影和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電視媒介,信息技術的發展又讓網絡走進了文化領域,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因此,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推進了傳播的發展。事實上,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為媒介文化的批量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才使媒介文化在技術的支撐下獲得了發展。不過,媒介文化在技術推動下獲得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技術的製約。對於技術手段的過分依賴使媒介文化的生產越來越忽略對精神內涵的追求。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媒介文化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產業鏈嚴重束縛了媒介文化的內涵建設。媒介文化被大量的按照工業生產的模式進行批量複製。文化產品本來應該是具有個性化、創新性的,但批量生產的媒介文化產品就像超市裏出售的商品一樣,整齊劃一,缺乏個性魅力和藝術品位。於是,我們看到無數同質化的文化產品充斥著文化市場。當一種模式從被大眾熟悉直到厭倦之後,媒介組織又開始選擇另外的模式進行重複生產。一部《笑傲江湖》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可悲的是翻拍作品一次比一次差,更不要說超越第一部了。類似的競相模仿的浪潮一個接著一個,其實質是一種模式接著一種模式,掩藏在虛無繁榮的背後是廉價而淺陋的商業複製。媒介文化產品的商業意義覆蓋了文化的創新和個性魅力。這種機械複製與媒介文化的產業屬性和技術性特征是一脈相承的。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媒介文化的產業屬性和技術特性為商業複製提供了內在動力和技術支持。
二、 媒介文化的開放性特征
媒介文化的開放性在當代表現得尤為突出。媒介,主要是大眾媒介,對於人類傳播的意義在於“它實質性地拓展了傳播的範圍,使之完全可能成為一個地區、國家,甚至全世界通用的媒介,大眾媒介的革命性成就更表現在,它完全衝破了傳播領域內的壟斷局麵,廢除了傳播活動中長期存在的等級製度(新聞傳播在某一時期甚至成為國王特許的貴族特權的一種),使得大眾能在毫無外在限製的條件下自由地享用大眾媒介”。具體而言,媒介文化的開放性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時空的開放性。電子媒介打破了時空限製,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信息高速公路”讓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文化活動。
二是主體的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參與文化活動,可以自由地訪問各種文化資源,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網絡文化的發生、發展都處於一種自發的、自由的狀態。開放的網絡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限製,人人都有體驗和享受媒介文化的機會和權利。
三是客體的開放。所有文化類別,民族的、世界的、經典的、大眾的等,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網絡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當然這種開放的空間也讓媒介文化的成分更為複雜,比如虛假的、黃色的、暴力的內容在網絡中的大量存在等等。
三、 媒介文化的商業性特征
在我國,媒介文化進入市場源於新聞媒介雙重屬性的確認。媒介雙重性的確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推行之後的事情。在此以前,媒介一直被看成國家的宣傳機構而被定性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具有極強的政治屬性,是不能被商品化的。而市場經濟製度推行之後,我國的新聞界借鑒國外的有關理論逐漸統一認識,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事業不但是一支強大的精神上、道義上的力量,而且還是一支強大的經濟力量。新聞事業不但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而且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這不僅僅是學術界的共識,同時還獲得了官方的認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模式便是在新聞事業雙重身份的觀念指導下誕生的。思想的解放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媒介市場的極大繁榮和媒介市場的激烈競爭。媒介文化以商品的身份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市場流通領域。如今的媒介文化幾乎已經無所不包,電影、動畫、廣告、期刊、網絡、微博、電視劇、電視節目的極度商業化包裝和運作以及作家、明星、影視公司共同演繹的影視製作模式都將媒介文化的商業屬性演繹得淋漓盡致。但媒介文化的工業化生產模式降低了文化產品的審美旨趣,媒介產品的生產從一開始就不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是投資資本為了攫取利潤進行的文化再生產。“現代傳播重新組織了都市的空間結構和形式,塑造著日常生活的欲望和想象,改變著人們的日常觀念和時尚。它把一切信息都變成類似於商品的東西,在它和大眾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關係,在買和賣、看和被看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的牢不可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