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話那邊父母的話還沒說完時,小傑已經掛斷了電話。
幾天後,程子的父母接到了來自部隊的電話,告訴他們,他們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接到電話的父母在傷心欲絕之餘,還感到非常的詫異,既然兒子沒有在戰場犧牲,那麼,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墜樓身亡呢!於是,程子的父母急急忙忙地趕往了戰地,想弄清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警方的帶領下,這對父母來到了停屍間,辨認兒子的遺體,然而,眼前的一幕,卻讓這對老夫妻驚呆了,因為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不過兒子隻有一隻胳臂和一條腿!
也許,麵對如此的結局,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些悲涼,但如果回到現實生活中,不妨問一問自己,是否也會像故事中這對父母那樣,做出同樣的選擇?西方人喜歡稱上帝的使者為天使,然而,具備成為天使的第一條,便是必須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因為天使下凡的首要任務,就是讓世界充滿善意。如果我們能留一份善意在人間,那麼,我們就是西方人傳說中的天使!
由此看來,人性有本惡的一麵。因此,我們在處世的過程中,必須學會注意,在表達自己的那份善良的同時,也要能夠成全別人的—份善良。
正如故事中的這對父母,如果能成全兒子的善良,也許,結局會皆大歡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佛家的信念,我們卻能從中體味人生的各種滋味,包括自己得到的和失去的。不可否認,好人與惡人都難免會遭受人世間的苦難,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同樣的痛苦,對善者是證實、洗禮、淨化,而對惡者是詛咒、浩劫、毀滅。
人性中有許多不美好的成分,如邪惡、殘暴、冷酷、奸詐、貪婪、嫉妒、狂傲……所以說,人之性惡也無可厚非。其實,人所需要做的不在於分清人的本性是善是惡,而在於如何棄惡揚善。
多行善事,或許別人不會報答你的善舉,但至少不會給你帶來禍患。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幫助被人,自己也常處在快樂之中,這本身就是對你的善報。反之,多行惡事沒有不遭到報應的,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情欲難逃,可以束縛
荀子曰: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
荀子說:凡是人就有完全相同的方麵:餓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勞累了就想休息,都想得利而不喜歡受傷害,這些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不管你要不要都是這樣,大禹和夏桀都同樣如此。……人生下來就是小人,如果又遇到亂世,生活在混亂的習俗裏,那就是德行越來越低,亂上添亂了。
中國有句話叫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年代,誘惑往往是美麗的,卻也是危險的。雪蓮長在冰山上,你要獲取就得冒著墜崖的危險;虎豹的皮毛是美麗的,許多獵人為取得它而葬送了陛命。現實生活中,房子、票子、車子,如此種種,誘惑多多。麵對這些誘惑,誰不會不動心呢?
人皆有七情六欲,情欲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過在先秦文獻中,這性、情、欲三個字還是各有所指的。荀子在《正名》篇論及了三者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性是人天生的但卻是潛在的存在,性呈現為好、惡的傾向便是情,情接觸外界事物引發了衝動的反應就是欲。荀子認為人的情欲是難免的,目好美色,口好美味,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惡害,所有這些欲望,在人都是一樣的。
荀子認為人性惡,反對寡欲的主張,更不主張去欲、滅欲,而是給人的欲望的存在保留了很大的空間。荀子以一種唯物主義的態度來看待人性,同時也就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來對付人的欲望。他認為既然人性是天生的,人的欲望也就是難免的,是一種客觀存在,人拿它沒辦法,無法回避。長一雙眼睛,就忍不住要窺視美色;長了一張嘴巴,就貪吃美味,而且美色美味似乎多多益善,這是難免的。不要說普通人,就是大人物也是如此。這裏舉一例:報紙上登過一張有趣的新聞照片,顯示在八個發達國家首腦峰會上,美、法兩國的兩位總統大人,在會議間隙都一齊盯著一位從麵前走過的美女服務生看。要說這是小人,那人生下來就都是小人,從人性和情欲上來說,聖人、君子、小人都是一樣的。像宋鈃那樣,叫人們在主觀上相信自己沒有欲望,或是欲少不欲多,荀子認為是不可能的,也是說不通的。所以,在荀子來,一種普遍的禁欲或滅欲的說教,對社會是毫無用處的。
就個人來說,有沒有可能自覺根據外在禮義製度的要求,來節製自己的欲望呢?荀子認為隻要努力就完全可以做到。因為他認為,性雖然是天生的、沒有辦法的事情,欲望也是難免的,但是滿足欲望的行動卻是受心控製的。有時候人雖然有強烈的欲望,也麵對著可欲的目標,但卻沒有行動,那是為什麼呢?苟子認為那是他的心製止了他行動。心為什麼會製止自己的行動呢?因為這個心裏有了個可與不可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理,也就是禮義。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人有吃的欲望,而且麵前有很多美味佳肴,但是他卻不吃。為什麼不吃呢?因為他要減肥,他心裏有個體形美和健康飲食的標準,對照這個標準他知道自己不可以再吃了,所以他的
心就節製了他貪吃的欲望,製止了他貪吃的行動。荀子認為用外在道德標準和禮義約束人的行為,道理也是如此。個體的人本性中並沒有道德之善的源頭,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理想的道德人格,也不知道什麼聖人之道,就好像一般人本來也不知道什麼是健美的體形,什麼是健康的飲食,隻是在看到那些健美模特的榜樣,聽了那些健康專家的忠告之後,才知道的,於是決心鍛煉身體,節製飲食。君子,也就是道德完善的模特;聖人之道,就是關於人格完善和社會理想的專家的忠告。荀子認為隻要讓人們通過學習君子道德和聖人之道,在心中確立符合禮義的可與不可的標準,他們就有可能自覺用禮義來節製自己的欲望。
色欲是最客觀的存在,誰都不能否定,如果你潔身自好,內心清淨,那麼即使它自動找上門,也不會有什麼影響。金錢的魅力是實在的,那麼你就去賺錢吧,堂堂正正地賺錢,去資助貧困的人。事實上,我們在接受誘惑的時候也是奮鬥的時候,懶人和庸人不知道什麼是誘惑,更不知道獲得需要付出。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著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為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隻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肮髒;金錢汙染了它的善美。出於這種汙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隻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著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麵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
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麼隻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何想法?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一座,但不幸其誌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誌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複再畫。他隻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麵難畫心。錢,是醜陋的。心,是清淨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毀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淨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為禪畫了。因為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月船禪師這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情欲是誰也無法避免的,誰也逃脫不了的,荀子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不在於寡欲、去欲,而在於導欲節欲。荀子認為治理國家的人如果指望著人們主觀上寡欲、去欲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那隻能說明他沒有本事導欲、節欲。導欲節欲不是主觀上自欺欺人地不承認有這個欲,相反,卻是正視這個欲,然後依據一定的原則和標準來適當滿足並且疏導、節製這個欲。這個原則和標準就是禮義,也就是後天的努力。
積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為
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荀子說:積善成為高尚的品德,就能聰明睿智,具備聖人的心誌。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然而後天可改的。的確,人可以後天改造的。有人認為有些善事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用去做。但是,積小善才能成大德,不要因為微不足道的善意舉動就不去做。
聚沙成塔,聚溪為河。劉備白帝城托孤時諄諄地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壞事小就去做,行惡如磨刀之石,未見其滅而有所損,積惡而成習;不要以為好事小就不去做,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見其長而有所增,積善而成德。
一個人要是缺失善良,無論是多麼有才華,他也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善良能使人長人氣,這樣你所追求的目標才會更有希望得以實現,所從事的事業才會成功,活得才會有生氣。
因此,當你麵對他人的時候,站在你麵前的不論是個不名一文的乞丐,還是個腰纏萬貫的富豪;也不論他是個不懂世事的孩童,還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對他們都要持有一顆慈善的心,給人一個微笑,幫人一個小忙……在這些充滿善意的行動中,往往就是你走向傑出的開始。
善良一直都是中國人弘揚的道德主題,在中國的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找到對善良的弘揚,其中也有很多因善念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故事。
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的郭靖,他原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唯一的優點可能就是因為有一顆善良的心。他麵對窩闊台的皮鞭與恐嚇時,舍命救了哲別——他用善良換得自己成了這位神箭手的徒弟,這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隨後,他又在豹口之中救出了成吉思汗的女兒華箏;當鐵木真被重兵包圍時,又是郭靖拚命相救方才化險為夷——他用善良換得自己成為金刀駙馬,在草原上一下子由卑賤變得尊貴起來;他為救兩隻小雕,一箭射三雕——他用善良博得了射雕英雄的美名,這使他一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