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關於大口徑牙膏的來曆,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某牙膏廠的新產品上市後,很受消費者的歡送,於是,銷量猛增,一年一個台階,自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可是,悲觀了不久,由於劇烈的競爭,市場的飽和,幾年後,銷量很難再往上攀升了。為了擺脫這個場麵,該廠便向員工宣布,假如誰能有方法擴展其銷路,進步產量,就給予十萬元獎勵。在眾多的應征者中,有個青年鋒芒畢露,拿走了豐厚的獎金。他的辦法也很複雜,把牙膏口直徑擴展一毫米。由於誰也不會在乎那每次多擠出的一點點,但有形中放慢了運用的速度。而且集腋成裘,關於廠家來說,則留出了宏大的開展空間,成績就這樣處理了。

這個一毫米的故事,曾被當作一個用金點子發財的成功的案例,都為那為青年的擅長考慮人之所不能及,有新的創意而折服。

創新並不神秘,人人具備創新潛能,如果你懂得創造的奧秘,善於掌握科學的方法,你那潛在的創新才能進發出來,以至於成就大事。

其實像比爾蓋茨之類的人物正是依仗他們的創造力,才攀上世界富豪的群山之巔。

富有創造性的人在表麵上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不過,他能在開創自己的王國時在公司內部循序漸進地開拓一個適合創新生存的環境。

創新不同於創意:創意是想出新點子,創新是將這些點子運用到現實中;創意富有想象力,令人興奮,並充滿樂趣,創新則是一項艱辛的實踐。

創新來源於點子,成功的創新來源於好的點子,而好點子的誕生需要在許許多多的點子中擇優。這種過程就好像一個攝影家拍一張好照片的經過,他照得越多,越有得到一張傳世之作的可能。

每個人都具有創新思維,因此每個人都具備創意。雖然每個人的創意各不相同,但是運用你的創新思維能力開發你的創造力,會給你帶來奇跡。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識地應用下列技巧以想出更多的點子。運用創意產生的循環係統,即使時代變遷亦不會改變,若要想出好點子,就要練習下麵五個步驟:

1.你開始想改進某些東西,或是你開始想解決你的問題。第一項步驟就是這些意念第一次到你腦子的時候。

2.作一些研究,盡你所能地學習有關這項問題的資訊。閱讀,與他人交談,並盡可能地收集相關資料。

3.暫時忘掉問題,或者讓它進入你的潛意識。把這個問題延後處理,忘記所有跟這件事有關的事,去想別的問題,給你的潛意識時間,讓它來發揮作用。

4.歡樂的令人興奮的時刻來臨了!偉大的新視野從你的潛意識中釋放出來,這個階段也許發生在開車時,沐浴時,或者午夜夢回時。

5.靈光閃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可靠性極低。你必須在頭腦清醒時,客觀地審視這個新點子,判斷它是否值得投注心力。征求別人的意見,找一個盡可能客觀的人,試著向一位顧客推銷你的點子,隻有少數的點子能經得起這些判定,好的判斷力來自經驗,經驗來自不斷地判斷,盡量向別人學習他們的經驗。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打仗最講究一個奇字。同樣道理,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如果能超越常規,反其道而行之,體現創新的策略,往往能取得好成就。

創新並不神秘,反常而行也就是創新。而所謂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打破常規。有道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有成就的人決不會沿著一條道走到底,認準目標,旱路不通走水路,大路不通走小路。反常而行的結果往往產生全新的創意、全新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看的遠,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曆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的。古人留下的智慧我們需要汲取,但我們更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荀子曰: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荀子說:坐著談論的事情,起身就可以部署安排,推廣即可實施。

荀子認為,任何思想主張不僅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更要能夠放到現實中去實踐,要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即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荀子對坐而論道的空談者嗤之以鼻。

一天,荀子的弟子毛亨問荀子:

老師,我聽說楚國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書本知識時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然而,若讓他去處理世事,他卻顯得十分迂腐。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書進行了一番苦讀之後,認為自己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照他的想法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渠道流進了村子,把整個村子都淹沒了。

老師,您說這是什麼緣故呢?

荀子微笑著說: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即聽到不如見到,即使表麵上很淵博也一定出現謬誤;看見了卻不明白,即使記住了也一定錯誤。

我們的許多經驗、知識都是似是而非的東西。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鑒別呢?

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不聽不如聽,聽到了不如看見了,看見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實行它。學習到了親自實踐這步才達到極高的境界。親自去實踐它,就能弄清事理。

換言之,知識隻有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真知灼見,否則,隻能像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貽笑大方。

荀子的話發人深省,它嘲諷了那些隻會死讀書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進行變通,不會進行思考,更別提學以致用了。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如果學而不會用,那麼再好的知識也是一堆廢物。

學以致用,不但能夠培養能力,而且還能促進成長。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另一個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需要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使自己養成良好的學以致用的習慣。

宋朝大詩人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中對他的兒子進行勸勉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在於致用,否則學到的知識便是無用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墨守成規地死讀書,讀死書,不躬身實踐,不善於變通,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可能成為大材的。實踐出真知,隻有躬身於實踐,將書本知識融入實踐之中,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書本知識,自己才能提高。有的家長隻抓孩子的考試成績,忽略孩子的社會實踐,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孩子。因為缺乏實踐,書本上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就會覺得無所適從。這造成了很多人一生的痛苦。萬事萬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之中,更多的時候沒有成法可守,如果生搬硬套書本知識,難免會鬧出笑話,甚至誤國傷身。

劉羽衝,滄州人,他性情孤僻、迂腐,喜歡講求古代的典章製度,強調按典章製度辦事。他雖然勤奮,但迷信古書上的學問,而且做起來一絲不苟。

有一天,劉羽衝偶然得到了一部兵書,他如獲至寶,閉門苦究,在家中伏案研讀了一年。一年後,他覺得自己已經把這本書讀得非常明白了,就向周圍的鄰居炫耀說:我已經把兵書研究得非常透徹了,裏麵的每字每句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讓我統率十萬大軍出兵打仗,絕對一點問題也沒有。

剛巧這時發生了士寇變亂,劉羽衝便自告奮勇,訓練了一隊鄉兵,前去平叛。但由於他沒有實踐經驗,全部按照兵書上的兵法生搬硬套,結果整個隊伍潰敗,他自己也差點被生擒活捉。

劉羽衝僥幸逃回了家裏,前思後想,怎麼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打敗仗。同村的人都嘲笑他:還說自己能統率十萬大軍呢,帶幾個鄉兵都不行,真是不自量力。

他對鄉人說:那部古代兵書我已經反複看了好多遍了,怎麼打起仗來就不行了呢?一定是兵書上有錯誤,我才會打敗仗的。

後來,劉羽衝又得到一部古代興修水利的書,他又是如獲至寶,閉門靜修,在家伏案研讀了一年。

一年後,劉羽衝覺得自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書裏的東西,對水利建設已經了如指掌了,便又對鄉人說:我已經把這部水利書背得滾瓜爛熟了,按書上說的做,就一定能把千裏荒土改造成肥沃的良田。

於是,他勾畫了水利圖紙,列上了各種興修措施,把圖紙呈給了州長官。州長官也是個喜歡多事的人,輕信了他的話,便叫他在一個村子裏做試驗。劉羽衝指揮鄉民大興土木,挖渠引水。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田間的水渠剛剛修完,就下起了大雨,發起了大水。洪水順著溝渠灌入村子,村子裏的人險些被淹死。

村民對劉羽衝憤恨不已,紛紛指責他。從此,劉羽衝抑鬱不得誌,常獨自在庭院台階上走來走去,搖頭自語道:古人難道會騙我嗎?就這樣,他每天念叨千百次,都隻是這一句話。不久,他便發病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書本上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實踐經驗也很重要,因為它不但是產生理論知識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藝是難以從書本上得到的。當然,忽視書本知識,排斥間接經驗,盲目地將書本知識一概視為糟粕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

為人處世,真正的訣竅就像酒,隨著人的行動一同出現、一同消失,說出來的大概也隻能算是糟粕了,無非是聞到一點酒精味兒,讓人想象不到什麼是酒。這就是書本的真正作用,它隻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有著乾隆六十年第一人美譽的清代天才詩人黃景仁一生時乖命蹇,十七歲即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之慨歎。其實,書生之誤國往往就誤在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上,即誤在空談上。這在中國曆史上並不罕見,如先秦趙括紙上談兵、三國馬謖失守街亭,一失誤成千古恨,都是因空談而害己誤國的反麵典型。空談者往往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宋明理學發展到後期也陷入不務實際、空談心性的誤區,清儒顏元即以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國君尖刻地嘲諷後儒的空談誤國。

今天,坐而論道的空談者仍隨處可見,所謂茶碗一端,說話無邊,香煙一點,專說人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行政領域不僅沒有絕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早已成為許多領導幹部的座右銘和口頭禪,但確有不少人往往是喊在口上、寫在紙上、掛在牆上,唯獨沒有付諸在行動上,轟轟烈烈搞形式,認認真真走過場,紮紮實實走程序,老老實實說假話,虛虛實實難辨清在不少地方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商場上的空談會貽誤商機,害了一個企業:官場上的空談,則會誤了一個地方的發展,毀了一方百姓的未來。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在於指導生活。學習知識如果不與實踐相聯係,即便學富五車,也隻是知識的努力。況且,知識隻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檢驗、淘汰、補充和完善。因此,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荀子曰: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荀子說:所以,君子自己賢能卻能夠包容才能低劣的之人,自己睿智卻卻能夠包容愚昧魯鈍之人,自己廣博卻能夠包容膚淺無知之人,自己思想精粹卻能夠包容思想駁雜之人。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以寬厚的胸懷包容萬物,才能在兼濟天下的同時完善自我,成就功業。對此,先秦李斯有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三國曹植賦詩:東海客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嶽雖高大,不逆垢與塵。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做人一定要時刻向別人學習,多聽別人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短處,隻有不斷學習,善於聽取,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當今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思考,什麼才是創新。現在,大家已形成共識的創新有兩種:第一種是從無到有的原始創新,另一種是把已有的創新成果進行整合為我所用,有人將其稱之為從無序到有序的整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