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酒會上,不同國家的賓客聊天,誇讚起自己國家的好酒。中國人把茅台酒蓋一啟,香氣撲鼻,在座的各位說茅台了不起。俄國人拿出伏特加,英國人拿出威士忌,法國人拿出了XO,德國人拿出了黑啤酒,意大利人拿出了紅葡萄酒……而美國人找了個空杯子,把茅台等幾種酒都倒了一點,晃了晃,說我們國家最出名的是雞尾酒。可見,綜合就是創造,把好的東西整合起來就是創新。這更是一種博采眾長的美好境界。
在民間,父母訓斥子女不會辦事時;在單位裏,領導訓斥員工不會辦事時,都會說這樣的話:你沒吃過肥豬肉,你還沒見過肥豬跑嗎?人家是怎樣辦事的,你就沒看到?你學也學不會?這樣的話雖然聽起來有點難聽,但卻清楚地點明了一個簡明而實用的道理:那就是通過觀察,可以學到很多自己以前不會的東西。
當然,一個人辦事是否周全、細致、圓滑,固然與他的天生素質有一定的關係,但這不是絕對的問題所在,因為有很多東西都是經過後天的學習、培養、鍛煉出來的。
常言說,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工作間,我們身邊能說會道,會辦事的人很多,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所應該注意觀察和學習的。看他們怎樣與領導溝通,看他們怎樣求同事幫忙,看領導怎樣給下屬安排工作,怎樣批評下屬,等等。然後,動動腦筋仔細分析一下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觀察一下這樣做所達到的效果怎樣,成功方麵的,我們應盡量去借鑒、吸收,失敗方麵的,我們盡量去避免、拋棄。
著名美籍華裔舞蹈家孟先生對上海某大酒店的一位門廳服務員,就做過細心的觀察。他第一次到該酒店時,這位服務員對他微笑致意說:您好!歡迎您光臨我們酒店。第二次來店時,這位服務員認出他來,邊行禮邊說:孟先生,歡迎你再次來到我們酒店,我們經理對您有安排,請您跟我上樓。隨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樓。又過了很多天之後,當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大門時,那位服務員脫口、而出:歡迎您又一次光臨。孟先生十分高興地稱讚這位服務員:不呆板,不機械,很有水平!
這位服務員應當受這樣的表揚。他並不是學舌鸚鵡,見到客人時隻會說一聲歡迎光臨,而是能根據實際情境的變化使用不同的客套話,這表現出他對工作的熱愛和對說話藝術的追求。
很明顯,這位服務員的服務方式是值得他的同行們去觀察、學習的。也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說話能力、辦事能力得到提高。
香港著名富豪李嘉誠就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兒子觀察、學習說話藝術及辦事能力。每當有重要的會議、會見重要的客人、處理公司的一些問題時,他總是讓他的兒子在一旁觀察,傾聽,領會。也正因為他對兒子的悉心培養,才使得他的兩個兒子在今天從容地支撐並發展起他的經濟王國。
平日裏,我們觀察、學習別人的機會很多,親自鍛煉的機會也不少。在家裏,來了客人,怎樣招待才讓客人滿意;在單位裏,看客戶是怎樣與領導談判的;在酒店裏宴請客人,看服務員如何招待等等,隻要處處留心,認真觀察、學習,就能提高我們的辦事能力。
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做事時,要虛心向別人請教,以便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辦事能力,為成功辦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幹慮,必有一得。五短必有一長,即使再愚鈍再淺陋的人也自有其可取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容人之短的心量,是否有謙恭好學的態度。荀子之所以能夠成為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他虛心學習、博采百家之長的結果: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荀子曰: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荀子說:不懂就虛心請教,不會就刻苦學習。
荀子提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與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確,虛心請教、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良好的修養和深厚的內涵,而且還能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讓自己受益匪淺,使自己的思想和處事水平不斷地得到提升。
北朝時,孔播門下有位學生名叫李謐,學習十分用功。幾年後,他的學識遠遠超過了老師孔播。孔播不擺老師的架子,虛一心向學生李謐請教問題。一開始,李謐覺得學生教老師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說話總是吞吞吐吐。孔播明白李謐心裏所想的,於是,誠懇地對他說:你要知道,凡是在某一方麵比我懂得多的人,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何況是你呢?這件事傳出後,其他學生也深受感動,還編了一首短歌頌揚孔播老師: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鄭穀是唐朝詩人,自幼十分聰明,七歲就能寫詩。鄭穀有個詩友叫齊己,是個和尚,比鄭穀大,常和鄭穀吟詩唱和,二人感情甚好。有一次,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詩雲: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詩寫成後,齊己吟味再三,自己覺得很不錯,便去找鄭穀品評。鄭穀看後,說隻需改一字才好。齊己問改哪一字?鄭穀微笑著說,詩中的昨夜數枝開,改為一枝開才會見其早呀。齊己聽了十分佩服,連忙下拜,致謝不已。當時的人皆稱鄭穀為一字師。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從小就認真練習書法,一次,他在村旁學書,有一個賣豆腐的從他身邊經過,見了柳公權寫的字便十分刻薄地說:這字寫得像我擔子上的豆腐,既沒骨又沒筋。城裏有個人,用腳寫的字比這還好呢!
柳公權聽了非常不服氣,第二天,就進城找到了賣豆腐所說的那位用腳寫字的人,隻見他用左腳按紙,右腳揮筆,寫時似行雲流水、龍飛鳳舞,的確很出色。柳公權心中十分佩服,立即向他請教寫字秘訣。這人用腳書寫道: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裏。博取眾家長,始稱龍鳳飛。柳公權明白了其中道理,於是照著這個教誨,勤學苦練,終於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居學士,參加了明初許多重大文化活動,主修《元史》,參與了製定明初典章製度的工作,頗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認為是明朝開國大臣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時,家境十分貧苦,但他苦學不輟。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找到書看,所以隻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去借來看。因為沒錢買不起,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拚命地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正是這樣他學到了許多豐富的學識。
有一次,天氣特別寒冷,冰天雪地,北風狂呼,以至於硯台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裏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得無法屈伸,但仍然苦學,不敢有所鬆懈,借來的書堅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書,天色已晚,無奈隻能冒著嚴寒,一路跑著把書還給人家,一點也不敢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因為誠實守信,所以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看。他也因此能夠博覽群書,增長見識,為他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到了20歲,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聖賢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的窮鄉僻壤缺乏名士大師,於是常常不顧疲勞跑到幾百裏以外的地方,找自己同鄉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輩虛心學習。後來,他覺得這樣學習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就到學校裏拜師學習。一個人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從家裏出來,走在深山之中,寒冬的大風,吹得他東倒西歪。數尺深的大雪,把腳上的皮膚都凍裂了,鮮血直流,他也沒有察覺。等到了學館,人幾乎被凍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動彈,學館中的仆人拿著熱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熱,用被子蓋好,很長時間以後,他才有了知覺,暖和過來。
為了求學,宋濂住旅館,一天隻吃兩頓飯,什麼新鮮的蔬菜、美味的魚肉都沒有,生活十分艱辛。和他一起學習的同學們一個個身穿華服,戴著有紅色帽纓、鑲有珠寶的帽子,腰裏別著玉環,左邊佩著寶刀,右側掛著香袋,光彩奪目,但是宋濂認為那不是快樂,絲毫沒有羨慕他們,照樣刻苦學習,因為學習中有許多足以讓他快樂的東西。他根本沒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這種表麵上的苦當回事。
正是因為宋濂的勤奮好學他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的那些同學一個個生活得很快樂,又有幾人名留青史呢?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非常好學,在七十歲那年,他的學生謝時尼在上課時當堂作了一幅名叫《梅雞》的畫,梅花下的公雞畫得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那雞尾巴極富神韻。齊白石欣賞了許久,笑著說:你畫的這張太有味了,能否借我回去臨一張。過了一周後,他又來上課時,誠懇地對謝時尼說:你看我臨得好不好?謝時尼一看臨摹的畫上有齊白石老師的題字,大意是說:你那雞畫得很好,我要永遠把它作樣子,現在我拿臨摹的這張和你交換,不知你肯不肯答應。謝時尼聞聽興奮不已,因為這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後來,謝時尼一直把這張畫珍藏著。
以上這些事例中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勤學好問之人,也無一例外地都是在各自領域中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因為他們虛心求教的心思,都是不拘於何人何時何地的。或許正因為如此,成功才如此眷顧他們。這是一種禮,更是一種成功的必然途徑。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表現了孔子處處謙虛、謹慎,虛心求教的治學精神。俗話說,大海之所以為大,在於不拒細流;高山之所以為高,在其不辭壤土。知識不懼多,學無止境,不懂就問,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求學的捷徑。荀子又提出了不懂就虛心請教,不會就刻苦學習。都是一樣的道理的。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麵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太無知、太虛偽了。對有些知識,不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學無止境,知識無限,誰都不可能做到樣樣通,樣樣精,而隻有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否則,我們若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隻能是貽笑大方,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其實,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是一種嚴謹的學習態度。學習就應該如此,隻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千萬不可不懂裝懂,自欺欺人,到頭來害的還是自己。
信固然信,疑亦是信
荀子曰: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荀子說:信當信的是信,疑當疑的也是信。
相信應該相信的,這固然是信;懷疑應該懷疑的,同樣也是一種信。相信,就去證實;不相信,就去證偽。懷疑不是否定,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思維方法,是麵對所謂的真理或謬誤時應該持有的懷疑態度、實證精神和理性思維方法。
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清張伯行《學規類編》)信信容易,疑疑難。在權威被視為聖人、經典教條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傳統社會,疑疑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懷疑一切也許是不可取的,但一切都不懷疑,則注定隻是庸人。在崇尚權威的中國,懷疑精神顯得尤為可貴。
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進至牧野。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大量奴隸,開赴牧野迎戰。商軍的兵力遠超周軍,但匆忙成軍,士氣和戰力低落,加上奴隸陣前倒戈,商軍大敗。
後來,《逸周書世俘》上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向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