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次,他閱讀了《逸周書世俘》一篇,頗有感慨。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世俘》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世俘》中的這個記載,才說了這段話。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如果讀什麼書時,都照搬課本上的東西,不懂得靈活變通,那麼就像這句話說的,還不如不讀書。然而,結合商紂的曆史戰功和當時的客觀情況(《世俘》稱共18萬人在牧野之戰中陣亡),《世俘》所記載的情況可能比較接近事實。
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舉賢良對策》,見《漢書董仲舒傳》)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後,儒學就成為集權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作為儒家文化和王權社會統治思想的象征,成為統治者推行思想專製的工具,孔子以萬世師表的身份被奉若神明,甚至有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的說法。儒學經典以及孔子的神聖化是對是非價值判斷標準的壟斷,以至於後世成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直到晚明思想家李贄挺身而出、振聾發聵指出,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盲目崇拜都是矮子觀場,隨人說妍,和聲而已(李贄《續焚書》卷二《聖焚小教引》),並以過人的膽識喊出了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嚐有是非(《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後論》)的時代最強音。
在李贄看來,是與非的價值標準具有時代性,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後論》);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判斷是非的自主性和能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於孔子而後足也。(《焚書》卷一《答耿中丞》)他詰問道若必待取足於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焚書》卷一《答耿中丞》)
事實上,李贄對於身為學者的孔子是十分敬佩的,稱頌其為出類拔萃之人,為首出庶物之人,為魯國之儒一人,天下之儒一人,萬世之儒一人也,(《焚書》卷三《何心隱論》)他所抨擊的,是政治偶像化和統治工具化了的孔子。李贄的叛逆思想難以為正宗儒者、尤其是當政者見容,他被視為異端,著作被列為禁書,最後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被詔令嚴拿治罪,自剄於獄中,走完了自己渴望掙脫思想枷鎖、渴望思想自由的鬥士的一生。
唐代的一行和尚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天文學家。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行和尚在天文學上能夠取得卓越的成就,與他從小勤學習、勤思考是分不開的。一行和尚年幼時就讀了很多古代書籍,他對天文和數學的興趣最大,而且善於思考,遇上一些天文、曆法及算術中的疑難問題,總是要尋根問底,弄個明白。
久而久之,一行和尚不但打下了紮實的科學知識的根底,而且培養起了驚人的理解力。有一次,他向當時藏書豐富的著名學者尹崇借了一本西漢大學者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來讀。這本著作涉及很多方麵的科學知識,深奧難懂,尹崇讀了很多年,讀了不知多少遍,都沒有完全讀懂。但是沒有幾天,一行和尚就把它讀完了,把其中的道理也搞清楚了,而且把自己思考所得寫成了一篇題為《義決》的讀書筆記,繪製了一張《太衍玄圖》,向尹崇請教。尹崇不禁為他的驚人理解力、讀書和思考霍切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而驚歎:真是後生可畏啊!因此,一行和尚年紅輕輕,就已名聞長安城。
現代學者胡適曾說自己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杜威教我怎樣思想,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都看作待證的假設。後來胡適用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十個字來概括杜威的思想方法,並由此而倡導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重懷疑,重實證,對中國現代學術思想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是疑的基礎,疑是學的深化,我們要疑,但不是胡亂猜疑,而要切合實際。就像故事中的一行和尚一樣,不僅信書,還會疑,這同樣也是一種信。若是他盡信書不加思考,就不會有後麵的成就。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既富於理想,又必須腳踏實地去奮鬥。我們活著,終日都為尋找打開這些鎖的鑰匙而奔波忙碌。於是,我們需要信與疑的毅力,信與疑的洗禮,信與疑的考驗,隻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信與疑,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會發覺:沒有知識的人常常議論別人無知,有知識的人時時發現自己無知。學習,為求進取;疑問,才有發展。麵對宏觀與微觀世界的擴展,知識和信息的爆炸,我們腦袋這架計算機就必須有一個很好的處理問題和信息的最優程序,不然我們就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法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一位名人說過:傳統文化好比一捆幹草,人們像驢子一樣馱著它走,各人的馱法不同,聰明的人把它們化為養料輕鬆地走向未來,愚蠢的人把它當做祖傳寶貝,永遠是沉重的負擔。希望我們不要把傳統文化當作祖傳寶貝,不要讓它成為我們沉重的負擔。不僅要把它消化吸收,更要把它發揚光大。相信它,更要會提出疑問,這樣才會進步。
持之有據,論之成理
荀子曰: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荀子說:建言立論,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有據,可以驗證。
荀子指出,任何思想、觀點、主張的提出,都必須言之有物、持之有據、論之成理,都必須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而不能強詞奪理或信口開河。
事實上,以事實、經驗為依據,以功效為標準,這也是傳統認識論的特點。苟子之前的墨子就提出了三表法作為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三表即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墨子已初步認識到實際效果是一個檢驗真理的標準。承繼荀子,法家韓非子說得更透徹: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韓非子顯學》)由此他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奸劫弑臣》)的著名觀點。漢代揚雄、王充也都對此有進一步的發揮。揚雄說:君子之言,幽必有驗於明,遠必有驗於近,大必有驗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之謂妄。(《法言問神》)王充道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論衡薄葬》)據此王充駁斥、批判了泛濫一時的天人感應、鬼神迷信思想。王充自述其作《論衡》的目的就是疾虛妄,即以事實為依據,批駁與客觀事實相違背的命題。他說: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論衡知實》)這種精神確是貫穿於《論衡》全書的。
以事實、經驗為依據,也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中國文化當中。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與之相對立的正是虛飾浮誇:修身齊家平天下,凡能實事求是者必興,而虛飾浮誇者鮮有不敗。(《漢書河間獻王傳》)《資治通鑒》卷十八《漢紀十》也稱讚獻王修古好學,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四個字的真正引人注目,是民國時期的事情了。趙天麟任北洋大學校長時,總結了北洋大學的辦學經驗,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字作為校訓,並繪製在國立北洋大學的校旗上。1914年,賓步程出任湖南公立工業學校校長並將學校遷到嶽麓書院,他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陶冶教育學生從客觀事實出發、追求真理。而今,實事求是的匾額依然高高地懸掛在嶽麓書院的講堂上。
賓步程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名氣並不很大,但他所提倡的實事求是的校訓影響卻極為深遠。1918年6月和1919年8月,毛澤東兩次寓居嶽麓書院半學齋,研究社會政治,探討學術和國家前途,實事求是四個字深深銘刻在他腦海裏。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效仿嶽麓書院,手書實事求是四字作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即今中央黨校的校訓。在後來漫長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不斷賦予實事求是以新的內涵,使之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即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他以最通俗的語言告訴我們,知識是無限的,我們了解的隻是很少一部分,我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滿足於已知。
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穀。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已有的知識去搪塞,也可以建議去查閱有關資料,以作思考,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更無損於他的科學家形象。
一位外國人去旁聽一位著名教授的演講。課上他提出自己做的老鼠實驗的結果。此時,一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提出了他的看法,並問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種方法來做,實驗結果將會怎樣?所有的聽眾全都看著這位教授,等著看他如何回答這個他根本就不可能做過的實驗。結果,這位教授不慌不忙、直截了當地說:我沒有做過這個實驗,所以我不知道。
當教授說完我不知道時,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同樣的情況假如發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會完全不同。也許他會絞盡腦汁,說出我想結果是……的話來。
一般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弱點的心理,因此很難開口說不知道。其實,有時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因為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會給人留下誠實的印象,並且敢於當眾說不知道,其勇氣更讓人佩服。這樣,對你所說的其他觀點,人們會認為一定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對你也就會更加信任。反之,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強說知道,自作聰明,欺人自欺,最後隻會貽笑大方。
有個美術評論家總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裝懂。
有一天,他受一位知名人士邀請到家中作客。這位名人家裏來了許多美術界的權威,他們暢所欲言,談笑風生。
一會兒,主人拿來一幅畫像說:這是我剛買來的畢加索的畫,請各位點評一下。
於是,那個不懂裝懂的評論家馬上站起來說:色彩華麗,線條鮮明,果然是畢加索的畫。你剛拿來的時候,我就看出來了。
主人聽完,再仔細看了一下畫說:真抱歉,我剛才介紹錯了,這不是畢加索的畫,而是米開朗琪羅的作品。
什麼?米開朗琪羅的?
頓時,在座的各位名家捧腹大笑。評論家羞得無地自容,恨不得挖條縫鑽進去。
不要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才告訴他的弟子子由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人們時常諷刺那種隻會說Yes的假洋鬼子,這是不懂裝懂的典型形象。而實際上,生活中這種自欺欺人的人太多了。他們充斥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如果隻是讀書求知,那不過是學不到真東西,對別人也不至於有什麼害處。但如果讓這種人從政治國,那可就不是害己的問題了,小則害己害人,大則亡黨亡國。
所以,我們絕不能低估了不懂裝懂的危害,因為它完全可能由一種個人品質而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公害,貽害無窮。必須要持之有據,論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