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一種治學的精神,也是一種鐵棒磨成針、百折不撓的韌勁。做學問、幹事業,貴在目標專一、矢誌不移,最忌三心二意、見異思遷,貴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最忌淺嚐輒止、一曝十寒,否則必然或是半途而廢,或是功敗垂成。
專心致誌,不可朝三暮四
荀子曰: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荀子說:眼睛不能同時看清楚兩種東西,耳朵不能同時聽清楚兩種聲音。
俗話常說的一心不能二用。學習成效與用心程度是成正比的,隻有集中注意力,才能確保知識、信息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孟子就以兩人拜同一圍棋高手為師而學習效果迥異為例,中肯地勸誡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鴣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學習知識如此,道德修養同樣也是這樣:專心才能致誌,寧靜方可致遠。
人的大腦活動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即在同一瞬間大腦活動的神經中樞活動中心隻能將注意集中在某一方向。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大腦神經係統中存在一個瓶頸區,正是這一特殊區域阻礙了人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一旦同時處理兩項任務,哪怕是非常簡單的任務,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都會嚴重下降,這在神經科學中稱作雙任務幹擾。這為人不能同時有效地做兩件事提供了科學依據。
荀子論述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有兩點特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強調一個積字,二是強調一個一字。所謂積就是說要鍥而不舍,長期積累。所謂一就是要用心專一、專心致誌。
荀子講學習還強調一個一字,就是要專一、專注。這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不要浮躁,不要三心二意。關於這一點孟子也有同樣的意思。《孟子告子上》有個著名的弈秋誨二人學弈的寓言,也是講學習要專心致誌。另一層意思是說學習的內容要專一,不要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勸學》篇說鼠石鼠五技而窮,鼠石鼠(螻蛄)有五種技能,為什麼還窮呢?唐代楊驚的注釋說:它會飛卻飛不上屋頂,會爬卻爬不到樹頂,會遊泳卻不能渡河,會挖洞卻藏不住自己的身體,會跑卻沒有人跑得快。看起來什麼都會一點,但沒有一樣管用,最終還是不能保護自己,所以陷於困窘。就好像一個人學了很多東西,但都是業餘水平,沒有一項很專業,因此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雖然我們現在提倡全麵發展,但最好還是一專多能,有一個主攻方向。這或許也是我們可以從荀子學習理論中得到的一點啟示。
一個人一生隻專注於一件事,是事業成功的黃金法則。當一個人傾注全部心血於某一個點時,他極有可能碩果累累,大有成就。正如當太陽光反射在凹麵鏡時,所有熱都會凝聚於一點,這一點的能量將達到最高,以至於可以燃起輝煌的火焰。
在荷蘭,有一個初中剛畢業的年輕人,來到一個小鎮,找到了一份替鎮政府看大門的工作。也許是工作太輕閑,他又太年輕,他得打發時間。他選擇了又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的工作作為業餘愛好。就這樣,他磨呀磨,一磨就磨了60年。他是那麼專注和細致,那麼鍥而不舍,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的都要高。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當時科技界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從此,他聲名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親自到小鎮拜會了他。
創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活了90歲的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他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塊玻璃片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認認真真地致力於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終於他在他的細節裏看到了屬於他的上帝。
惟有聚精會神地專注於一件事情,專心致誌地去努力,才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在《勸學》中,荀子分別從求學與做事的角度說明了這一點:
1.求學需要專心致誌
荀子曰: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沒有專心致誌的思想,就不能洞明事理。
在荀子看來,求學需要專心致誌,不能分心過多,否則再怎麼勤奮學習也不可能學好。
然而,生活中就是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今天學習書法,明天學習音樂,一會兒覺得哲學智慧高深,一會兒又覺得數學思路明晰。然而,在每一種學問上都如蜻蜓點水,淺嚐輒止。樣樣都知道一點,卻又都知之不深。看似知識淵博,其實術業不專,學問不精,絲毫不值得恭維。
讀書學習,追求博學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注意學一門要精一門,專心致誌,才能探究到深刻精妙的境界。,
(2)做事需要專心致誌
荀子曰:無恬恬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埋頭苦幹的精神,就沒有顯赫的功績。
在荀子看來,做事的道理與求學的道理相同,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心致誌。
然而,有些人卻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不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卻關心著別人的成功,不量體裁衣,卻人雲亦雲,今天做點兒這個,明天幹點兒那個,到頭來,隻能一事無成。
荀子提醒我們,不必為自己沒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華而煩惱,因為,你隻要執著於一個目標,專心致誌地前行,也一樣會取得成功。
其實,世界上許多成大事者都是一些資質平平的人,而不是才智超群、多才多藝的人。因為,那些看似愚鈍的人有一種頑強的毅力;有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如磐石的決心;有一種不受任何誘惑,不偏離自己既定目標的專注力。正是這種專心致誌的精神使平庸者最終獲得成功,而所謂的聰明人恰恰缺乏這種專心致誌的精神而最終導致失敗。
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得更好,總會有不尋常的收獲。
一個人沒有學曆,沒有工作經驗,但隻要有一項特長,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擁有其他人不能獲得的東西。
有時候,一個人自詡有多種技能,但由於蜻蜒點水,鑽研不透,反而不如擁有一項專長的人受青睞。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盡力把它做到無可挑剔,我們可能比技能雖多但無專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實際上,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資源有限,能力有限,想要樣樣都精,門門都通,決不可能辦到。如果想在某一方麵做出什麼成就,就一定要牢記荀子的教誨——專心致誌,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不管做什麼事情,沒有堅定的信仰,朝三暮四,變化無常,其結果隻能是一事無成、徒勞無功。
遠離浮躁,萬事可成
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說:螃蟹有六隻腳和兩個大鉗子,可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沒有可安身之處,這是因為它浮躁而不專心的緣故。
浮躁,即心浮氣躁,是踏實、沉靜的反麵。遠離浮躁,就是要心無旁騖,專心致誌。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定方針、策略,穩步前進。所以,任何一位試圖成大事的人都要扼製住浮躁的心態,隻有遠離浮躁的人,才能夠成大事。
古語雲:浮躁一分,到處便遭悔恨;誘惑二字,從來誤盡英雄。可見,浮躁之氣的確害人不淺。古往今來,受浮躁之氣毒害的人數不勝數。這些人何以會和浮躁之氣糾纏不清呢?關鍵在於他們的意誌薄弱,禁不住外界的誘惑。在當今這個社會中,能誘惑人的東西太多了,名利、錢財、美色、權勢……人一旦把持不住自己,浮躁就會取代冷靜,衝動則取代理性,當人們急急忙忙向這些誘人的東西伸出手去的時候,卻因為無福消受或是因為心太急,反而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荀子在《勸學》中說: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但卻能鑽入地裏吃泥土,鑽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喝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隻腳和兩個大鉗子,可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沒有安身之處,這是因為它浮躁而不專心的緣故。
在荀子看來,人若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做事,將一事無成。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的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遭受失敗。因此,必須遠離浮躁。
慧能是一個小和尚,師傅讓他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飄落。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慧能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方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一個師兄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慧能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慧能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慧能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是落葉滿地。
師傅走了過來,對慧能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功,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慧能終於明白:凡事不能心浮氣躁,惟有腳踏實地才能把事情做好,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無論辦什麼事都不可能毫不費力地成功,急於求成,隻能是害了自己。遠離浮躁確實不易。需要有頑強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但隻要有決心、有信心就一定能夠做到。
一個年輕人在逛集市的時候,看見一位老人擺了一個撈魚的攤子。他向有意者提供漁網,撈起來的魚歸撈魚人所有。這個年輕人—時童心大發,蹲下去撈起魚來。他一連撈破了三張網,一條小魚也未撈到。見老人眯著眼看自己,心中似乎在暗自竊笑,他便不耐煩地說:老人家,你這網做得太薄了,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麼撈得起來呢?老人回答說:年輕人,看你也是念過書的人,怎麼也不懂呢?當你心生貪念想撈起你認為最美的魚時,你打量過你手中所握的漁網是否真有那能耐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是要懂得了解你自己呀!
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太薄,根本撈不起魚。
年輕人,你還不懂得撈魚的哲學吧!這和眾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金錢都是一樣的。當你沉迷於眼前目標之際,你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嗎?
追求超出自己實力的目標,將自己定位過高,這是很多人的通病,也是人心浮躁的一種表現。再看看那些在各個領域的成功者,在他們身上很難找到浮躁之氣,也很難發現他們會給自己製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他們在行動之前,總會對自己的實力做一番細心衡量,覺得有把握後,才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正因為此,成功也往往如期光顧。
遠離浮躁,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好高騖遠
好高騖遠,指那種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或過遠目標的心態。好高騖遠者總是盯著很多很遠的目標,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最終空懷夢想,一無所成。一個人能力有大小,要根據能力大小去做事,確定目標,確立誌向。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那麼自己就該實事求是,確定合適的發展方向。否則,一味追求高遠,不考慮可行性,就永遠也不可能成功。
2.不必心煩意亂
無論做什麼事情,心煩意亂之下是難以有所作為的。為了不煩,我們還得耐煩一些,靜下心來,正確地認識自己,冷靜地把握時機,以長遠的目光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
3.腳踏實地
當目標確定以後,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惟有腳踏實地,才能做好每一件事,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4.將浮躁變為渴望
如果能把浮躁的心態稍稍收斂,使它變成一種渴望,一種對成功的渴望,那麼,這種渴望將非常有用,它將帶你走向成功。
荀子提醒我們,要想有所成就,必須遠離浮躁。應當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規律、一定的步驟,欲速則不達。遠離浮躁就是要踏實、謙遜、沉著。
荀子經常彈琴,以此來修身養性、遠離浮躁。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說的就是如果我們能安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情,就沒有做不好的。我們做事情很多時候都是半途而廢,在開始的時候是一腔熱血,然後是熱情消退,最後完全放棄。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放棄呢?是浮躁的心理,是急於求成、不願麵對困難的浮躁心理。我們總是在想著事情的最後成果,急於看到我們所作的工作的成果,而這些卻不是一天兩天能看得出來的,所以我們就覺得這些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於是選擇了放棄。
事實上,當你控製了浮躁,你才會吃得了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耐心與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才會製定一個接一個的小目標,然後堅持著一個接一個地達到它,最終走向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