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韜光養晦,堅韌不懈

荀子曰: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荀子說:你怎麼知道此時困窘的我將來不會得誌於世呢?

儒家積極入世、百折不撓的精神在其創始人孔子和孟子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孔子稱: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先進》)天生德於予,桓魑其如予何?(《論語述而》)孟子慨然道: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醜下》充滿著責任感、使命感,而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則洋溢著樂觀與自信。

孔子藏器於身、藏誌於懷,其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的豪邁最終化為了被奉為至聖先師的現實,其孜孜不倦、百折不撓的追求以兩千年儒術獨尊的方式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確定目標,韜光養晦

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倘若現在時機還不成熟,顯露銳氣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那就應該收斂銳氣,練好韜光養晦的功夫。

所謂韜晦,就是在時機不成熟時,有效地把自己的實力和意圖隱藏起來,等待機會。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運用韜晦待機之計克敵製勝的例子。其中,三國時的劉備就是典型的一個。

麥克唐納快餐館的董事長克羅克沒讀完中學就出來做工,以維持生存。後來,他在一家工廠當上了推銷員,生活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他在推銷產品過程中結交了許多朋友,積累了大量有關經營管理方麵的寶貴經驗。後來,他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

通過市場調查,克羅克發現當時美國的餐飲業已遠遠不能滿足已變化了的時代要求,急需改革,以適應億萬美國人的快餐需求。但是,克羅克麵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對於一貧如洗的克羅克來說,自己開辦餐館根本就不可能。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做推銷員工作時,曾認識了開餐館的麥克唐納兄弟,自己可以到他們的餐館中學習經驗,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克羅克找到麥氏兄弟,講述自己目前的窘境,懇請麥氏兄弟幫忙,最後博得了對方的同情,答應他留在餐館做工。

克羅克深知這兩位老板的心理特點,為了盡早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又主動提出在當店員期間兼做原來的推銷工作,並把推銷收入的5%讓利給老板。

為了取得老板的信任,克羅克工作異常勤奮,起早貪黑,任勞任怨。他曾多次建議麥氏兄弟改善營業環境,以吸引更多的顧客;並提出配製份飯、輕便包裝、送飯上門等一係列經營方法,擴大業務範圍,增加服務種類,獲取更多的營業收入;還建議在店堂裏安裝音響設備,使顧客更加舒適地用餐;他還大力改善食品衛生,狠抓飲食質量,以維護服務信譽;認真挑選店堂服務員,盡量雇傭動作敏捷、服務周到的年輕美貌姑娘當前方服務員,而那些牙齒不整潔、相貌平常的人則安排到後方工作,做到人盡其才,確保服務質量,更好地招待顧客。克羅克為店裏招徠了不少顧客,老板對他更是言聽計從。餐館名義上仍是麥氏兄弟的,但實際上餐館的經營管理、決策權完全掌握在克羅克的手中。

不知不覺,克羅克已在店裏幹了六個年頭。時機終於成熟了,他通過各種途徑籌集到了一大筆貸款,然後跟麥氏兄弟攤牌,最終克羅克以270萬美元的現金,買下麥氏餐館,由他獨自經營。克羅克入主快餐館後,經營、管理更加出色,很快就以嶄新的麵貌享譽全美,經過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總資產已達42億美元,成為國際十大知名餐館之一。

永不服輸,堅韌不懈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成功,是一個最能說明堅持就是成功的實例了。我們先來看看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成功曆程吧!

1816年,他的一家不幸被趕出了居住的地方,他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1818年,生活還不穩定的他承受了失去母親的痛苦。

1831年,林肯十多萬的積蓄化為泡影,他經商失敗了。

1832年,在經商失敗後他競選州議員,這次他又遭受了打擊。這時的他不但丟了工作,還背負了一定的債務。

1833年,林肯又向朋友借了一部分錢經商,這次的經商未到一年就破產了,這次的破產使林肯背負了用17年才還清的債務。

1834年,林肯成功了一次,他競選州議員幸運地成功了。

1835年,林肯的愛情得到了肯定,在他即將和愛人結婚時,愛人卻離他而去,愛人的死讓林肯傷透了心。一年後,他因為傷心過度精神完全崩潰,在病床上呆了6個月才得以康複。

1838年,身體康複的林肯競爭州議員的發言人,但由於他剛剛康複所以被拒絕了。

1840年,通過不斷的競爭,他成為州議員候選人,可是他仍遭挫敗。

1843年,他鼓起勇氣參加全國大選,由於支持者太少,他落選了。

1946年,再一次的大選,幸運女神降臨到他的頭上,他當選了。

1848年,想獲取國會議員的連任,但沒有得到認可。

1854年,競爭美國參議員,他還是被無情地擋在了門外。

1856年,他競選美國副總統,得到了不到100張的投票。

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已經年近60的他又失敗了。

1860年,已經60歲的他當選為美國總統。這次他獲得了最大的成功,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美滿的成功。

麵對自己的多次失敗,林肯總統隻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失敗隻不過是滑了一跤,並不是死掉爬不起來了。

林肯總統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從不放棄、持之以恒的精神。八次選舉次次失敗,兩次經商也失敗,在愛人死後甚至精神崩潰的經曆都沒有打倒林肯。在許多對候,他本可以放棄,但是他沒有放棄,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林肯總統的例子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隻有擁有永不屈服、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獲取成功,因為永不屈服、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基礎。

永不屈服、百折不撓的精神塑造了林肯總統堅韌的生命,讓他取得了成功。現在的年輕人,都身懷學識,他們具備了成就事業的各方麵的能力,可最後他們仍然不能有所成就,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少了堅持的恒心。在遭受到一些小困難與挫折時立刻退縮、停止不前,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取得成功呢?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堅定不移的精神;二是忍耐。隻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才會在失敗以後再站起來。

有耐心的人,無往而不利。這是富蘭克林說的。塑造堅韌的生命需要特別的勇氣,需要對理想和目標的努力追求,同樣需要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

是的,正如荀子所說:你怎麼知道此時困窘的我將來不會得誌於世呢?正是告誡我們,現在的困窘並不代表以後不得誌。隻要我們有明確的目標,有堅韌不懈的精神,暫時的困窘隻不過是韜光養晦罷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

荀子曰: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誌不廣。

荀子說:處境不窘迫的人往往不能高瞻遠矚,沒經過失敗挫折的人往往誌向狹小。

諸葛亮的《誡子書》可作為本句最好的詮釋,茲錄《誡子書》全詩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有成功就有失敗,有失敗也同樣會有成功。成功與失敗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沒有失敗過的成功者,不一定能守得住現有的成就。而一個失敗過的成功者,他定能守住自己現有的事業。

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也隻有那些具有積極心態、意誌堅強、自信主動的人才能真正地領悟。

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同的挫折,我們不可能避免這些挫折的纏繞,因為我們始終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前進的方向。有越高的追求目標,受到的挫折壓力也就越大,這是成功者們都經曆過的,也是我們所要麵對的。

挫折對於那些消極的人來說是滅頂之災,而對於那些領悟了失敗是成功之母所包含的意義的人來說,挫折隻會把他們鍛煉得更加成熟而堅強。

一位成功者充滿自信地說過:失敗意味著三種情況,一是我們選擇的路不通;二是某種原因的阻礙,隻是我們還沒找到;三是差一點兒堅持。是啊,失敗並不是死亡,失敗與成功隻是相隔一線。即使當前失敗了,隻要有再來一次的勇氣,獲得成功並不是難事。

沒有經過痛苦與磨難的人,他的人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幸福之人不曾經曆過挫折與困難,也沒有任何一個成功者的偉大成就不經曆過失敗與磨難。翻開那些偉大成功者的曆史,就可以見證他們經過了多少風吹雨打,吃過了多少酸、苦、辣。

未曾有過失敗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因為隻有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才能積累起獲取成功的經驗。所以失敗是通往成功路上必須經曆的一道坎,跨過這道坎成功就會到來。丘吉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被克服的困難就是勝利的契機。的確,偉大的成功都是在無數次的失敗以後才得到的。

這是個成功者的故事,也是一個失敗過18次的故事。莎莉拉菲爾是美國著名的廣播員,在她30年的廣播職業生涯中,她被辭退過18次,可是18次的失敗換來了她更大的成就。

每一次的失敗莎莉都會鼓起勇氣,再一次把自己放眼於最高處,確立比上次更大的目標。正因為她的這種折不斷、壓不彎的意誌,讓她獲得了兩次重要主持人獎項。莎莉這樣講述自己的失敗經曆:我曾經被辭退過18次,在這18次辭退中,我曾想過退出,但我堅持走了過來,我反而讓它們成為鞭策我勇往直前的一種動力。

天下哪有不勞而獲的?如果能利用種種挫折與失敗,來促使你更上一層樓,那麼一定可以實現你的理想。看過世上那些偉人經曆的人一定會知道,他們的功業彪炳史冊,但都經受過一連串的無情打擊。隻是因為他們都堅持到底,才終於取得輝煌成果。

失敗是為了下一個成功。這是拿破侖說的話。成功固然重要,但是失敗的經曆也同樣重要。隻有在失敗之中才能找到獲取成功的經驗。每個經曆過失敗的人都把失敗的經驗總結再總結。失敗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知道了如何讓未來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有一部分失敗者,他們對自己的失敗總是懷痛在心,看到相似的人或事時,他們會想起那段不快樂的事;有人提起時,總是會令他們無法克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又一次掉人深淵,讓那些失敗的痛苦一直消磨著自己的意誌。

失敗往往有喚醒睡獅、激發人潛能的力量,引導人走上成功的道路。愛迪生說過:我喜歡成功的感覺,但是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對於我來說成功與失敗都具有同樣的價值,隻是它們的取向不一樣。隻有在我失敗以後,我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這是他在許多次失敗以後總結出的一條寶貴經驗。從他的話中,我們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隻有不害怕失敗,深知失敗意味著什麼,才有可能獲取成功。字塔的塔尖。成功之路有千萬條,而勤奮、思考、鑽研是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醫學家李時珍,不僅救死扶傷,還花了一生的心血寫了一本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但在這成功的喜悅下,有誰能想到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他不畏嚴寒酷暑,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采集了許多從未使用過的稀少藥材。有一次,李時珍從古書上讀到:大豆可以解毒。於是,為了消除疑問,他先給小狗吃了毒藥,再給它吃大豆解毒,可結果小狗還是死了。李時珍決定親身試驗,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家人都十分為他擔心,勸他不要冒險,可李時珍毫不畏懼,毅然吞毒,待毒性發作後,讓家人給他吃大豆解毒。經過多次試驗和反複的鑽研,終於發現,大豆確實可以解毒,但是必須加上甘草,解毒效果才能發揮出來。

每個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走一些彎路,都要為成功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失敗。成功的人也會失敗,但他們之所以是成功者,就在於他們失敗後不是為失敗而哭泣流淚,而是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並從失敗中站起來,發憤上進,終究取得成功。

失敗,是人生路上的障礙,是人生深奧的一門科學:它可把弱者的精神摧垮,把弱者的脊梁壓彎;但也可使強者的靈魂再生,使強者的事業走向頂峰。

荀子曰: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誌不廣。當我們遭受失敗後,一位地自責、抱怨或者偃旗息鼓甚至自暴自棄,都是不可取的。其實,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不經曆風雨是不可能見到彩虹的。所以說,失敗應該是成功的母親,隻有積累了一個一個的失敗磚石,才能壘成成功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