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每個人心裏都應該有這樣一個原則:不要因為現在的失去而放棄,無論現在得到的薪水是多少,都要明白,薪水隻是你工作中所獲取的一小部分。隻有在工作中獲取的知識、經驗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荀子說: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麵,還要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危害。這句話我們要認真思考,遇到事情方可知道該如何應對。

福事則和,禍事則靜

荀子曰: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

荀子說:有喜事時平和地對待,有災禍時冷靜地處理。

荀子曰:敬戒無忌。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意思是說,要嚴肅謹慎毫不懈怠。有時慶賀的人還在堂上,吊喪的人已經在門前了,禍患往往與幸福相臨,人們有時甚至還不知道禍福產生的原因。

福與禍是事物的兩個方麵,是不可分割的。福也好,禍也罷,有時就發生在瞬間,福禍的對立和轉化也往往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就會受到福禍的捉弄。

比如說,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常會變得撲朔迷離,讓人茫然失措、誠惶誠恐或是迷失方向,而在很多時候又會出現峰回路轉。當你正躊躇滿誌、洋洋得意時,卻突然遭遇一盆冷水,澆得你失魂落魄;當你正在低迷徘徊或是沮喪消沉時,卻突然柳暗花明意外獲得成功,讓你欣喜若狂。

人生處在順境和得意時,最容易張揚。張揚是許多沒有遠見的人的共性,他們本來就沒有大誌向也沒有大目標,隻是在一種虛榮心的驅使下向前奔跑,目的隻是想博得眾人的喝彩。所以眾人的掌聲一響便認為達到了人生目標,便想躺在掌聲中生活,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必再奔跑,可以昂頭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得勢的時候要不時地提醒自己福兮禍之所伏,慎言慎行,寬容禮讓,才能保持其成功長盛不衰,即便從順境陷入逆境,也能做到不驚不詫,應付自如。

張揚也可以說是一種誤解,一種把暫時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誤解,一種把暫時的失意當成永久失意的誤解。低調的人明白,這個世上永遠沒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暫時的、相對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情。

太張揚的人,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有了一點點的得意便以為人生的榮耀不過如此。這些人中也有許多有才華的人、有實力的人和有發展前途的人,如果這些人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人,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可他們卻往往因為目光短淺而在張揚中夭折。

荀子福禍相依的理論,包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睿智的荀子是在提醒我們,在遭受禍患時,不為禍患所嚇倒,要有戰勝禍患的信心;在享受幸福時,也需小心謹慎,不為幸福所迷惑,始終如一地按照做人做事的準則去行事。

朱元璋一生多次麵臨危機,越是危機時刻越能顯出他的冷靜和機智。能有機謀首先要膽大心細,在突發事件麵前不慌亂,在短時間內分清利害,找準最正確的路徑,而不是慌不擇路,勇而無謀。

這就是朱元璋雲遊四海時不斷感悟出來的成就一番事業的經驗,這裏有件事足以看出朱元璋的足智多謀。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郭子興、彭大、趙均用等矛盾重重,為了爭權奪利,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聰明的朱元璋準確地判斷時局,認定再與這樣的人糾纏在一起,不會有什麼出路,更無前途可言,遲早還可能成為犧牲品,他決定尋機獨立發展,自立一片天地。這時,正好定遠張家堡驢牌寨有3000兵馬,孤立無援,想來投奔起義軍,朱元璋就自告奮勇,帶領一隊人馬求見這個驢牌寨的寨主。剛走到定遠界,忽然間,驢牌寨營中擺列出軍陣,殺氣騰騰。見是寡不敵眾之勢,朱元璋的隨從嚇得膽戰心驚,幾個部卒十分恐慌,打算掉頭逃跑。

朱元璋一聲喝住了他們,說道:彼眾我寡,你能跑到哪兒去?隻要撒馬過來,哪個也逃不掉。你們不要怕,都隨我前去,各等命令,見機行事。幾個人才鎮靜下來。這時營中走出兩個將領,朱元璋高坐馬上,威風凜凜,毫無畏懼,也無屈從之態。將領問話,

朱元璋並沒有親口應答,而是命人回答說:從濠州來,與你們主帥議事!看罷陣勢,兩個將領知道這夥人非同一般,便返回去。

一會兒,出來請他們進寨。朱元璋對寨帥說:郭元帥聽說將軍糧餉艱難,別人想趁火打劫,特派我來相告:能相從則一起到濠州同聚,不然,請暫時移兵回避一下,免得遭人暗算。朱元璋一席話不卑不亢,既有警告又有關心,打動了寨帥的心,他本來也是想投靠的,隻是放不下架子罷了,這回有人給了台階下,此時不下更待何時?他決定準備一下就前往濠州。見事已畢,朱元璋就回到濠州。但三天後,有人報告說,那寨帥反悔了,正向別處轉移。朱元璋急率300步騎趕到,對寨帥說:郭元帥派我帶來300人馬助你一臂之力。寨帥將信將疑,防備愈嚴。

朱元璋見此情狀,想到已非言語所能打動,便決定以計襲取。

他讓一個兵士向寨帥報告說,寨中有人殺傷了朱總管的人,朱總管請寨帥去驗看現場。待寨帥趕到,朱元璋的兵一下將他圍住。朱元璋再次要他立即下定決心,寨帥成了俘虜,也就隻能順水推舟,驢牌寨營盤被一把火燒毀。經過改編,這3000兵馬就隸屬於朱元璋的麾下。

福禍相依蘊涵了物極必反的哲理。物極必反是指事物發展到極至時,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1.從福到禍

人在得意忘形之際,往往看不見近身的災難。的確,生活就是這樣,當它一臉和氣地對你時,你往往覺得事事都順,一筆可觀的款項揣進腰包的感覺,就像是喝了蜜一樣,透心的甜。隨之你可能就忘乎所以了,殊不知,張狂過後該是怎樣的結局?!要知道福的負麵就是禍,過於張狂了,禍也許就會隨之而至,那時,你是否能夠經得起這福去禍至的壓力呢?

淡化利欲是應對不測的萬全之策。凡事看淡些,看輕些,別貪一時之歡。好事降臨時要記住居安思危的道理,淡泊利欲的誘惑才是處世的自然之理。要做到淡泊,睿智,以平常心待之,這樣,當不幸降臨時,你才能應對自如,才不會被突然降臨的不幸壓倒。

2.從禍到福

常在河邊走,怎會不濕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意外的打擊或失敗。考驗一個人真正的品格和能力,就是看他如何麵對失意的日子。如果他放大不愉快,那麼他將度日如年,舉步維艱;如果他藐視困難,積極應對,則很快走出困境。

因此,麵對禍最重要的是態度:摒棄對於造成禍之根源和責任的糾纏,直麵禍患,積極應對,妥善處理,或許我們可以因禍得福,因為危機往往是危險在前,機遇隨後。

遇到突發事件時,一定要保持鎮定,既不能慌亂,也不能頭腦過熱,要有機謀還要隨機應變,不能固守一點堅持到底。在成大事者眼裏,長遠利益比眼前利益更重要。如果固守於眼前利益不放,就有可能輸得更慘。因此,成大事者明白:福事則和,禍事則靜。

禍患皆源於細微

荀子曰: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荀子說:禍患產生的地方,往往是細微之處。

古人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在一個成功者的背後,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那些小細節,完善了小細節,才能做成大事情。有時,我們常埋怨禍患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從未想過為什麼會如此。

一切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發展而來,都有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的過程。因此,不能對小事情有所疏忽,應該慎對微小的變化。

荀子在《大略》中進一步說道: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災禍產生的地方,往往是細微之處。所以,君子要及早地消除它產生的原因。

在荀子看來,要想遠離災禍,就必須做到防微杜漸。

涓涓細流可以穿透岩石,參天大樹是由嫩芽小樹逐漸長成。人們常因忽略微小的細節,而造成禍患。如果從小的方麵著手,在禍患還在萌芽時注意防止並消除它,就能夠安定,情況就會好轉。

概括而言,荀子所說的防微杜漸表達了兩層含義:其一是防止對微小的忽略,其二是杜絕在漸漸中演變。微即細小,就像螻蟻洞穴很小,一般不引人注意。但是,蟻穴的危害卻極大。在河水上漲時,因蟻歲會發生管湧,堤堰內部被淘空而發生潰決事故。漸即慢慢地,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種過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別人察覺。但漸是一種足以致命的慢性病,初始階段並無疼痛,但等達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已病人膏肓,回天乏術,後悔晚矣!

《史記扁鵲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扁鵲,戰國時勃海郡鄭地人,原名秦越人。扁鵲一詞原本為古代傳說中能為人解除病痛的一種鳥,秦越人醫術高超,百姓敬他為神醫,便稱他為扁鵲,漸漸地,就把這個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鵲雲遊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醫術十分全麵,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人很尊重婦女,他便做了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裏的人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越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裏做了兒科大夫。無論在哪裏,他都因高超的醫術深受人們的歡迎。

有一次,扁鵲來到了齊國,蔡桓公知道他名聲很大,便宴請扁鵲。

扁鵲見到蔡桓公後,說:大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蔡桓公不相信,而且很不高興。

五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蔡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