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五天,扁鵲又見到蔡桓公時說:大王的病已到了腸胃,不治會更重。蔡桓公十分生氣,轉頭便走。
五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蔡桓公,就趕快避開了。蔡桓公十分納悶,便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時,借助火劑湯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醫治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
果然,五天後,蔡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扁鵲已經離開了齊國。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應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於萌芽之中。否則。當問題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隻能追悔奠及。
工作中任何一個細節出了差錯,都會事關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件細小的事情所產生的後果都會被不斷擴大,它們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小郭是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入一家省極機關。
他胸中豪情萬丈,一心隻想鵬程萬裏。
不料上班後才發現,每日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麼成果,心便漸漸地冷了下來。
一次單位開會,部門同仁徹夜準備文件。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訂和封套。
處長再三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別到時弄得措手不及。
他聽了更是不快,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還用得著這樣囑咐,根本沒理會。
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隻在旁邊看報紙。
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裏。他開始一件件裝訂,沒想到隻訂了十幾份,訂書機喀地一響,訂書訂用完了。
他漫不經心地抽開裝訂書訂的紙盒,腦中轟地一聲——裏麵是空的。
立刻發動所有人翻箱倒櫃,不知怎的,平時滿眼皆是的小東西,現在竟連一根都找不到。
那時已是深夜11點半,文件必須在次日8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
處長咆哮道:不是叫你做好準備的嗎?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
他低頭無言以對,臉上卻像挨了一掌。
幾經周折,他在淩晨4點找到一家通宵服務的商務中心,終於趕在開會之前,對同事們微笑著,將文件整齊漂亮地發到代表手中。
沒人知道。他已是徹夜未眠。事後,他灰頭土臉地等著訓斥,沒想到平時嚴厲得不近人情的處長。卻隻說了一句:記住,工作麵前,人人平等。
那句話是小郭一生受用不盡的一句話,讓他深刻地領悟到:用十分的準備迎接三分的工作並非浪費。而以三分的態度來麵對十分的工作,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惡果。是的,千裏馬失足,往往不是在崇山峻嶺,而是在柔軟青草地。
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情,不知如何處理。這時候我們開始埋怨自己倒黴。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細節問題。做事注重細節才能成功,導致人生失敗大都在細微之處。有時應對事情不是主要的,而是應該鍛煉自己注意細節的習慣。平時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事情來了也就容易應對了,最起碼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吃一塹才能長一智。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禍亂皆根源於被忽略的細微之處,因此,必須做到防微杜漸。防微杜漸不易做到,但隻要保持謹慎,正如《易經》所說:君子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那麼,即使在厄難中也能自保無虞。物至而應沒有什麼訣竅,有了這種意識,禍患就不會來了。做大事更是如此,如果忽視細節,就會踏入失敗的深淵;如果把握住細節,成功就會降臨。
把握時機,見機而作
荀子曰:造父者,天下之善禦者也,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
荀子說:造父是天下最善於駕車的人,但若沒有馬則無以顯示其出眾的才能。
時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很獨特的觀念,強調把握時機,見機而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善射如後羿者,離開了良弓,其射藝也無處施展,天下誰人又能識後羿呢?可見,若既無天時,又無地利,一個人縱然有百種本事、萬般能耐,怕也隻能徒然歎息英雄無用武之地。由此,曆史上留下了無數文人喟歎欲濟無舟楫、抒發懷才不遇情懷的感遇詩篇,如秦韜玉的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張九齡的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岑參的四時常作青黛色,可憐杜花不相識,等等。其中最令人慨歎的是空懷一身武藝卻隻能借詞抒懷的辛棄疾,他夢寐以求建功立業,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醒來自憐可憐白發生!還有至死不忘報國的陸遊: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壯誌未酬身先死,他諄諄叮囑兒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好的射手要有良弓,好的騎士要有良馬,給有才者施展抱負的天地,給有能者創造施展才華的條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能既無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憾,也無用武之地無英雄之困。
在《不苟》篇中,荀子指出君子以義屈信變應,這裏荀子又強調與時遷徙,與世偃仰,認為隨世而遷、與時俱進是聖人的特點。
當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不是像牆頭草一樣隨風倒,更不意味著人就可以自暴自棄,甚至同流合汙、為虎作倀,遷徙、偃仰是以義為原則的,是以堅持原則為前提的。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賢土奔走列國,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但與此同時,道卻是土人出處仕隱的原則和標準:
《論語泰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論語憲問》: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
因而,對君子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修身養性、守死善道(《論語泰伯》),養精蓄銳,待時而動,如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白居易在給友人的信中也語重心長地寫道: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誌在兼濟,行在獨善。(《白居易與元九書》)
機遇是一個美麗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來到你身邊的時候總是悄然來臨,以致你有時可能並未覺察到她的降臨。因此,你若稍不留心她就將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樣地扼腕歎息,她卻從此杳無音訊,一去不再複回。
成大事的人之所以能夠抓住成功的機遇,完全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處處都很留心,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能迅速做出反應,從而把機遇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捕捉機遇一定要處處留心,獨具慧眼。其實隻要你仔細留心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小事當中都可能蘊藏著相當的機會。有雄心成大事的人絕不會放過每一件小事。他們對什麼事情都極其敏感,能夠從許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發現很多成功的機遇。
有一次,日本索尼公司名譽董事長井深大到理發店去理發,他一邊理發一邊看電視,由於他躺在理發椅上,所以他看到的電視圖像隻能是反的。就在這時,他突然靈機一動。心想:如果能製造出反畫麵的電視機,那麼,即使躺著也能從鏡子裏看到正常畫麵的電視節目。有了這些想法,他回到索尼公司之後就組織力量研製和生產了反畫麵的電視機,並把自己研製出來的電視機投放到市場上去銷售。果然這種電視機受到了理發店、醫院等許多特殊用戶的普遍歡迎,因而取得了成功。這則事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隻要你能夠處處留心,那麼就有很多的機會在向你招手。
處處留心皆機遇,要做生活當中的有心人是因為機會往往來得都很突然或者很偶然。因此,隻有留心、用心的人才有可能在機會來臨的一瞬間捕捉到它。比如說世界上第一個防火警鈴就是在實驗室的一次實驗中偶然發明的。第一個防火警鈴的發明者杜妥波爾索當時正在試驗一個控製靜電的電子儀器,忽然他注意到他身邊的一個技師所抽的香煙把儀器的馬表弄壞了。開始時,杜妥波爾索的第一反應是非常懊惱,因為馬表壞了必須中止實驗,重新再裝上一個馬表。但他很快地就想到,馬表對香煙的反應可能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訊。這個隻是一瞬間發生的看似很不起眼的偶然事件,就促使杜妥波爾索發明了第一個防火報警警鈴,在消防領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審時度勢,相機行事,靈活應變,也是經濟活動中的一種重要策略。19世紀中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金礦,消息傳開,掀起了一股淘金熱。一個17歲的農夫亞默爾也準備去碰碰運氣。找金子的地方是荒無人煙的小山穀,氣候幹燥,水源奇缺,人們苦於沒有水喝。許多人一麵找金子,一麵抱怨:誰要是讓我飲一頓涼水,老子送給他金幣也幹。找礦的人們抱怨的話,使年輕的亞默爾受到啟發,他想,如果賣水給這些人喝,也許比找金子賺錢更快。於是,他毅然放棄了挖金,開始挖水池,再把遠處的河水引進來,裝進桶或壺裏,賣給找金礦的人們。當時有人譏笑他,亞默爾全不在意。結果,許多人因沒挖到金子而饑寒交迫,而亞默爾卻賣水賺了6000多美元,成為當時一個小小的富翁。
不少經營者也注意相機行事,隨機應變,從而走上了致富之路。
因此,應把握時機,靈活應變。機遇稍縱即逝,可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往往最先發現、最先下手的人最先得益。如果鼠目寸光地盯住眼前的利益,那麼,機遇也許就永不會再現。遇到所謂真正偉大的機遇是很難得的,機遇往往是化整為零地呈現在你麵前,所以,如果不抓住看似微小的機遇,那喪失的可能就是一個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