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荀子曰: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有求之之道則異矣。意思是說,喜歡榮耀而厭惡恥辱,愛好利益而憎惡禍害,這一點君子和小人也沒有什麼區別,隻是他們獲取榮耀和利益的途徑不容罷了。榮辱是事關每一個人身前死後名地大事,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人的本性,在這一點上君子小人並無二致,區別隻在於各自心中榮辱的標準不同。

貪圖安逸,自毀前程

荀子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荀子說:君子啊!沒有永恒的安逸。

人生能有多久?不過百年時光。天地是暫居的旅店,光陰是永遠的過客。如果沒有警覺,一味縱情享樂,就會樂極生悲,像秋風過後草木凋零一般淒涼。

貪圖安逸,等於自毀前程。一旦人處於安穩快樂的環境中,就會忘記憂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誌,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哪裏還談得上什麼發奮圖強?所以,古人把貪圖安逸縱情享樂比作是飲用毒酒,味道雖然甘美,喝下去卻是要死人的。

荀子借用《詩經》中的一句話提醒我們:嗟爾君子,無恒安息。君子啊!沒有永恒的安逸。

荀子是言行一致的君子,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荀子自15歲起,懷抱治國宏願,文韜武略,周遊列國,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然而事與願違,他的政治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卻得到了肯定,在列大夫中最為老師,被尊稱為卿,曾在齊國三次擔任稷下學宮主講。到了晚年,他仍然不貪圖安逸,從事教學。其一生學生頗多,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傑出的思想家韓非和政治家李斯。他著書立說,即我們看到的《荀子》。

其實,無論是誰,隻要貪圖安逸,都會毀掉自己的進取之心,從而毀掉自己的人生。

不貪圖安逸,首先要珍惜時光,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人生短暫,隻顧貪圖享樂,終將一事無成!

不貪圖安逸,還要積極進取,否則就會像《論語》中孔子說的那樣:吃飽穿暖,安逸地住著卻沒有受教育,就與禽獸相差無幾了。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自然會意誌消沉,甚至有可能蛻化成社會的害蟲,為人們所不齒。

秦朝宰相李斯可以說是聲名赫赫、不可一世,後來他成了階下囚。臨到行刑的時候,他對他的小兒子說:我跟你還能夠牽著咱們那條巷尾巴的黃狗,穿過上蔡縣城的東門,到山上去追獵野兔嗎?這是一個持之盈之者重新渴望平靜恬淡的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為時已晚矣!

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江山,天下財富皆歸於己。如果按照老子的觀點,他應當功成名遂身退了。然而,這位始皇帝卻偏偏不滿足,為了滿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首都附近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達70萬人以上。據記載,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約690米,南北深約115米,殿門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來人帶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修建大量的宮殿和行宮,僅在成陽周圍就有270多座,在關外有400多座,在關內有300多座。

修建這樣龐大的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估算,當時服兵役的人數遠遠超過200萬,占當時壯年男子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龐大的工程開支加上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秦王朝男子力耕,不足糧飽,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麵,百姓們過著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終,秦始皇的萬世皇帝夢隻維持了短短15年。

秦始皇本想成就千古霸業,結果僅僅維持了十幾年而已。

人的自私本性決定了人的行為,大多數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但是一部分人因為權勢或際遇而覺得自己可以沒有任何顧忌地去追逐私利,從而走向驕橫奢華,以致最後因為私心無度而引火燒身;但有一些不愧是君子的人,任何時候都能自律有度。他們不光一生平安順達,而且還能夠創建功業,留下美名。春秋時的慶封和晏子,就是一對典型的例子。

齊襄公二十八年,齊國的權臣慶封到吳國,集合他的家族居住下來,聚斂的財物比原來更加豐盈。當時的子服惠伯對叔孫穆子說:上天大概是讓淫邪的人發財,這回慶封是又富了。穆子說:善人發財叫做賞賜,淫邪的人發財叫做禍患,上天會讓他遭殃。昭公四年,慶封被楚國人殺害了。以前他的父親慶克曾經誣陷鮑莊,當時慶封正在策劃攻打子雅、子尾,事情被發現,姓崔的人叛變了,慶封的兒子舍慶封逃蟄吳國(這裏說的子雅、子尾是齊國的公子)同一年!

齊國崔姓叛亂,子雅等公子們都失散了,等到慶氏滅亡後,齊王又拉回了這些公子們,於是他們就都各自回到了原來的領地。叛變的事件結束後,齊王賞給晏子邶殿的60個鄉邑,他沒有接受。

子尾說:富有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可是你為什麼偏偏不要呢?晏子回答說:慶氏的城池多得能夠滿足他的欲望,可他還貪而不忍,所以滅亡了;我的城池不能以滿足自己過分的欲望,不要邶殿並不是拒絕富有,而是害怕失去富貴。因為富貴就像布帛那樣有邊幅,應該有所控製,讓它不至於落失人手。這是說富人不能隨意增加財富,否則將會自取滅亡。

人富了,就容易產生驕橫之心,富有而不驕橫的人,天下是很少有,富者要忍富,不能因為別人不富有,去欺壓別人。

對於貧寒清苦的生活,有些人以為很苦,而不少名士、隱士則有他們不一樣的見解,從中也可以看到他們把忍受清貧的生活當成了一種修身養性、戰勝人性中貪欲的一種方法。他們不以這樣為苦,反以這樣為快樂。

而與之相反,對自己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麵不加任何抑製地放縱的人,結果往往都像慶封一樣,最後都會身敗名裂。但偏偏這樣的人卻代代都層出不窮。

人不能貪圖安逸。貪圖安逸,人就沒有雄心壯誌,害怕艱苦的生活,懼怕艱難,麵對挫折時容易放棄自己的誌向,整天沉溺於安逸的生活,陶醉於快樂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煉出堅強的意誌,而且還可能因為貪圖享樂而招致災禍。

先義而後利者榮耀

荀子曰: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耀,先利而後義者恥辱。

義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道德規範,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範和原則。孟子曾說義,人之正路也,意思是遵從道義,是一個人應當走的正路。荀子在本文中的觀點並不是否定利益,隻是反對以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金錢和財富,而是認為先義後利者榮耀,先利後義者恥辱。

義利合一說隨墨學的中絕而成為末流,而孔、孟雖然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裏仁》),甚至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土,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也就是孟子所謂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與孔、孟相比,荀子更強調義與利的兼得並重。荀子反複強調,求利與求義一樣,也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這一點也為後儒所繼承。例如,董仲舒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程頤說:人無利,真是生不得(《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朱熹說:聖人豈不言利?……若說全不言利,又不成特地去利而就害。(《朱子語類》卷三十六)但與此同時,在義與利相衝突時,苟子毫不含糊地主張棄利而就義,先義而後利(《荀子榮辱》)、無以利害義(《荀子法行》),即使為此而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絕不苟且偷生、胡作非為,這就是荀子所謂的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在這一點上,儒家的立場始終是鮮明的,由此而養就了傳統社會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見利忘義則為人所鞭笞、鄙夷。如古人對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呂布就嗤之以鼻:呂布有航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複,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三國誌呂布臧洪傳》)

義利關係在傳統倫理思想史上始終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誠如朱熹所言:義利之說,乃儒家第一意。(《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概括地說,古代關於義利關係的思想可分為三種:一是孔子、孟子的重義利之辨且突出表現為重義而輕利的傾向;二是墨家的以公義為利,崇義利合一:三是荀子等尚義而不輕利、兼重義利。

人的自私本性決定了人的行為,大多數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但是一部分人因為權勢或際遇而覺得自己可以沒有任何顧忌地去追逐私利,從而走向驕橫奢華,以致最後因為私心無度而引火燒身;但有一些不愧是君子的人,任何時候都能自律有度。他們不光一生平安順達,而且還能夠創建功業,留下美名。

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見,他把義和利作為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在孔子的眼裏,道德高尚的人重義而輕利,見利忘義的人重利而忘義。前者受人尊敬,後者惹人生怨。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金錢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義和利應該是統一的,義中有利,利中有義,經商的人更應重視義,不掙不義之財,更不能見利忘義。

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地產大業的基石,讓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盛譽的老根據地是北角的長江大廈。20世紀70年代後期,香江才女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場地,跑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長江仍在生產塑膠花。此時,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當時長江地產業已創出自己的名號,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的利潤實在是九牛一毛。為什麼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林燕妮甚感驚奇,李嘉誠說是為了給以前的老員工留下一些生計,為了讓他們衣食豐足。

曾經有一位在李嘉誠公司工作了10年的會計,因為不幸患上青光眼,無法繼續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完了額度之內的醫療費,生活臨著極大的困難。李嘉誠關心地詢問會計太太是否具有穩定的工作可以維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說,如果他的生活不夠穩定,他可以擔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這家人不必再為生活奔波。

這位患病的會計經過醫生的診治,退休後定居在新西蘭。本來這件事就應該這樣結束,但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誠從媒體上獲知治療青光眼的方法,都會叫人把文章寄給那位會計,希望對他有所幫助。他的行為使會計的全家都十分感動,那個會計的孩子尚處幼年,大概還沒到10歲,為了表達全家對李嘉誠的感激之情,孩子自己動手畫了一張薄薄的卡片,寄給李嘉誠,禮輕情誼重。由此可見李嘉誠優秀的人品和對員工的關愛之情。

有人看到李嘉誠如此善待員工,不由得感歎道:終於明白老員工對你感恩戴德的原因了。李嘉誠認為: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別人誇獎李嘉誠精神難能可貴,不少老板等員工老了一腳踢開,他卻沒有。這批員工過去靠他的廠養活,現在廠沒有了,他仍把員工包下來。李嘉誠急忙否定別人的稱讚,解釋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相比較而言,日本的企業,在新員工報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誠卻從不勉求員工做終身效力的保證,他總是通過一些小事,讓員工認為值得效力終身。他自豪地說,他的公司不是沒有跳槽,但是公司行政人員流失率極低,可說是微乎其微。

在商戰中,利益高於一切,商人不會從事沒有收獲的事業,畢竟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所以工廠沒有效益,關閉也無可厚非,李嘉誠卻繼續生產,堅持員工養活企業,企業應該回報他們的樸素觀點,他是把冷漠商場化無情為有情,把義作為經商的道德基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於個人是這樣,對於企業更是如此,否則,你的所得便是不義之財,不能長久,甚至還會帶來長遠的傷害。

追逐財富,期盼發家,這是人之常情。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裏,個人對創造積累財富的努力,也是有益於社會發展進步的。利益是個好東西,誰不喜歡利益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財可以,但要始終遵循一個原則。麵對財富的誘惑,不能動搖,不能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必定會招來怨恨。

故此,不管是經商,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先義而後利者榮耀。

爭名逐利引禍端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荀子說:人一生下來就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滿足,就要去爭取、追求,追求過分了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勢必要發生爭執。

身在凡塵,閑看庭前花開花落;與世無爭,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人的欲望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蠱惑著人們拚命地向前追求。有的人確實在走一條不歸路,他們為了欲望而引火自焚,最終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