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激烈競爭,雖然可能激發人上進的意識,但畢竟也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優勝劣汰的原則告訴我們時時刻刻都不能掉以輕心。但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應該養成順應自然、泰然處之的處世之道。隻有這樣,才不會使你在遭受挫折時心態嚴重失衡,甚至還可以幫助你重建人生信念,鼓起奮鬥的風帆,塑造新的自我。
荀子在《禮法》中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人一生下來就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滿足,就要去爭取、追求,追求過分了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勢必要發生爭執。隻要發生了爭鬥就會造成混亂,混亂就會造成窮困。
荀子十分形象地說明了紛爭的由來。
人們之所以產生紛爭,是由於欲望過於強烈,過於看重財利和地位。其實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爭到與爭不到又有多大的關係?
得到了不一定是福,失去了未必是禍,要用辯證的思想去對待名利和地位。無休止地爭奪,是引起糾紛和禍害的根源。
對於紛爭,古人提倡要克製這種心理和行為。
賈誼《鵬鳥賦》中說:豁達的人很達觀,無所求。而貪婪的人為利而死,烈士為名而亡。
許名奎《忍經》中說:好權的人爭權於朝廷,好利的人爭利於市場,爭來爭去永無休止,就好像殺人奪物之人逞強而不怕死。錢財能給人帶來好處,同樣也能坑害人。人們一直沒有想明白,因此而喪失生命。權勢能使人得到寵愛,也能使人備受侮辱。人們為什麼對此不好好深思,而最終被誅呢?
荀子對紛爭則更加鄙視,他在《荀子性惡》中說:一味地爭奪,不怕死亡受傷,不怕對方勢力強大,隻要看見有利可圖就貪得無厭,這是和豬狗一樣的勇敢啊!
荀子告訴我們,智者有深遠的見解,不去爭奪外物,把利看成汙濁的糞土,把權力看得輕如鴻毛。認為汙濁的東西,自然就能比較容易避開;輕視一樣東西,也能很容易地拋開它。避開了利則能使人無恨,拋開了權則能讓自己輕鬆。其實,還有什麼比知足常樂更讓人快樂的呢?
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和經營過程中,利益是創造出來的,是以誠實勞動作為基礎的,不是靠爭。爭來爭去,雙方失和,誰也不見得能夠獲得更多和更大的利益,何必爭呢?
荀子提醒我們,不爭才能無禍,不爭才是更高明的做法。
在生活中,我們並不是因為擁有的不是太少變得貧窮,而是因為欲望太多,總是覺得自己擁有的都不夠,從而造成心理的貧窮。欲望有時也是洪水猛增,如果利欲熏心,欲壑難填,欲罷不能,會在你糊塗之時不知不覺地淹沒你,在你清醒之時明目張膽地吞食你。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教徒心裏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少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卜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卜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嘛!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諷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意,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個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兩個眼睛都瞎掉!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貪念與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緒,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眼的雙輸!
這便是為欲望紛爭的結果。老子《道德經》中說;隻要不與別人相爭,天下就沒有人能與你爭。紛爭有害而無益。因此我們必須遠離紛爭。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有名利之心也是很正常的,但關鍵是要把握好尺度,懂得進行自我控製,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超出限度,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日提心吊膽,被名利所累,這樣的人是毫無樂趣可言的。
順應己心,淡泊名利,並不是把自己置於完全被動的地位、聽天由命,而是敢於正視現實、正視矛盾,時時保持樂觀的態度。當現實與理想產生矛盾時,不要一味地悲天怨人,鬱鬱寡歡,而應該勇敢地麵對挫折,麵對失敗,從失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遇到打擊後,這個時候切忌灰心喪氣和一蹶不振。
尤其對於領導者來說,難免出現失誤,千萬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否則,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為現實畢竟是現實,既然不能超越現實,就應該勇敢地麵對它,始終抱著樂觀、豁達的態度,這樣才不會為名利所累,成為利欲熏心之徒。
如何使自己的欲望趨於平淡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關鍵在於處事者本身。仕途雖繁榮,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欲之心自淡。中國古代的許多詩人、名士皆因仕途坎坷而隱居山林。或遊覽大江南北,遂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但你能說他們不是由於官場失意,而借文章來傾吐胸中的煩悶嗎?當然,也有很多人開始參悟禪宗,在禪語、禪味中尋求自我平衡,自我解脫。
荀子所看重的也是對道的追求,並在這種堅持不懈的追求中獲得心靈的充實與精神的快樂:雖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勢列之位而可以養名,荀子稱之為重己役物,即重視個人的獨立意誌、獨立人格,控製、支配物欲,不為名累,不為物役。這種以人為本、重己役物的人文精神陶育了無數誌向高遠、品行高潔之土。
的確,人因欲望而爭奪,爭來爭去,什麼也不會爭到手,掙來的隻能是氣、是恨、是仇。無爭才能無禍。
知足者長壽,憂懼者短命
荀子曰:故向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間而嗛之,則不能離也。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美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養生也?粥壽也?
荀子說:享受著萬物之美而感覺不到滿足,即使有瞬間的滿足,仍然無法擺脫煩惱。享受著萬物之美卻還憂慮,擁有著優厚的資源卻成了禍害。像這樣追求物質利益,究竟是為了保養生命,還是損害生命呢?
中國有一句俗話:知足者常樂。凡事都一分為二地來看,就能淡化胸中的不平。有得就有失,有失亦有得,這是日常生活的辯證法,問題是如何看待得與失。拋棄一些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其實快樂與金錢、權勢、名聲、地位都無關,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我們隻要放下該放手的東西,就會擁有每天陽光清新的日子、一份仁厚清靜的心境,就會無憾無悔地走到生命盡頭。其實這就是一種超然與豁達。
荀子認為,心懷憂懼,則會寢不安眠、食不甘味,對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失去興趣,甚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荀子的說法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情緒會影響到其對不同味道的敏感度。在一項有關大腦化學物質平衡與味覺關係的研究中,研究者給20名誌願者服用兩種抗抑鬱藥,並測試他們對不同味道的敏感性,結果發現服用能提高血液中複氨酸含量藥物的誌願者對甜味和苦味更敏感,服用能提高血液中去甲腎上腺素含量藥物的誌願者對苦味和酸味鑒別力提高,而那些焦慮程度高的誌願者對苦味和鹹味則不太敏感。此前有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等心,隋沮喪的人,其大腦中的複氨酸或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相對較低。
中醫講氣,《黃帝內經》認為: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機失調引起的。憤怒則氣上逆,歡喜則氣舒緩,悲傷則氣消沉,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斂,受熱則氣外泄,受驚則氣紊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則氣鬱結。可見,身體健康與否,與人的心情有著直接關係。而現代醫學研究也一致認為,憂慮是影響人身心健康的大敵。它不但會誘發潰瘍、高血壓、心髒病等諸多生理疾病,還會造成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據說,古時候,殘忍的將軍要折磨他們的俘虜時,常常把俘虜的手腳綁起來,放在一個不停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麵……水,滴著、滴著……夜以繼日,最後,這些不停滴落在頭上的水,變得好像是用錘子敲擊的聲音,使那些人精神失常。而憂慮就像不停往下滴的水,通常會使人心神喪失而自殺。這也是每年因為憂慮而死於自殺的人,比死於種種常見傳染病的人還要多的重要原因。
當然,這不是荀子的關注點。荀子所要表達的是,人若過於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則難免沉溺於欲望與失望的交替輪換中,心懷憂懼而不得安寧,向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這樣,即使封侯稱君,又與窮困潦倒的盜賊何異呢?荀子稱之為以己為物役,即人為物所支配,失去了獨立人格,成為物欲的奴隸,這在荀子看來是最可悲的。
君子循於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常憂戚。莊子也認為被物所役的人生是可悲的。莊子喟然反問道:人為物役,心為形使,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莊子齊物論》)被功名利祿束縛而奔波勞碌,不知道人生的歸宿在哪裏,這樣的人生不可悲嗎?這樣生不如死,活著又有何意義呢?正是為了擺脫心靈的束縛,莊子才乘物以遊心(《莊子人世間》),寄情山水、遨遊天地,追求人生的逍遙和精神的自由。
北宋儒學家周敦頤要求受學於他的程顥、程頤兄弟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見《宋史道學傳》)由此,尋孔顏樂處也成為宋明理學家津津樂道的問題。
孔顏樂處何在?所樂又是何事呢?《論語》裏有兩段話可以視為對於孔顏樂處的經典描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僻巷陋室,孔子、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情操的追求,隻要心中有對道的追求,則雖處在貧窮的環境中,也照樣可以悠然自在,保持快樂的心境。這是一種安貧樂道、達觀自信的處世態度與人生境界。《論語》又載孔子對自己的描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可見,所謂孔顏樂處,不是樂其貧,而是樂其道也。
電視劇《閑人馬大姐》中的劉奶奶幾乎無人不曉,她的扮演者金雅琴,如今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了,可是,那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思維,誰見了都會讚歎不已。
談到養生的話題,金老說:開朗樂觀、心情舒暢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而憂愁鬱悶則是人體衰老的催化劑。金老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始終保持著開朗樂觀的心境,順利時是這樣,身處逆境也是如此。在文革中,整天挨批鬥的金雅琴曾經風趣地說,全當是演一出戲了。她認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不要去計較,隨遇而安,淡泊名利,這樣就會發現生活的美好,才能知足常樂,怡然自得。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曾勸導世人說:莫把煩惱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頭;莫把煩惱放心上,免得未老先喪生。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卡瑞爾博士也曾說:不知如何克服憂慮的人,往往英年早逝。人無泰然之習慣,必無健康之身體。這就注定了憂鬱的林黛玉不能命久,也注定了被稱為千古傷心之人的納蘭性德會英年早逝。
當今社會,人人都對身心健康無比重視。但落實到實際中,人們往往隻注意到了飲食、醫藥的效用,卻忽略了心態對健康的影響。殊不知,豁達樂觀、避免憂愁才是保養身心之道。一個人如果每天在惶恐、憂慮中度過,那麼無論對飲食多麼講究,都難逃精力耗盡、生氣全無的命運。
所以,知足的含義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在於我們的心境。我們的一生有太多的幸福,隻要具備寬容、知足的態度,不要總是擔心自己得到的太少,能夠索求有度,讓自己丟掉那些不值得帶上的包袱輕裝上路,人生的旅途就會變得輕鬆、快樂。
一念之欲不能製,而禍流於滔天,這是《聖經》上的一句箴言。知足與貪婪凶殘、陰險卑鄙、阿諛奉承高度絕緣。知足者保羅萬象,謙謙為懷,遇喜怒哀樂皆泰然處之,嚐酸甜苦辣均受之如飴。相反,不懂知足,成天為自己的得、失、名、利計較的人,隻會被各種各樣、沒完沒了的焦躁和煩惱困擾,內心豈能寧靜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