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總免不了有生病的時候,當你生病的時候,最先發現的就是你自己。得了病要麼是看醫生打針,要麼就是抓藥來吃。但是,大家都知道是藥三分毒,因此,在患者服用藥物之時,應當明確藥品的機理,適當地用藥。
(一)安全用藥適宜
1.自行購藥需注意的問題
人們自己去藥房購買藥物的機會越來越多。然而,當你走進藥房看到琳琅滿目的藥品時,不知你是否知道買藥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在這裏給您提個醒,支上幾招:
(1)買藥之前要充分了解病情。買藥治病,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但有些患者卻是憑著自己的判斷去買藥,或者是跟著廣告去買藥,經常會因為不對症治療而出現不良的結果,輕則延誤病情,重則損傷身體。可見,這種盲目買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患者到藥店買藥時,特別是家長給孩子買藥時,一定要先去醫院看病,後去買藥。
(2)主動向藥師谘詢。在藥店買藥時,多與藥師交談能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國家規定,每個藥店都應該配備一位駐店藥師,以指導消費者選購處方藥。但要注意的是,藥店裏並不是每個穿白大褂的人都是藥師,真正的駐店藥師應該取得執業藥師資格證,並且證件必須懸掛在藥店的牆上。
(3)要小心坐堂醫生的用藥陷阱。到藥店買處方藥要憑醫生的處方,正是針對這種需要,時下一些具有處方權的退休醫生開始坐堂行醫,給患者看病開處方,然後推薦到固定的藥店取藥。這些坐堂醫生確實能給患者正確購買藥品提供方便,但要提醒患者,切不可輕信坐堂醫生推薦的藥品。因為由於沒有輔助診斷設備,一些坐堂醫生的診斷能力有限,甚至有一些坐堂醫生,完全出自商業目的為藥店推銷藥品。因此,購藥者在詢問坐堂醫生時,不要誤中圈套,特別要慎購他們賣力推銷的新藥、特藥。因病情需要到藥店買處方藥,還是先去趟醫院為好,從醫生那裏開了處方,再到藥店按方購藥放心。
2.服藥的適宜時間
近年來,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專家們發現許多藥物的療效與用藥時間密切相關。這是因為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與晝夜節律波動現象有關。故此,應根據疾病的晝夜節律波動規律,選擇最佳服藥時間,達到最佳療效。
鐵劑:貧血患者補充鐵劑,如果晚上7點服用,比早上服用在血中的濃度增加4倍,療效最好。
鈣劑:人體的血鈣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臨睡前服用補鈣藥可使鈣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降血壓藥物:根據人體生物鍾的節律,服降血壓藥1日3次,宜分別於早上7時,下午3時和晚上7時服用,早晚兩次的用藥量比下午用量要適當少些。晚上臨睡前不宜服用降壓藥,以防血壓過低和心動過緩,致腦血栓形成。
抗菌素及消炎類藥物:抗菌素藥物排泄較快,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濃度,每隔6小時應服藥1次。消炎藥物,如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於每天清晨和上午關節疼痛較重。如服消炎止痛等藥物,可在早晨加大劑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藥。
降糖藥:糖尿病患者在淩晨對胰島素最敏感,這時注射胰島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寧(D860)宜上午8時口服,作用強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劑量才能獲得相同的效果。
強心藥:心髒病患者對洋地黃、地高辛和西地蘭等藥物,在淩晨時最為敏感,此時服藥,療效倍增。
抗哮喘藥:氨茶堿宜在早上7時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抗過敏藥:賽庚啶於早上7時左右服用,能使藥效維持15—17小時,而晚上7時服用,隻能維持6—8小時。
激素類藥:人體對激素類藥的反應也有時間節律。由於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時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時一次性給藥療效最佳。
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時左右(餐後)服用療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時和晚上10時服用,則效果較差。
降膽固醇藥:由於人體內的膽固醇和其它血脂的產生在晚上會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晚飯時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催眠藥、驅蟲藥、避孕藥:一般宜在晚上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維生素類藥:在人們心目中,維生素類藥物都是補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維生素類藥猶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隨便,有時飯前吃,有時飯後服,沒有規律。
其實,維生素應該在飯後服用。因為維生素類藥口服後主要由小腸吸收,若在飯前服用,因胃腸道沒有食物,藥物被迅速吸收入血液,致使維生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增高,尚未被人體利用之前即經過腎髒通過尿道排出體外,使藥效明顯降低。
3.吃藥的正確方法
運用正確的姿勢吃藥,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藥品的療效,避免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久病臥床的病人,喂藥時,最好將其扶坐起來,用溫開水送服。而一般的病人在服用藥片時,要保持站立的姿勢服藥,時間大概要1分鍾左右,用溫開水送服,這樣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有心絞痛的病人在服用藥品時,應將身體緊靠在椅子上,大約2~5分鍾即可明顯奏效。若是站著服用而不倚靠其他東西的話,則會因腦部缺血,易產生眩暈、昏厥等;若是躺在床上,則會增加心髒的靜脈回血流量,使發病時間延長,因此,坐下來服藥為最宜。
吃藥不飲水,則可能會導致藥效降低或造成食管的損傷。而飲水可增加胃的排空速度,使藥物更快到達小腸,更加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增加飲水量還可使溶解度小而劑量大的藥物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使吸收增加,從而提高血中藥物的濃度。
4.吃膠囊時宜低頭下咽
在吞食藥片或膠囊時,就會有人覺得困難,尤其是老年人由於唾液的分泌減少,吞食藥片或膠囊時則會更加困難。在此,建議老年人在服藥前先漱漱口,或喝些溫水以濕潤喉嚨。然後再將藥物或膠囊放在舌頭的後部,喝水送服吃下。大多數人在服用片劑時,大多是仰頭咽下,但是,膠囊則不同,因為膠囊內帶有空氣,因此,膠囊會浮在上麵,在服用時宜低頭咽下。
5.長期服用中藥宜補鈣
據研究分析,長期服中藥者宜補鈣,這樣還可有效提高藥物的療效。許多慢性病患者的身體長期被消耗,體內血鈣水平普遍偏低,繼而使血鈣持續低下,骨骼、牙齒鬆脆,並造成患者抵抗能力和再生能力下降,組織器官功能減弱,進而影響中藥的療效。如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加服適量的補鈣藥劑,藥物的吸收效果,將會得到明顯的改善和提高。
所以,長期服用中藥者,應當注意鈣的補充,最好是從飲食中補充鈣質。在平時宜食用一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製品、豆及其製品、水產品等。要少吃一些菠菜、莧菜、竹筍、大蔥等含草酸的食物,以免與鈣質生成不被人體吸收利用的草酸鈣,防止降低人體對於鈣的吸收利用,影響中藥的療效。
6.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煎中藥時,存在三個有關衛生的問題:一是中藥在采集和製作過程中易混入雜質;二是某些中藥可能含有鉛、汞、硫等;三是千滾水的把握問題。
(1)應采用純淨水煎中藥。因為普通自來水中含有少量氯氣,在水沸時中藥會與水中的有機物質產生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三氯甲烷,中藥熬製時間越長,生成的也就越多。
(2)入鍋前要先用純淨水將中藥淘洗幾次,這樣可清除不少表麵的雜質。然後,再用沸水煮。片刻後,表麵會浮起一層泡沫狀物質,此時應迅速用湯匙把這一層髒物清除掉。之後,再改用小火煎熬稍長一些時間,倒出頭道煎藥汁。這時,要將藥再泡一會兒,然後再用沸水煎熬稍長一些時間,倒出二道煎藥汁,即可保暖備用。用這樣的方法煎中藥,比一般的方法有幾點好處。既解決了千滾水的難題,除掉了很多雜質,又能避免鉛等重金屬的危害,不會使中藥裏的有效成分損失,從而起到中藥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