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指出,女子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段性。女性從生長、發育、壯盛、衰老到死亡的過程,一般要經曆少兒、青年、中年和老年這“四季”。
少兒期(7~13歲),女子7歲,腎氣盛,齒更發長,處於發育階段。青年期(14~28歲),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自21歲開始,女性生長發育成熟,形體高矮已定型。到了28歲,女性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生長達到茂盛階段,此時身體最強壯。中年期(29~47歲),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老年期(48歲以後),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49歲女子開始絕經,形體漸漸衰老。
中醫解碼:身體“四季”健康事項
初潮是少女進入青春期最明顯的標誌,心理上多出現緊張、害怕、羞澀、好奇等複雜情緒體驗,了解一些身心保健方麵的科學常識非常重要。避免參與劇烈體育運動,如長距離騎車和跑步等,以免過度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誘發感冒等疾病。避免手淫,因其機體抵抗力下降,極易引起細菌感染和發燒。避免接觸冷水,不參加遊泳等活動。
職業女性要忌貪食、挑食,要均衡營養。忌長期不運動或缺乏運動,否則疾病就會乘虛而入。每天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也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良好途徑。學會自我疏解壓力,切忌情緒急躁、心理失衡。保證充足有效睡眠,也是消除心理壓力的好辦法。忌不科學的食補,應根據個人年齡、時期、體質特征適當進補。
中年女性要控製脂肪的過度攝入,以免堆積過多而引發相關疾病,飲食要從健脾胃、補陰血多方麵進行調理,以延緩衰老。避免勞累過度,注意勞逸結合。不要久坐,參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應對疾病。不要積怨憂鬱,注意心理危機,減輕精神壓力。
更年期女性不要對身心上的變化產生恐懼和焦慮,要調整心態,樂觀自信的麵對。
中醫VS現代醫學
女性一生大致可分為胎兒期、嬰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七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年齡階段,需采取獨特而有效的保健方法。例如,少年期女性要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或吃糖果後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習慣;且忌吃過多高脂肪食物,以免引發肥胖。青春期女性經期要勤換衛生用品、貼身內衣、清潔外陰。注意不要束胸、穿緊身內衣。否則心血管、呼吸係統都會受到壓迫,而引起乳房疼痛、乳頭內陷、乳房發育不良等問題。
中醫說女性養生
養生之道是保存和延續生命的行為方式,也是生命與生活達到最佳狀態的方式。女性在生理上有經、孕、產、乳等特點,再加上工作繁忙,心理緊張、焦慮、高壓,身心免不了受到雙重壓力,維持身體健康,做好養生保健已成為越來越多女性所關注的話題。
中醫視點:精、氣、神與女性養生
精、氣、神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有“先天精”和“後天精”之分。“先天精”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基礎,源於父母精、血,是生命活動的原始微觀物質。“後天精”源於後天五穀飲食,並將其作用於人體各個髒腑而構成。兩者共儲存於人的兩腎之中,形成“腎精”。對女性而言,腎髒精氣充盈,身姿、麵色、髒腑都不易早衰。腎精盛衰盈虧與女性月經來潮及人體生殖繁衍相關,女性又具經、孕、產、哺等生理功能,故“養精”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氣”在中醫養生學是一種極微小且處在活動狀態的精微物質,構成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氣”的生成與腎、脾胃、肺等髒腑密切相關。同時,各髒腑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均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氣”可推動髒腑組織活動、促進血脈運行,女性以血為本,血暢即麵嫩、嬌美、有女人味。“氣”可維持髒腑功能、新陳代謝的正常活動,促成體內毒素的順利排出,讓女性無毒一身輕。“氣”還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讓女性具備一個好體質。可見,“養氣”是女性健康豐富生活的根基之一。“神”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後天“精”氣為補養。人的大腦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髒腑、經絡、氣血等全部機體活動全依賴於“神”,且“神”是全部機體活動功能的外在表現。《黃帝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死”。
中醫解碼:精、氣、神養生事項
1.忌七情過度。女性屬陰,以血為先,其性多柔弱,比男性更易因情誌為患。“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七情過度偏激對人體氣血、髒腑的損害。對女子而言,最易傷肝,而肝主疏泄,是人體重要的排毒係統之一,故調整心理慎防太過對身體健康非常必要。
2.忌起居無常。“起居有常,養其神也”。若長期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呆滯無神。現代職業女性由於工作生活壓力大,長期緊張的腦力勞動,加上經常“開夜車”,缺少充足睡眠和休息,勞逸無度,極易造成早衰,出現脫發白發、麵色晦暗等肌膚問題,與美麗無緣。
3.忌飲食無常。挑食、厭食、節食、暴飲暴食等飲食不良現象都或多或少的在女性身上出現,職業女性不僅要在職場上有一席之地,還要給自己的健康有一個很好的保證,如此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運作,以利於生活和工作的順利進展。
中醫VS現代醫學
精、氣、神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在西醫看來是機體協調和精神意識的完美和諧。人的軀體活動即是協調的機體活動和健全的精神心理的反映。同時,這些又反過來作用於軀體。因此,加強這方麵的養生保健意識,對防病延年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視點:養形與養神
中醫認為,人身由“形”與“神”組成。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整體生命活動現象;狹義指神誌,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性格、情感等活動。古代先賢首先重視養神,《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突出了心(神)在養生中的作用。形指人的整個形體,包括五髒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素問·八正神明論》說:“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氣血之盛衰”,並提出慎起居、適勞逸、順寒暑、飲食有節、導引等有效的“保形”方法。中醫強調“形與神俱,不可分離”。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它能協調髒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神為形主,無神則形無。同時,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變化。形神共養是中醫推崇的一種最高養生方法。《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提出過外避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