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食補指南
民以食為天,女性養生貴在食補,依據中醫的“四性”、“五味”、“五色”的食物理論,從美容、瘦身兩個方麵對不同群體、年齡段的女性進行特殊的營養護理,食出一個美麗的女人。
中醫解女性飲食養生
飲食是生命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現代女性的飲食觀應更多的關心以科學、合理而適度的原則補充營養,從而達到補益精氣、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的目的。
中醫視點:飲食養生講究搭配
飲食搭配是中醫最重要的飲食主張之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說明掌握科學的搭配原則遠比“偏食”更重要。
“五穀為充、五果為養”,是說人體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和水果蔬菜,這是被曆代養生家一直提倡的飲食之道。中醫認為,五穀可以補腎,腎氣盛則頭發多。女性適度吃些五穀雜糧對保護秀發非常有益。例如,五穀中的玉米因其有護發、滋潤肌膚、豐胸、減肥、保護眼睛等功效,深受青年女性的歡迎;中老年女性常食也能增強人體新陳代謝、調整神經係統功能,有很好的降血脂、降低血清和膽固醇的作用。“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說飲食當有葷有素,合理搭配。《遵生八箋》說:“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女性適度吃些肉類可豐肌體、澤皮膚;蔬菜可排腸毒、養氣血。葷素搭配合理則更有益健康。所以,對於女性而言食養一定要注意搭配,這才是健康飲食的關鍵。
中醫解碼:飲食搭配注意事項
《金匱要略》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不閑調攝,疾病競起。”人們進食各種食物,是為滋養身體,但若吃了不適宜食物,則會危害人體,引發疾病。飲食搭配禁忌也是飲食養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食有五色五味,五行中各有所屬。
凡性質相反,如大寒與大熱;或功能相反,如補氣與破氣,這些食物最好不要同烹或同食。如兔肉可避免肥胖,牛肉可補血,非常適宜女性食用,但前者屬寒性,後者屬溫性,兩者不宜同食。
大寒與大寒、大熱與大熱食物,也不要同食。如黃瓜與柑橘都是對女性非常有益的食物,但是同屬寒性食物,不宜同食。另外,有某些食物不適合某類體質者食用,因其能助長某種病邪,也須注意。很多女性都有手腳冰涼的毛病,不宜吃寒性食物,而宜補溫熱性食物。
中醫VS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認為,不少食物間存在著某種相互拮抗或相互協同的關係。若搭配失當,會消減營養物質的利用價值,使得營養缺乏,甚至發生代謝失常而引發疾病,即食物的“相克”。同時,若搭配科學,功效協同,則會發揮更大的保健優勢,即實現食物的“相生”。
中醫視點:飲食養生講究有節
飲食有節是指根據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以及髒腑功能,適度調節飲食,做到定時定量,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隻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就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長壽百歲的關鍵之一就是飲食有節。
飲食定時指每日進餐時間要基本固定,按時進餐。傳統飲食養生學認為,一日三餐進食時間宜為:早餐6~7時,午餐12時左右,晚餐18~19時。隻有定時進食,才可脾胃功能協調配合,氣血運行通暢,維持陰陽平衡。女性才會有美麗容顏和健康身體。
飲食定量是指每日進食量要基本固定。《黃帝內經·素問》認為,飲食要做到“權衡規矩”。權即重量單位;衡即秤;規即圓規;矩即曲尺。權衡規矩,就是說飲食要依規律。
中醫解碼:飲食注意事項
1.忌不按時進食
都市女性生活節奏加快,不按時進食是常有的現象。這樣極易會造成胃腸係統紊亂,出現胃部不適的症狀,甚至引發胃病,不利於營養物質的正常吸收和利用。另外,不按時吃飯,時間過長,會引起血糖過低,影響到腦部正常活動及工作效率。
2.忌暴飲暴食
有些女性在心情不悅時,多采用暴飲暴食緩解心情;或晚上加班後暴飲暴食以放鬆壓力。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晚餐過飽,必然加重胃腸負擔,導致身體肥胖,使女性易出現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疾病,給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中醫VS現代醫學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代醫學也證實,進食過飽易引起人體大腦早衰,其他器官也會隨著衰老。同樣,進食時間不規律,也會使提供人體免疫係統所需的營養不足。
中醫視點:飲食養生講究用補益藥物
“藥食同源”是中醫飲食養生重要觀點之一,數千年補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醫主張根據食物或藥物寒、涼、熱、溫之性,進行溫補、清補、平補。寒和涼同性,溫和熱同性,溫熱性食物或藥物有活血、溫經等功效。女性以血為本,氣血充盈才可頭發亮澤、皮膚紅潤、肌膚靚麗、體型健美。但現代女性由於工作、生活等壓力很容易出現血虛,適度溫補可讓女性青春永駐。寒涼性食物和藥物有秋天滋陰,夏天清熱、瀉火等功效。清補指食用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綠豆、黃瓜、甲魚等寒性食物或藥物。
根據病情急緩和體質虛弱的程度,中醫對補益藥物又有峻補和緩補之分。峻補是加強藥力,挽救垂危的一種方法,適用極度虛弱者。緩補則是緩緩調補,促使逐漸恢複。一般來說,形體消瘦的女性常有舌紅苔少,口幹咽燥,大便秘結等症,宜用滋陰補血法。形體肥胖的女性易出現疲倦等症,宜以補氣為主。
中醫解碼:補益藥物選用禁忌
中醫認為,補益藥物可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能治療各種虛證,增強人體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常見的有補氣方藥、補血方藥、補陰方藥和補陽方藥四類。但是在補益藥物的選用上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體質較為強壯的女性不宜進補,以免導致陰盛或陽亢,破壞人體陰陽平衡。
2.有感冒、喉嚨痛、發燒、嚴重咳嗽等病症不可進補,否則會使病情更嚴重。
3.舌苔厚、胃腸脹、消化不良,須先治療胃腸病,也不宜進補。
4.火氣大、口幹舌燥、很煩躁、皮膚發癢者也不宜進補。
此外,陰虛證者不宜用溫熱類的補品和補藥,如紅參、鹿茸、桂圓、核桃仁等。陽虛證患者不宜用寒涼性補品和補藥,如西瓜、龜肉、鱉肉、生地、麥冬等。
中醫VS現代醫學
中醫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這也是不少長壽人群健康延壽的原因之一。現代醫學認為,“滋補”類食品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可滿足機體的營養均衡全麵,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及各個係統的正常運作。
女性飲食養生三“五”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一切事物無不與這五種物質相關聯。日常家常菜的色、香、味與五行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醫視點:“五味”食物養生法
《黃帝內經》主張把食物五味與人體髒腑聯係起來。《素問·宣明五氣》中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甘(甜)入脾。脾為後天之本,起調度功用。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酸生肝。肝髒是人體主要解毒器官,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易導致視力下降。女性養生要特別注意對酸味食物的攝取。西紅柿、山楂、橙子都具有典型增強消化功能、保護肝髒的功效。苦生心。《靈樞·邪客》中說“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心主神明,血脈,主汗液,主火,而進食苦味食物可增強人體食欲和消化功能,除濕和利尿。辛(辣)入肺。肺為五髒之華蓋,是高清之髒,有主氣、司呼吸、主宣發等功能。女性可適度進食百合、蓮子、杏仁等潤肺食物。日常多見的蔥、蒜、薑、辣椒、胡椒為典型屬辣食物,有保護血管、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鹹入腎。“腎為先天之本,可藏精、納氣、主水”,腎藏精,精血同源,女性一生以血為本。日常飲食不可忽視對鹹味食物的攝取。
中醫解碼:“五味”食物飲食禁忌
忌過酸。酸過度反傷肝,造成肝陽偏亢,肝脾不和,損傷脾的運化功能。尤其是膽結石或膽囊炎患者,過多進食這類食物會加重病情,導致腹部愈加脹滿,厭食甚至嘔吐。
忌過鹹。鹹入腎,腎主骨,過度食鹹會引起大骨之氣勞倦困憊,肌肉短縮,不利於形體的柔美和健康;鹹過度則凝經變色,女性出現色斑,早衰老;過鹹還抑心氣,因氣血不暢而出現胸悶、氣短心悸、乏力多汗、少氣懶言、麵色無華等症象。
忌過辣。過辣會傷肺,出現經脈遲緩不利,肺主氣,傷氣可引起傷神而導致精神衰弱。尤其是精神虛弱等病症者不宜過多食辣。
忌過苦。苦味食物屬寒涼性食物,脾胃虛弱者過度食用會引起胃部不適,出現惡心、嘔吐或泄瀉等症狀。同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病症的人群也不宜過度食苦寒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